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的产品分析:坚持产品思维的重要性

0 评论 6041 浏览 11 收藏 19 分钟

编辑导语:印象笔记频繁更新,但更新的功能却不一定用不上,而频繁的付费弹窗着实令人厌烦。作为一款老牌笔记软件,虽有着一些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在其用户体验上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作者就此分享了一些自己对于印象笔记发展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直以来,产品和运营都是两个独立的工种,可生生被卷成了界限模糊。

就连产品面试时,似乎不懂点运营,不会看点数据,都不好意思说是应聘产品经理,甚至面试官都会怀疑,这孙子是不是填错了应聘岗位。

岗位JD更不用多说,产品经理要是没写运营的要求,那这岗位妥妥的不高端。

其实,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

到底产品经理的底线是什么,产品和运营的最大公约数又在哪里?

伴随着这几天北大的韦神刷屏,也让原本可能更加浮躁的网络环境略微降温,也给匆匆的脚步留下了沉淀的喘息机会。

原本,生活就应该这样,走走停停,爱恨分明。可惜,这个战场已经演绎成:不会数据分析的运营不是好产品。

其实,每个产品更新的背后,都有其必然的价值驱动点。作为印象笔记的深度用户,周末闲来无事,便拆解一番。由于低保真拆解,顶多也就算是盲人摸象,闭上眼体会下印象笔记这头大象的轮廓。

本文大概分三个部分:

  1. 梳理下印象笔记近期更新的主要产品功能
  2. 分析笔记类工具的用户核心需求。
  3. 思考下印象笔记更新背后的价值驱动点和笔者的粗糙观察。

为了更好的理解产品功能的定位,我会针对每个功能执行三步走策略,也就是先进行功能描述,然后再分析下计划的产品功能的价值,最后再分析下实际的功能价值

一、近期更新的主要功能

1. 超级笔记

作为一款笔记软件,产品定位自然属于生产力工具,超级笔记在推出前就一直在热身运营。从宣传的角度来看,确实吊足了用户的胃口,绝对属于重磅更新。为此,我还申请了内测,希望能第一时间体验到超级笔记的功能。

超级笔记的推出,有其必然性,市场的主流的笔记软件大概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块引用的,另一类是传统的。前者的代表有国外的“notion”,国内的现在有“我来”(后起之秀,更新也不错);后者的代表有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

关于块引用概念,我们不展开讨论,大概就是每段笔记都可以理解成块,可以调用引用,极大地提高了笔记的浏览效率,并且知识目录更加结构化。

从产品规划定位上来说,这可以看做是印象笔记的主动出击,既是对市场的主动应对,也是内部的提升。

一直以来,印象笔记不支持插入视频素材,不支持智能表格,没有引用功能,不支持第三方视频预览,这确实影响用户体验。应该来说,超级笔记这个战略定位完全符合产品的规划发展:深耕工具属性,丰富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从产品实际上线效果来说,我以为超级笔记这个重磅功能只是完成了一部分的战略目标,如果非要量化,我觉得最多只有一半。

我这么说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功能基本具备了但体验仍比较差,比如块概念基本不存在。只是在展示上,可以关联笔记,但关联的操作也并不友好,做产品的大家都清楚,真正的价值就是背后的功能逻辑。

前端界面的展示糊弄糊弄业余小朋友,主要是可以从运营角度大肆宣传,但用户不傻。当然也有一些小惊喜,比如,可以生成摘要,可以以卡片形式插入链接。

但总的来说,超级笔记的更新,我认为是从产品角度的考虑,而从运营角度的落地。重点仍然偏向于基础功能的刚性具备、界面的提升,核心功能并没有体现。

造成这个的原因,我认为一方面仍是为了抢占市场预期,仓促上线,以缓解舆论压力;另一方面,底层架构无法兼容,从超级笔记的应用需要另起一行,单独的入口,而无法与老笔记融合便可见一斑。

2. 录音转文字

印象笔记前段时间上线了录音转文字功能,用户录音时可以付费使用该功能,实现实时转录,并且可以随时标注重点,便于更高效地进行录音的处理。

录音转文字为机器转译,费用为1小时18元,和讯飞听见的机器转写收费接近(0.33元/分钟)。

由于我购买的有专门的录音转文字工具,就没有购买体验印象笔记这个功能。

从底层逻辑来看,机器的转写的实现并不复杂,核心就在于识别算法的接口,印象笔记大概率不会自己计算,更可能和第三方合作开发。

我查了一下行业头部讯飞听见的接口服务收费标准,最低一个小时不到6元。

总的来说,录音转文字的产品设计仍然是在印象笔记自有的生态转化,用贾老师的话,叫什么生态化反。

对于用户来说,属实是一大痛点。但从定价策略来看,印象笔记击中用户痛点的同时,也击中了用户的老腰。

除了核心转写接口之外,开发成本并不大,总体成本基本确实在6元左右,但定价18元确实劝退用户。毕竟市场上包年不足百元的专业软件一大推,很明显这个功能印象的收割心态大于服务心态,从以秒计费和一年有效期足以证明该推断。

但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原本可能增加存量用户粘性的设计,反而让老用户反感。完全可以定价低一些或者和专业版会员融合,哪怕是再推出一个超级专业版也好过赤裸裸的专项收费包。

3. 资源包

前几天我看到更新推送,说是增加了素材和字体,我迫不及待地更新了。

结果出乎意料,全是收费功能,一个字体单独收费大概18元,也可以再购买资源包,年费大概60元。

如果说使用正版素材图片、正版笔记字体功能,还可以理解。毕竟版权有成本,但就连自定义笔记的文字颜色、自定义背景图都被加入进去了,这简直是收割中的战斗机,速度和力度老感人了。

如果说,超级笔记和录音转写还在产品底线之上,我认为这个资源尊享包就完全在产品底线之下了。

这也是不停在用户容忍底线上蹦迪的必然结果,一不小心就超标了。资源尊享包堪称影视APP里的超前点播卡,十足的运营商业气味。

二、笔记类工具的用户需求

在对比体验了主流的笔记软件,如有道云笔记、我来、飞书、语雀、Notion、为知等产品后,笔者认为,印象笔记面临的挑战巨大。

首先来说,笔记应用本质上就是生产力工具,谁能高效满足用户的核心诉求,谁就能抢占市场,那么用户对于笔记软件的核心诉求有哪些呢?

我询问了几个同事,并且潜伏在多个产品的交流群里,总结如下:

1. 数据的安全性

因为现在数据基本都是云端存储,用户对于数据的安全性实乃最核心的刚性需求,这也是品牌积累的价值点,当然,也是用户最大的迁移成本。

所以,笔记类软件的用户竞争,短期内主要集中在增量用户上。只有产品做的足够好,这个足够好至少要覆盖到用户的核心诉求,才会引来存量用户的规模迁移。

这一块来说,印象笔记是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至少,相对于新型的笔记软件,我还是比较放心,将我的私照和银行账号密码交给印象笔记。

2. 笔记的基础功能具备

比如:

  • 笔记的丰富度,要支持Markdown或者思维导图、录音、视频、图片或者附件等。
  • 单条笔记的大小限制。
  • 打开的响应速度(用过一段时间Notion,唯一的不足就是打开速度感人,可打开速度又实实在在是刚性需求,只得暂时放弃)。
  • 不同终端的同步效率。
  • 标签或者文件夹体系等。

3. 搜索的高效、准确

笔记类软件最核心功能,就是辅助记忆。就如同印象笔记的定位,做你的第二大脑。从这点来看,印象笔记的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的调研分析还是到位的,至少初心是到位的。

那么日常搜索的触达率,响应时间和准确度,对于日常工作生活极其重要。最初我使用的是有道云笔记,可是当我想搜索一些文字时,经常搜索不出来。

这一点,我认为印象笔记做得最好,首先云端检索效率很高,延迟很少。

其次,本地可以离线下载,搜索后的打开效率衔接得也很好。

4. 公众号、网页等文章的剪藏

既然是收藏笔记,那么公众号或者网页的剪藏,也属实属于高频刚需。

很多软件对于剪藏的支持并不好,导致一直不愿意迁移或者同时使用多个笔记软件。

我是懒得用多个,你们是了解我的,我比较专一。剪藏这一块,印象笔记起步较早,做的也最好,不管是PC端剪藏还是APP分享剪藏,又或者是公众号剪藏,用过的都有体验。

5. 块应用的颠覆式创新

我以为笔记类工具下一个革命一定是块应用的创新,这个创新是颠覆式的、破坏式的。

这将极大地提高笔记的生产力效率,极大地丰富应用场景。

国外“Notion”走在前列,创始人是华裔,但服务器在国外,打开响应效率很低,时常卡顿,除非启用代理或者使用梯子工具,据说有机会国内部署,期待中。

国内“我来”也是采用块应用,也体验了多次,更新很快。讲真,和“Notion”很像,几乎是翻版,产品经理做的竞品分析一定是照着Notion做的,不过,这不重要,对于用户来说,好的体验才是王道。

可惜,印象笔记不在这条赛道上。

三、印象笔记的挑战与机遇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印象笔记作为一款老牌笔记工具,近期产品功能的更新主要有以下几个价值驱动点。

1. 主动应对市场的挑战

印象笔记深知现阶段用户的竞争主要来源于存量用户的竞争,再加上用户的迁移成本又很大。所以,短时间内将用户留存并且进行付费转化,可能是其战略扩张的重要抓手。

在这个引导下,用户可以感受到运营的力度,几乎天天推送购买链接,就连购买了专业版的会员也未能幸免,不断地弹窗提示购买续费;除此之外,界面上项目还留着多个购买入口。

一方面这确实会增加新用户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老用户的反感。不过,已经说了,在迁移成本的客观前提下,老用户不重要,增量用户才是焦点。

2. 运营思维驱动商业变现

印象笔记积累了大量用户之后,收割便不可避免,毕竟,流量思维始终是运营底色。

所以,收费模式的创新远超产品的功能创新。会员付费体系之下,再推出专项使用包。

可以预见的是,在没有充分竞争和监管之下,用户羔羊没有选择的权利。层出不穷的收费方式,仍会不断刷新我们认知。

3. 构建多方合作的生态尝试

印象笔记本身是工具应用,但围绕这个核心,印象团队已经在多方位探索,试图提高自身的护城河。比如:

  • 印象识堂的推出便是在知识内容上的布局;
  • 各种扫译笔、智能笔等硬件设备,丰富便于产品的本身,仍是增加笔记这个核心产品的刚性需;
  • 录音转文字也不仅是工具功能,更是与第三方合作的尝试,包括资源库或云字体。

笔者有个大胆的推测,印象笔记已经不仅仅是要做第二大脑,不仅仅是辅助记忆的工具,开始向办公工具发起了冲锋。

单从产品角度来说,在用户的核心诉求上,印象笔记除了没有采用块应用的架构,其他的,像安全性、基础功能、搜索高效、剪藏易用等核心需求上,都属于竞争优势。

可是,除了这些之外,我认为印象笔记还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第一,商业气味过重,急需回归工具本身。

印象笔记本身仍有很多重要的工具功能未能满足,比如,笔记加密等,这些都是工具的基础设施,虽然不会带来较多增长,但是会夯实用户忠诚度,奠定口碑。

第二,运营思维>产品思维>用户思维。

在运营主导下,产品的功能设计势必以商业赤裸裸的价值转化为主。那么,用户的体验很难得到满足。

长此以往,产品就会陷入自我负反馈之中,不断构建的劣币,不仅错失市场的机遇窗口,还终将掘掉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口碑。

第三,商业模式过于粗暴。

上文已经说过,除了会员付费体系之外,还存在诸多专项付费包,虽然无可厚非,但属实不是最优选择。

而且,付费项目明显价值不足,存在强盗售卖疑似行径,甚至会员还要强制推送广告,这对老用户极度不友好,在竞品补齐短板之日,便是价值坍塌之时。

第四,业务布局权重失衡。

虽然印象笔记要做生态化的探索和迈进,但眼下来看,有些避重就轻。

不管如何倾斜业务方向,核心始终都应该是工具本身。深耕工具应用才应该是最大的矛盾,就像很多创业公司一样,往往擅长做加法,不会做减法。

殊不知,精力和机遇一样,都不可过于索求。所以,笔者认为生态化布局没有错,但权重分配比重失衡,在核心应用上做得太少。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水善万利而不争,争的是滔滔不绝,是厚积薄发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正确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如何放大优势,怎么解决挑战,从根本上看,最需要:

首先应是优秀产品思维的产品经理。

其次才是擅于收割的运营同学。

 

本文由 @弱水谦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