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公司七宗罪

10 评论 5533 浏览 8 收藏 17 分钟

我不知道在中国每天有多少互联网公司悄然无息地死去,但我知道每天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诞生。而它们当中绝大多数注定都将是美丽的泡沫,只一刹花火。因为它们不知道,自己原来天生就有罪。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七宗罪。

1、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盲目跟风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脑残活动。不论在哪个时代,盲目跟风的人里总有一群是企业老板,于是一批盲目跟风的老板成就了一批盲目跟风的企业。

倒退十年,那时候手机老大还是诺基亚,苹果除了用来吃,最多就是个MP3播放器。在那个不知微商为何物的纯真年代里,国内企业的老板们第一次接受信息化启蒙教育,是通过一个叫ERP的东西。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那句著名的顺口溜:“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很多老板连ERP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清楚就花钱买了系统,结果项目全卡死在实施上。老板光以为上了ERP就等于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可自己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始阶段,结果闹了很多上了ERP,效率反而不如从前的笑话。

十年以后的现在,花样百出的名词概念更是层出不穷,也就有了越来越多“顾名思义”的老板。自从“互联网+”这个名词被李总翻了牌子后,现在又出现了一轮新风潮,只要是个公司就要开发APP,也不管自己的业务适不适合在移动端实现,仿佛不搭上“互联网+”这班顺风车,这公司就不好意思继续开下去似的。

有的公司已经盲目到了可以说是魔性的程度,老板今天看这家公司装修风格好,就要求新办公室也按照人家那样装修;明天看那家公司海报设计好,就要求自家海报也改成那家公司的套路;后天看别人的软件里多了个啥功能,就要求研发马上学着加一个;大后天看别人又开了家微店,立马要求市场部也搞个微店……我觉得这种人天生就不是创业的料,一辈子没啥主见,净被别人洗脑了。所以当你发现他们一天到晚总在朋友圈里转发各种谣言贴的时候,完全不必惊讶。

1

2、思想幼稚,理想天真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老板算术都特别好,因为当被问及发展前景时,他们往往能激情澎湃地告诉你一套公式:

全国有多少多少潜在用户 × 假如每个用户都消费多少多少钱 = 就能有多少多少的收入。

结果往往是一个美到爆的天文数字。

假如你进一步质疑这套公式的理想化,提醒他市场上已经有竞品或是巨头公司在做了,他又会胸有成竹地抛出老掉牙的二八原则:

“没有哪家公司能吃下全部市场的,80%让给他们,我们吃剩下的20%嘛。”

结果虽不如刚才好看了,但依然能把人诱惑得蠢蠢欲动。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经常拿这招忽悠别人,当然也没少这样忽悠自己。然而事实很残酷,国内互联网行业已呈寡头垄断趋势,绝大多数企业连那20%都吃不到。

BAT就不说了,远的像优酷土豆合并也不说了,就说今年的吧:携程把艺龙收购了,嘀嘀和快的合并了,58跟赶集也合并了……市场还是那么大,但每一次收购/并购,都让那些小公司越来越喘不过气。是的,你依旧能看到那20%,但是你吃不到。我不否认会有个别突围成功的企业,但是绝大多数,我说的是绝大多数企业,都熬不到春天到来的那一刻。运气好的半道上被别的大鱼吃掉,运气差的自己掉进坑里死得连渣都不剩。

因为寡头垄断的其实不是市场,而是用户/流量入口。想想腾讯和京东、微博和阿里就明白,入口都被垄断了,用户想找你也找不到,找了一圈又觉得好麻烦,最后用户想通了——还是寡头那儿最省事。

1

3、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中国有句俗语叫“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可偏偏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从VC那里拿到了钱的公司总爱挑战这句话。一有钱就盲目扩张,一年之内增招一百多人,可管理层的能力和意识还在原地踏步。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倒是先成大胖子了,可脑子还跟核桃仁一般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协调。领导看别人公众号粉丝几十万,随便发篇微博就有成千上百的转发评论,自己眼红直跺脚,也不管合不合理现不现实,非要下面员工也得做到。

问题是您的产品跟上了吗?功能弱、体验差、用户看一眼就删……就算给你拉来一亿用户你又能留住几个呢?

人就是这样,一旦大吃大喝惯了,就很难再细嚼慢咽地吃饭。这时候你再让他静下心来好好打磨产品,再一点一点地用内容去吸引用户?已经不可能啦!领导的心,早已插上幻想的翅膀光速飞翔……而且就算他想也来不及了,因为上一轮的投资已经挥霍殆尽,要是不能尽快拿点好看的数据出来,怎么去忽悠下一轮的投资啊?

4、只要面子,不管里子。

“人活一世,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面子要干净,里子受伤出血染到面子上,面子在点烟的时候里子可能在杀人。”——《一代宗师》

面子对于咱中国人来说,有时候比命都重要,可这面子不是纸糊的,而是靠里子实实在在给撑起来的。说起来这条和上一条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急功急利才产生了表里不一的现象。有的企业不顾用户的需求和体验,粗暴地在内容运营中推送企业大大小小各种新闻——公司和谁谁签署合作协议了,哪里的领导又来公司视察了等等,芝麻大的事也要发条新闻。每次发布以后呢就在公司内部的Q群和微信里转发点赞,一通自嗨,可真正的用户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脑中只会浮现四个大字:关我鸟事!

面子工程还不算最糟,当有一天你猛然发现,周围的公司都在这么做,刷榜、刷量、刷水、刷粉……各种虚假作弊粉饰太平的手段已经到了司空见惯人手必备的程度时,这就已经不止是面子上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作风问题了。而这个问题,眼前,当下,正在,还在,持续地发生着。

同样的问题还集中反映在对公关事件的处理上,特别是当遭遇负面舆情时,大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公关手段将负面信息封锁或是删除,如果这条路行不通,那就找水军集中唱反调,从数量上、声势上用正向的论调去压倒负面的声音。删帖+水军,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领导人对于危机公关的认识,他们不仅无视处理危机公关的关键原则(当然他们多半连这些原则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连基本应有的正确态度都没有,甚至毫不关心对事件的分析和总结,只想把事情摆平就好。所以有些企业总是在市场上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便也不足为奇。

5、除了鸡汤,就是鸡血

“何炅为了自己的电影票房,去各大高校食堂去推销~如此成功的艺人,依旧在第一线上跑业务,做销售~李嘉诚也是做销售出身的,平常艺人出了专辑或者出了电影也要做发布会,然后把自己的成果销售出去~殊不知,中国最大的两个业务员之一李克强刚刚在法国签了千亿大单,任何人都在做销售,我们每天都在销售,只是你销售的东西不同而已~工作无贵贱,积累加修炼!”——鸡汤语录

互联网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梦想实现的过程被大大缩短了,所以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选择来这一行开启自己的梦想之旅。为了实现目标和梦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需要给自己加油鼓劲儿,以维持前进的信心和动力。这时,鸡汤和鸡血就成了企业文化里常见的内容。

这种文化最早在销售团队内最为盛行,因为日常销售工作中比较容易遭受挫败,因此鸡汤鸡血这种东西,一定程度上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员工一种希望和寄托。但这只是心态上的安慰,却没有改变你做事的方法,所以并不能从本质上影响你的能力和发展。做过销售的人,一定都听过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大意是说当你一次又一次尝试都失败了以后,哪怕已经失败了100次,都不要放弃,因为有可能第101次尝试就会成功。

本人早年也做过销售,以我个人浅薄的经验分析,如果现实中发生了这种事,说明两个问题:

一、这个销售的方法绝对有问题,多半脑子也有问题;
二、这个客户终于坚持不住了——求你别再烦我了,我买还不行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失败后多反思几个问题:是不是客户没有需求?是不是我的表达有问题?是不是我联系对方的时间不合适?是不是客户还在考虑其它竞争对手的品牌?是不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还有什么顾虑?等等等等……把问题分析清楚,再根据答案决定下一步行动的策略,而不是一味无脑地重复骚扰客户。

后来也不知怎么的,大概是成功学在中国成功地忽悠了一大批想成功的人吧,这种“精神胜利法”被好多公司仿而效之。而互联网企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幸沦为重灾区,尤其是那些前景不甚明朗的公司,老板很爱拿鸡汤和鸡血给员工望梅止渴。一天到晚讲什么要提高执行力、做狼性团队、努力努力再努力……表面上光在喊传递正能量的口号,实际上却把方法性、技术性的问题简化成了努力性和态度性的问题。

6、不懂装懂,自以为是

外行究竟能不能领导内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来说,外行领导内行应该是十分常见,也十分正常的现象。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再怎么优秀卓越,都一定有其不擅长的领域。公司上下大小业务那么多,从会计出纳到行政人资,从市场营销到运营推广,再从代码编程到开发测试……一家企业的领导人怎么可能精通所有岗位的工作?所以在大多数部门和岗位看来,老板作为外行领导着一群内行,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既然这种现象无法避免,那为何外行领导内行的时候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外行领导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总想干涉内行的工作,一边故作谦虚地说“这种事你们比我专业”,一边又总是不懂装懂地提出一些荒唐可笑的要求和观点。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比比皆是。比如我之前曾经负责某个产品的运营推广,有天领导问我为什么官方微博的粉丝增长很慢,我拿出官方统计数据告诉他,按照年龄,我们的目标用户在微博活跃用户里的占比连10%都不到。领导很不满地反驳我说,微博月活跃用户有1.67亿,10%就是1670万,也不是个小数目啊(又是个秀算术的)!

我跟他解释说账不能这么算,首先,你要从这1.67亿人里面去精确定位到这理论上的10%就不是个容易事儿;其次这样的一个比例本身就说明,微博对我们的产品而言不是一个理想的推广渠道。

领导很不以为然地说:“那你是没做活动啊,你要多搞一些有奖转发之类的,我不信粉丝数上不去!”

我只好耐心地继续跟他讲道理。这么做的确粉丝数会增加,可这些粉丝基本上都是冲着奖品来的,一方面很容易活动完了就取关,另一方面就算留下来了,他们又有多少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呢?这样折腾下来投入产出比很低,不划算啊。

结果领导一听就生气了:“你没做怎么就断定不行呢?就算那些粉丝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但只要粉丝多了,评论转发数肯定也会呈正比上升啊。你看微博上那些明星大V们,随随便便发一条微博不就有成百上千的转发评论嘛?”

话已至此,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后来我们在微博上搞了一个月的抽奖活动,成本搭进去七八万,除了活动那几条博文外,其它的互动量依旧没什么起色。一个月后开始大量掉粉,每天几十几十地掉,再加上官方开始清除僵尸粉,三个月后基本上又回到了原先的数量。

7、一直模仿,从未超越

这一条大家都懂,就不解释了。

作者:oasisFL

来源:简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 分析很不错。欢迎看我首页的文章。

    来自上海 回复
  2. 看了一下,我们老板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我是不是该离职了?

    来自山东 回复
  3. 道理都是差不多,谁都清楚,然并卵,继续搬砖吧

    来自广东 回复
  4. 真他妈说的太有道理了

    来自重庆 回复
  5. 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看到了“抱怨中国互联网公司七宗罪”

    来自广东 回复
  6. 还能有比这更扯淡的文章吗?

    来自广东 回复
    1. 扯淡在哪里?你是老板么?

      来自浙江 回复
  7. 就是喜欢这种犀利的点评。

    来自浙江 回复
  8. 流弊类

    来自广东 回复
  9. 😛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