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车为使用场景对移动产品若干思考

0 评论 1371 浏览 4 收藏 11 分钟

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必然契合了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并在最大程度为用户提供便利。

本文献给xxy,一路火车上有你相伴。

移动互联网时代,你还坐在办公室吗?

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的终端设备是电脑,主要的使用场景屈指可数,家里的书房,网吧,办公室为三大主要场景,所以作为产品经理,你大可以坐在办公室内,看各种统计数据和用户分析报告。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的终端设备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场景可以称之为随时随地,家里以前没有被覆盖到的厨房、卫生间、客厅;交通工具中的公交车、地铁、火车;娱乐场所中的酒吧、KTV、餐厅等等,所有你可以想到的用户场景都被移动互联网所覆盖。

那么找到一个应用独特的用户使用场景就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比较成功的应用,一定是从某个特定的使用场景发展而来。

不信?看几个例子吧。

唱吧——从KTV从的使用场景中衍生出来

陌陌——从酒吧中认识陌生妹子开始

下厨房——以厨房为主要的使用场景

大众点评——寻找附近的美食餐厅

百度地图——找路线,查交通

产品经理在确定了自己的产品的使用的场景之后,需要的是深入一线,下基层,看看真实的用户,在真实的场景中如何使用你的应用。

不说废话了,切入正题。

快过年了,IT圈的民工们也需要逃离北上广深,建议大家坐坐火车,接接地气,为什么是要选择火车?

火车上,坐火车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因为只有在火车上才能聚集了如此多的用户,如此多的终端,用户足够无聊,时间足够充裕,只要你有一定与人沟通的能力,让用户开口讲话,就能获得很多非常多有价值的资讯——用户眼中你的产品是怎样的,用户还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你的产品存在什么样的bug等等。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哑巴,同时又是一个产品经理(悲剧啊),你依然可以获得很多总体的信息,这就需要你敏锐的观察力和像间谍一样的信息捕获能力了。

表示不屑?

回答我几个问题吧~ K、T、D、G字头的火车上,不同终端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大家坐火车最关心的设备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一:

T61 北京到昆明的火车上硬座区,大二的某学校的学生跑过来跟同学聊天“……balabla……..我来之前把电脑充满了电,还有两块备用电池也都充满了电,就是等着在车上看电影,看个爽…….”。

跟她对话的学生,拿出自己的手机看看剩余电量说,“才过了3个小时,玩了会游戏,就快没电了,一会我去插你电脑上充会电吧”

所以每次出行短途都坐动车和高铁,长途都是飞机的产品经理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设备没电的痛苦?

很多人的手机中会安装一个金山电池医生或者360省电王这样的应用,来关注和保养电池。同时在火车上,你会看到充电宝这样的设备大行其道。在长途的T和K字头的火车上,列车员一般会在第二天兜售充电宝,而且价格不菲。

从这个案例我们来看设备的情况,如果小米或者魅族发布自己下一代产品时,有一个主打的亮点是电池的耐用性,带着这款手机你坐火车从北京到拉萨,行程43小时40分,待机时间超过行程,不需要充电宝这样的设备,一台手机,一个背包客,行天下。

案例二:

T145 北京到南昌的火车硬座区,三个北京高校第一次放假回家的学生,在他们班级的QQ群里聊天,两个联通3G的网络,一个移动2G的网络,2G的那个同学聊天信息永远比别人刷出来的慢很多,信息永远是滞后的,所以每次他发出的信息总是跟群里聊天的内容前言不搭后语,三个人一直在捧腹大笑。

所以每天泡在办公室wifi情况下的产品经理们,在不同网络情况下你的应用用都能被用户完美的体验吗?你为用户考虑过在2G网络下节省流量的问题吗?

微信朋友圈,在移动2G网络下,北京的sim卡,在其他城市时分享图片后无法获取“显示所在城市”的位置信息,已经尝试过的城市有哈尔滨,南京,郑州。转到wifi网络下,立即可以获取。

豆瓣FM,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自动转到红心歌曲的播放,多么体贴的设计,同时,让用户不管在什么网络情况下都能继续听豆瓣FM。

案例三:

T145 北京到南昌硬座区,一个农民工兄弟,用着一款叫不出名字的国产山寨机在发短信,用的是手写输入法,突然令我感触很深,因为自己的父亲也不会拼音。

每次发短信也只能用手写输入法,如果你的应用是为三线城市的中老年人设计,那在输入法的选择上,你应该如何选择?是不是声音输入是对他们的一次解放?

同时想到自己的父母辈让我帮助选购智能机时,告诉我的第一要求,你绝对想不到,不是什么双核,什么屏幕,什么处理器,而是字号。已经年过半百的他们,眼睛都逐渐老花,而他们也没有佩戴眼镜的习惯,所以在看短信时,字号小的看不清,需要字号较大的字体。

所以,如果你是一款通讯软件,或者一款阅读软件,那么字号的可调节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觉得你还是会一知半解,装模作样的给自己的应用加上调节字体大小的设置。像微信虽然设置了字体大小的选择,但从小到超大,变化幅度不大,最大的字号,我给老花眼的母亲看,她依然看不清楚。

再看一下iPhone的设置中,字体从20磅到56磅,一个大范围的跨度,这就是真正贴心的用户体验。

案例四:

T18 哈尔滨到北京卧铺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头,在刷微信的朋友圈,我感到十分惊讶。上去攀谈,原来他爱好摄影,旅行,骑马(好潮的老头子),是他的朋友介绍他使用微信的,现在他通过微信和这三个圈子的朋友保持联系。

他给我看他朋友圈的照片,用手机能够拍出这样的照片确实是佳作。但是……他接着跟我抱怨,他朋友都是在朋友圈一次连着传很多张照片,前面几张已经刷出来了,后面的几张却刷不出来。

他用的是移动的2G网络,我告诉他是运营商的问题,他不同意,说“既然我用的是微信的朋友圈,就希望给它个火星就能点燃(老人家的意思是既然有网络,给你一点网络就应该把图片都刷出来,而不是只能刷出来前面的几张),每次都需要刷太长时间,刷的时间长了就不想看了,没耐心”,又一个你的应用在不同网络下的问题。

既然是网络的问题,能不能给用户一点提示。

像weico的客户端刷出图片,告诉用户这张图片刷了多少,大概还要刷多少,给用户一个心理预期。

案例五:

逛车厢K598北京到广州卧铺区,第一次坐30小时的火车,这样慢慢悠悠的火车对于IT圈的民工们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还好我还没开始工作,没压力,没钱,有时间,正好坐这种慢慢悠悠的火车。

逛了6节卧铺车厢,发现坐这种车的人和坐动车的人的手持设备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iPhone数量的瞬间减少,在D和G字头的车上,基本人手一部iPhone,如果不是苹果,也是三星或者htc之流。而在这趟车上大量的国产机型涌现。同时这趟车的pad和PC的数目也要远远的小于D字头和G字头的列车。

使用应用的情况:拿出手机的人都在玩游戏,或者聊QQ和微信,基本没有人在发短信,移动通信市场已是腾讯一家的天下。跟做动车的另外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用设备看电子书,听音乐,学英语的人基本没有。

扯了这么多,希望IT圈的朋友们大家过年回家,坐趟火车,接接地气,受受苦,多体验。

晚上在宿舍水房,碰到一个在艾瑞实习的同学。问他们最近在做什么项目。听说腾讯手机浏览器给了艾瑞58万,做一个用户调研。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多钱,他说大部分钱都用在电话调查上了。

好吧,对于这种人傻钱多的公司,建议他们的团队人员都去坐火车吧!

来源:创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