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阿里的雄心

1 评论 11069 浏览 13 收藏 20 分钟

金融,作为阿里巴巴的三大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相当可观,阿里在金融方面的布局也紧锣密鼓展开,2015年上半年,阿里系的互联网网上银行也获得牌照,开始试运营。

阿里的一系列动作使得广大传统金融业惴惴不安,甚至不断有人惊呼“狼来了”。阿里金融,到底要闹那般?这是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和传统金融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阿里金融,目标何在?

互联网金融会不会颠覆传统的金融业,个人认为在近几年是完全不可能的,传统金融业的根基十分稳固,从业人员的金融背景也远远超过互联网金融业从业人员,传统金融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况且,国家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间段都不会允许传统金融被颠覆。

以上所说都是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而言,阿里金融的目标也不是“颠覆传统金融”,就像是马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只不过在做传统金融行业不想做,更做不了的事情。”

阿里金融的基础在于支付宝和余额宝,前者解决支付问题,后者完成吸储目的,两个产品相互辅助,不仅为阿里金融带来了钱,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忠诚用户,成为阿里金融的基础。

另外,阿里的其他业务,尤其是电商业务和支付宝、余额宝业务,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为阿里金融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持。马云先生所说的“传统金融不想做,也不愿意做”的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想做又做不了呢?金融业(尤其是银行)的主要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存和贷。“存”是为了吸引资金,为“贷”提供基础支持;“贷”是为了产生利润,为“存”提供吸引力。存款自不必多言,没有那个银行会阻止个人或企业到自己银行存钱的,但是贷款,却需要很多的限制,很复杂的流程,其目的就是确定还款率,降低坏账率,简单来说就是:“我银行把钱借给你,我要确定你能还上。”这个在金融行业,就叫做“征信体制”。

传统金融的征信非常复杂,并且成本很高,所以传统金融的贷款利率很高,此为其一;其二,正是因为征信的高成本,所以传统金融对于小企业、个人贷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为这些贷款客户“贷款金额少、贷款利率低、没有抵押物品”,在他们身上能得到的利润可能还没有征信花费的多,因此传统金融要么“不愿意做”,要么想做却“不能做”。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阿里金融之中,所有传统金融面临的问题却得到了很好解决。

第一,阿里巴巴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和个人,服务的对象与传统金融没有冲突,重叠性很低。这一点具有很大积极意义,可以想象,如果阿里的客户是与传统金融的服务对象重叠性很高,那么阿里金融一旦兴起必然会极大地影响传统金融业的根基,传统金融也必然会猛烈反扑,如果是这样,阿里金融很可能胎死腹中;

第二,阿里的电商基础雄厚,电商用户转换成阿里金融客户的成本很低。支付宝的种子用户大多都是忠实的淘宝粉丝或者阿里巴巴网站的忠实用户,阿里的电商平台作为阿里的“龙脉”产业,它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在网上购物的时候自然会遇到如何支付的问题,当阿里推出了便捷的支付方式“支付宝”之后,电商用户自然就转化为了支付宝用户。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咖啡店消费,每次付账时候都要找零,这时候咖啡店推出了刷卡付费,付费比原来方便很多,自然也容易获得大家认可。

但这一切远没有结束,支付宝虽然产品最开始的设计目的在于“支付”,但是它却没有止步于“支付”。当支付宝的业务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吸引到新用户的数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比如说本人申请支付宝的目的就很是有趣:“班上大多数人都是直接用支付宝交班费,转账到同学账上方便。”

第三,阿里的电商平台、支付宝、余额宝平台产生的数据与经济行为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用体系”可靠性更高。产生数据是数据挖掘的前提,也是大数据战略的基础环节。BAT三家公司的数据积累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说到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个人认为阿里巴巴绝对是第一名,阿里积累的数据大多数都和用户的经济行为有关,这些经济行为数据直接可以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并且可靠性非常之高。

举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某淘宝商户想要贷款数万,传统金融因其无抵押物并且难以对其征信考量而拒绝放贷,但是阿里小贷却在一天之内就决定向其放贷。并无任何抵押物。阿里小贷之所以敢如此,原因就在于阿里的电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知道他的店铺资金流正常并在盈利,而且个人的信用良好。

可以想象,这个事情只能在阿里发生,因为腾讯的数据和百度的数据可能只会说明这个人在社交、游戏、搜索等领域的行为信用,但是却不能说明他的经济行为信用。

2015年6月,阿里宣布从6月底开始,阿里用户使用芝麻分和芝麻信用报告就可以申请新加坡和卢森堡签证,而不用提供资产证明、在职证明以及其他复杂资料。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阿里信用体系的高可靠性。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就是关于腾讯的金融业务,腾讯金融业务主要产品是“财付通”,其最近备受关注的微信支付也是建立在财付通第三方支付牌照之上的。腾讯的金融业务之所以相对落后于阿里,主要原因也在于这点:腾讯没有强大的电商平台,单纯靠微信红包、QQ红包确实很难与阿里支付宝抗衡。但是腾讯已经知道了这点,与中国第二大电商——京东的合作确实也见成效,因此,未来阿里金融与腾讯金融看来还有一战。(腾讯与京东的合作,腾讯确实是大赢家,这个问题以后还会谈到)

因此可以说阿里有天然的中小企业及个人金融服务的优势,阿里金融的目的不在于颠覆传统金融业,但是绝对也不会止步于只做“传统金融行业不想做,更做不了的事情”。阿里金融的目的在于:以支付宝为核心建立一个服务于各类交易的金融生态系统,让资金流、数据流成为生态系统的血脉,不去抢夺传统金融的饭碗,但是却要将它收入旗下。

阿里金融,一路坦途?

阿里金融的发展必然会面对“三座大山”:

其一,国家政策。

金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金融一旦出现问题,会迅速波及到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个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乃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就可以窥探一二。此外,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一个国家的金融和世界金融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金融是完全独立、不受外界影响的,也可以说,国家金融从某种角度讲变得相对比较脆弱,尤其是对于小国家、小经济体而言。这个也是为什么希腊债务危机欧洲各国都需要伸出援手,目的不是做慈善,而是怕其危害到本国经济。

由于金融影响面十分大,并且相对脆弱,所以导致了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管理力度相当之大。在中国,有钱也不一定能进入金融业,必须获得国家颁发的牌照。

现阶段,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做的是传统金融“不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的空白,对繁荣国家经济具有一定作用,因此从2015年年初开始,国家对阿里系和腾讯系的网上银行陆续颁发了牌照。

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前途尚未明确,在这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越来越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个人贷款P2P业务从几年前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违法吸储”、“老板跑路”的乱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国家经济带来危害。因此,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也是由很大限制的,比如注册资金限制等。

其二,传统金融。

虽然阿里做的是传统金融“不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对传统金融未造成正面冲击,传统金融业的利润也没受到巨大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传统行业的“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指的是20%的客户会产生80%的利润。虽然传统金融业的很多客户转移到了互联网金融,但是这一部分客户往往是“贷款数目少、无抵押物、贷款利率低”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这些客户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大多属于剩下的80%客户,他们所能给传统金融创造的利润并不是很大。

但是互联网金融,并不完全都是“二八定律”的天下,互联网从业者大多也相信“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指的是哪怕某些客户创造的利润从个人角度讲是极低的,但是如果客户数目巨大也能产生总量上和传统金融相抗衡的利润。这就相当于一个极小的数乘以一个无限大的数结果也是无限大一样。

并且,随着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业的政策放宽,网上银行对传统银行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互联网金融让金融业务更有效,并且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所提供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传统传统金融业,用户更愿意将自己的存款存入余额宝,因此必然导致银行的存款数额总量的相对减少。银行钱少了,放贷规模肯定也会相应减少,进而使得银行利润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金融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差,但互联网金融业利润来源却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赚取利率差,客户的经济行为数据,还有基于经济行为数据而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都是有巨大价值的。个人认为,当这种信用评价体系更加科学与完善,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将远远超过所谓的利率差。

因此,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并未对传统金融造成正面冲击,但是传统金融已经感受到了畏惧。互联网金融掌握互联网技术,懂得互联网游戏规则,但是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却不如传统金融业,传统金融业利用自身优势,加紧部署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大战终会打响。

其三,同行竞争。

以上所说都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但是对于阿里金融来说,它的挑战还来源于同行的对手,主要是腾讯系的金融业务。

2015年春节,大多数中国人春晚的主要活动不再仅仅只是把看春晚,包饺子,吃年夜饭,摇一摇,发红包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腾讯。摇一摇,发红包从营销方面来说,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腾讯此举的最终目的,却是在于互联网金融的。

据报告显示:除夕全天微信收发红包总量达10.1次,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微信摇一摇达110亿次,峰值达8.1次/分钟。这个数据好似和互联网金融没有多大关系,那么深层次的来了。

微信发红包,总值5亿,但是这5亿,是赞助商给的,等于说是微信用赞助商的钱让自己的微信火了一把,无本万利;其次,微信红包必须通过开通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才能领取,有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数除夕一晚达1.2亿,这个数目据说支付宝做了几年;还有,微信直接获益和资金沉淀数额巨大。假设微信当时的用户数为6亿,平均10%用户发一百元红包,那么就会形成60亿资金流动,延期一天支付,民间借贷目前月息2%,每天收益率约为万分之七,那么每天沉淀资金的保守收益为420万元;如果30%的用户没有领取现金,那么腾讯账户上就可以多出18亿现金沉淀,并且无利息。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马云先生称在除夕夜发放红包,共将有99万9999人有机会获得,但是一夜过去,鲜有人记得。难怪在之后的采访中,马云也称腾讯的“珍珠港偷袭”是成功的。

我前面说过,微信单靠发发红包是不能和支付宝相抗衡的,因此,支付宝虽然在除夕夜风头被微信支付盖过,但是随后我们很多人还是会使用支付宝而不是微信支付。腾讯当然知道这点,在2014年3月的时候,就开始与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的合作,并占有京东15%股份(在京东上市之后,持股比例增至20%),为自己的金融注入电商基因,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有评论称:京东为微信支付将会很大程度上扩展使用场景。

另外,腾讯系的网上银行在去年7月也获得银监会牌照。

可以预计,在未来阿里金融与同行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作为现在走在互联网金融前列的阿里,难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金融蓝图,如何实现?

阿里金融雄心壮志,但是实际实现起来,确实有很大难度,如何搬掉“三座大山”呢?

其一,提高电商平台价值。

阿里的“龙脉”在于电商平台,阿里金融的基础也是电商平台(这一点已经唠叨了好多次)。这是支付宝最大也是最好的应用场景。

其二,积极推进数据战略。

一方面,数据是建立征信体系的前提;另一方面,数据的其他潜在价值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用户画像、产品的精准投递等等。

其三,构建完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最大难度,一是牌照,一是信用体系。对于第一点来说,阿里已经拿到,虽然还是受制,但是这点作为企业也常常无能为力。对于第二点,阿里需要积极完善并强化。并且,信用体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从宏观上讲,信用体系就是一种实现安全的手段,生活中涉及到与个人相关的安全评估的大多数场景,都得用到信用体系。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签证。

其四,设计风险控制系统。

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未知领域,进入者一定要设计风险控制系统,如何面对困难?怎样解决困难?解决不了怎么办?面对“三座大山”应该如何继续前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对于阿里来说,对于这艘立志于航行101年的航空母舰来说,不仅要考虑将要驶向何方,也得考虑如何面对风浪。

记得《阿里巴巴》歌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天他(指阿里巴巴)正好在山中砍柴,许多人走进来,走进一个神秘的山洞,里面都是钱财。”

 

本文由 @西安赵梦圆 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人人都想做金融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