以“魔镜”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为什么火不起来?

8 评论 8590 浏览 38 收藏 11 分钟

一个产品之所以火,光是广告打得响还不行,还得靠口碑、靠传播。人们只有在自己真正使用了之后感觉到“爽”的产品,才乐于传播。而魔镜对于用户而言,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最漂亮的人?”这是广泛流传的一个童话故事。

据查:最早把“魔镜”做成产品的团队来自日本,时间是2012年。时至今日,国内外有很多团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智能镜子”,但这个产品并没有真正火起来,问题出在哪里?

简单的说,“魔镜”,就是在普通的镜子上贴合了一个触摸屏,安装在卫生间墙壁上。早上起来的时候走进卫生间,“魔镜”主动播报当日的天气状况,提供出行的提醒建议,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带雨伞,会不会堵车。

晚上沐浴的时候,可以看看清晰的小电影,听听天籁般的音乐……

故事很美,但现实很残酷。

一、认知障碍

镜子,英文glasses,是一种表面光滑,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铜为镜并且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于化妆的古铜镜。这是智能镜子折戟的起点。

用户对镜子的第一个认知,就是为了整理仪容,使用的是镜子的物理特性——照镜子,也就是这个产品的认知已经延续千年。

也就意味着,这个产品的用途、范围、功能、价格已经变成了生活的基本常识。

“魔镜”不会因为增加了屏幕,增加了触摸而改变它的使命和价值。就像给一辆马车套上金灿灿的车轱辘也还是马车,而不会变成汽车。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展会,每个人都饶有兴趣的咨询各种问题,最后是“哦,原来是这样子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镜子能让我更美吗?并不会,那我为什么要买呢?

比如:美妆的功能,可以告诉我怎么化妆更好吗?用什么化妆品合适,然后审美的标准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循环嵌套之后,用户讨论的已经不是这个产品本身了。

不管镜子如何升级进化,我们使用镜子,始终是为了更好的改善自己的形象,面对一个新的“镜子”,首先是要在追求美这个层面给予用户更好的价值回报,才能真正的驱动用户购买。

对用户来说,“介绍了半天新奇的功能,结果还是为了照镜子”。

千言万语,回到了起点。那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呢?

你是什么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才重要。镜子由于是一个“常识性”产品,处于一种“静悄悄”安放在家里的设备,处于用户认知的最偏远的地方,用户不太能因为增加屏幕而改变使用的惯性。

不要试图强行给用户植入一个新的认知,或者改变用户的认知,想要拿下一个山头,不能选择一个盲点发动进攻。

更好的做法是:找到一个与用户认知相关联的点,然后形成一个新的定位,帮助用户切换到新认知。

周鸿祎在总结多数智能硬件失败的原因是提到了三大错误思路:

  • 把一个传统的硬件联网就是智能硬件产品。
  • 把一个传统的硬件放入一个智能芯片的智能硬件。
  • 给一个传统硬件加一个APP的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不是盲目的把任何东西都连上网,不是把传统的设备放入一个智能芯片,也不是给传统设备配上一个APP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用户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使用,这个产品给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否则就是为了智能而智能。

二、消费障碍

我们都知道,整个市场正在从理性消费时代转变为感性消费时代。用户已经从“我需要,我才买”,进入到“我喜欢,我才买”的阶段。反过来说就是,我不喜欢,我就不买。

在“感性消费时代”,任何一个产品,特别是新产品,只有真正的打动用户才能被接受,只有在被足够的刺激后,用户才能决定买单。没有人会对一个不能理解,也不会有人对一个不感兴趣的东西而付费,特别是在已经足够可用的解决方案的前提下。

比如:外观很特别,造型特新颖,功能特实用等等,一旦出现“哦,原来是这样”,“哦,这不就是xxx”,那就完了,所以的努力都白费了。

对市场上所看到的智能镜子而言,一个在外观特征上与传统镜子毫无二致,在功能特质上毫无独特之处的产品,如何讨得用户欢心呢?

在设计、功能、定位都没有突破性的产品,显然无法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

真正好的产品,应该是在定位上解决用户的生活品质问题,个性上能帮助解决用户的生活品味问题。智能家居产品,已经不再是解决某一个功能性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

否则,堆砌再多的功能,依然不足以打动,始终无法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

三、使用障碍

一个产品之所以火,光是广告打得响还不行,还得靠口碑、靠传播。人们只有在自己真正使用了之后感觉到“爽”的产品,才乐于传播。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智能镜子,为了融入一块屏,厚度比普通镜子厚,亮度比普通银镜低,这样一来用户安装在任何位置,它都显得很突兀。对于新装修的房子,很难适配原有的装修风格。对于已经装修的房子,没有人愿意再换一个新的。

这就说明这个产品的使用成本是很高的,一个新颖的产品,已经彻底转变为一个重决策的产品。

当“魔镜”被推向市场后,意味着用户先要突破认知障碍,还需要权衡设备的使用成本,用户最终获得的价值非常低,与所付出价格相比完全不对等

更为尴尬的是,传统的硬件增加屏幕、语音、智能芯片的手段升级的智能家居类的产品,在原本的家居空间下,极可能并没有为新的设备设计好合理的位置。

特别是在房价暴涨的今天,狭小室内空间会给新产品的普及带来很大的问题,结果就是——新设备装在哪里都不合适。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洗碗机。产品是一个挺好的产品,可是房子太小,厨房装不下——还有更需要的设备占用空间,都是同样的道理。

一旦这一类新的产品并没有能为用户带来“颠覆性体验”,与传统设备没有取代性,则用户的决策会非常的谨慎,进一步压缩新产品的空间。

在增量市场,(地产商)在设计新增的楼盘时,会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与生活强相关的家居家电设备。而在存量市场会,因为取代性不强,(业主们)由于感知度不足而会主动的忽略这一类新产品。

结果是,两端不讨好。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会购买一个让自己看起来很傻的产品,更不会传播一个让自己看起来很傻的产品。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产品的传播价值。

所以,魔镜以及同类型的产品,最糟糕的情况就是:

  • 用户没办法使用——因为没有足够的使用空间;
  • 用户不愿意使用——因为没有足够的决策驱动。

后记

当价格不匹配价值,产品功能不匹配用户需求时,这样的产品,是极难取得一定的市场效果的。这句话看起来很虚,但却是这一类产品最致命的缺陷。

  • 用户的认知基础,决定用户的消费欲望。
  • 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产品的传播范围。

对智能镜子而言,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完全偏离它的应用场景,它所承载的使命,已经完全偏离了它的用户需求。

不差钱的,买完就吃灰,差钱的,看看就好。

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个产品毫无前途可言?

非也。从未来趋势的角度出发,智能是必然,用户的家居生活一定会通过技术手段得以提升。

回到智能镜子本身,我更认为它是一个具有一定创意的产品,被做错了。智能硬件会有更好的结果,但不是以现在的这种形式。

#专栏作家#

杜松,公众号:产品微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方向,擅长产品规划和架构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魔镜要成功,必须要有强AI+强运营。到现在都还没有。

    来自北京 回复
  2. 试衣魔镜因为目前的技术是个伪需求,达不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来自北京 回复
  3. 生态圈,要是和其它家居联动,提供各种建议,可以提供需求感。

    回复
    1. 在现阶段,这个还是有一定的挑战,但这个挑战不在产品,也不在技术

      来自广东 回复
  4. 不错

    回复
  5. 要挖掘用户的应用场景。关联痛点才有出路 不然就变成了鸡肋。

    回复
  6. 价格还是比较贵,而且现有的魔镜厂商的语音交互体验并不好

    回复
    1. 价格是阻扰智能家居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