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95后的视角,看国内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1 评论 12752 浏览 3 收藏 10 分钟

东东推荐:微信、QQ在社交方面占了绝对性的优势,但是在95后们的眼里他们是怎样看的呢,社交这个方向在95后是否可以开辟新的市场,来看看他们自己看法。

95后的社交媒体依赖症,比之前的任何一代都要更严重。而这个群体的某些共性,也或多或少是拜新媒体所赐。作为一个95后,我可以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它们的依赖。一个现象级的社交媒体出现,通常意味着某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接下来,我将从一个95后的视角,逐个分析我们所使用的社交媒体,或许,还有它们是如何“使用我们”的。

微信

它统领着我们的线上社交生活。微信的“私密性”和“开放性”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它比别的社交媒体更加好用。它完美地与移动设备结合,并比短信更加舒适、经济。

当下的青年人,包括95后,基本是不会离开手机的,也少有人有断网的习惯。在我想要联系一个人时,我基本不会想到短信或其他软件。而即使这个人就在隔壁宿舍,我也懒得多走两步路。它很艺术的模仿了真实生活中的交流感——想要多人交流,我可以毫不费力的组建群聊,甚至比现实中更方便。

即使我的父母老师加了我的微信,他们看到的我的朋友圈,也绝对和我的朋友不同。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功能。我的同龄群体更知道社交软件和个人隐私的冲突会有多可怕,而青少年又是秘密最多的群体。他们同时还是“毛病最多”的群体——我认识的朋友,几乎每人都会屏蔽一些好友,一些在朋友圈里惹人厌,但又不好意思删除的好友,眼不见为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微信”中传达和获得的信息更加有质量。“公众号订阅”让我们免受在庞大的信息流中寻找信息之苦,我们阅读的内容,代表着、塑造着我们本身。我那些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张图分辨暖男和绿茶婊”的朋友,和分享“O2O行业十大误区”的朋友,在现实中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了。我们这一代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拜网络所赐的,你的手机就是你的器官,重要度仅次于大脑。

QQ

使用QQ还是微信,这简直成了一个划分阶层的问题。

首先从功能上来说,QQ就有着“三宗罪”:多余功能太多、设计不够简洁,和在配合移动端上的拙计。简单地说,当我想着用QQ开小组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仍是费很大力气开一个qq群,而不是使用它的新功能:讨论组,这很要命。

而直接枪毙了QQ的,是其蕴含的某种“文化”。当微信用户大肆分享着“彷徨庞麦郎,引发媒介公众大反思”时,QQ说说里飞舞着的还是“爱一嗰亾是种檌”。从我们不喜欢让自己的名字变红,不喜欢“酷炫”的黄钻特权的时候起,QQ也就耻于被提起了。

也许这只是个错觉,但我们真的觉得放着微信不用而使用QQ的人是生活在偏远农村。而腾讯不将QQ改进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微信,以及在中国可以过城市生活的人毕竟有限吧。

微博

它在所有“社交媒体”中,似乎已经开始扮演一个“奇怪”的角色。这是因为它虽然占着社交媒体的名字,却并不怎么“社交”。微博已经成为了被大V占领的空间,一般人对它的使用甚少。段子手和明星,是微博的两大主力。有的同学经常跟我说,“不要给我讲段子,我可是经常上微博的人”,从中可见一斑。我的微博关注的好友达到数百人,他们日常发的信息,远不及我关注的二十几人的加V用户的一半。

微博弱化相互通讯的功能,弱化在个人主页上下的力道,允许单方面关注,也就明显弱化了每个普通使用者的性格。而对于95后来说,不能给他们性格的他们不要。我的朋友只在看段子和追星的时候用微博。我认识一个女孩,在微信里很低调很沉稳,可以到微博里就三句话不离EXO,每条状态都在犯花痴,毫不收敛——她觉得在微博中表现出这一面很合适。

广告和营销之多是微博的另一“自杀手段”。我身边的95后,对创意广告喜闻乐见,对一切硬植入有着刻骨的仇恨。就算我们忍受了广告,等着我们的还有大量低级笑话和转载来转载去的gif动图。大众化、碎片化、平庸化的信息过载,显然让每一个人头痛。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功能的局限,陌生人关注陌生人、转载对抗转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至少对我们来说。

匿名社交(无秘、微秘等)

一句话,隐秘社交在国内做得不得人心。

什么时候我们会想要使用匿名社交?第一,当我们想要发泄心中负面情绪,却又碍于颜面的时候。第二,当我们想要说一些有损名声的话时。第三,当社交过度,我们需要放空的时候。

编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当我某天有了艳遇,我非常骄傲,想要分享这份骄傲,但我发现我无法使用“阅后即焚”(Snapchat)。于是我将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却忘了屏蔽我女友的闺蜜。于是可想而知的,我被女友甩了,心情很沮丧。所以,我在微秘上发了一条状态说我的经历,可因为没有爆点而没人理睬。我感到愈发寂寞,便在无秘上发了约炮消息,订了一间如家。

当社交媒体没有绑架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匿名社交。也许我们这一群体是最可能使用匿名社交的群体,可是匿名社交的软件,却完全没理解我们的需求:从美工设计到交互功能。

一大波特色社交应用

社交应用的“社交”功能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微信霸占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量够大。其他的许多社交软件也想要借潮流赚点钱,可95后买账的不多。

比如,我个人很喜欢陌陌的个性广告,我也很喜欢陌生人社交这一概念,但是我不能放弃我在微信庞大的联系人群。同时,我不能接受常用陌陌所带来的引申义:经常约pao。

还有一些软件找位找的对,但是硬伤也居多。比如走邂逅路线的诸多应用。诸如TataUFO的一系列应用想在陌陌“转正”之后接替它的位置,可我所有下载了此应用的同学都在吐槽女生质量,毕竟常处于被追地位的女生并不需要使用它,或者说,避之不及。

比较受欢迎的,是借力社交的其他类型应用。我越来越多的同学用超级课程表代替了课程格子,因为它在做课程表的同时突出了社交属性。有的人称之为“把妹广场”,却丝毫不影响它被使用。

95后害怕没特点,却不是太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社交绑架,却更受不了没有社交、平庸社交。他们也都等待着新一代的社交产品出现,把它们从微信的全民化中拯救出来。但如何取悦挑剔的他们,就需要被从业者们好好考虑了。

本文作者:@abel橙;转载自:虎嗅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么年轻就是产品经理了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