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万条,滴滴有几条

2 评论 1777 浏览 15 收藏 19 分钟

网上有句俗语说“趁你病,要你命”,在一级市场已经不太可能给滴滴“资本输血”的情况下,内忧外患包夹,摆在滴滴面前的形式更加严峻。

“一路‘八十一难’的经历才是求取的真‘经’,不忘初心,接受挑战,承担责任。”

2月15日下午,滴滴创始人、董事长、CEO程维在朋友圈转发了《西游记的至高境界,看懂者无几!(人性必读!)》一文,如是写道。显然,滴滴正在“取经”路上经受考验。

几天前,滴滴被曝出2018年亏损109亿,2月15日,滴滴举办月度全员大会,程维在会上宣布公司裁员,比例占到全员15%,涉及2000人左右,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同时,公司继续招聘2500人,2019年加大对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重点领域的投入,2019年年底员工总人数将和去年底的13000人持平。

多个第三方数据显示:滴滴拥有90%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99%以上的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然而滴滴却说,2018年亏了109亿,马上要裁员超过2000人,要过冬了……

滴滴这个巨无霸独角兽不行了吗?高额补贴的运营模式还能支撑其走多久?

缘何亏损百亿

2月13日,36氪报道称,滴滴2018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滴滴官方对此暂无回复。

滴滴的亏损正在扩大,几乎接近于补贴大战时的水平,根据2018年9月滴滴内部邮件显示的数据,滴滴在2018年上半年亏损40.4亿元,也就是说下半年亏损达到68.6亿元。根据财新报道,滴滴2015年全年亏损达到122亿;2016年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后,亏损的金额有所下降;2017年亏损额为3~4亿美元。

由于滴滴不是上市公司,外界无法获知其内部的具体情形,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做一些推论,试图还原滴滴百亿亏损的原因。

第一,司机补贴

被曝光的亏损账单显示,滴滴2018年全年补贴司机花费高达113亿,这或许是巨额亏损的最主要原因。近期,滴滴出行流出的一组补贴司机的“账单”显示,滴滴给司机一个月的奖励补贴高达5000元,账单还显示,滴滴司机奖励收入占比接近1/3。

此外,滴滴总裁柳青在全员会上也提到关于“抽成”(滴滴内部称之为Takerate)和“补贴”等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表示管理层正在认真思考业务模式,会做积极探索,既能激励好司机,在高峰期供需失衡时高效调度有限运力,尽最大可能满足乘客需求,又能保证公平性。

第二,业务整改

在停运之前,顺风车是滴滴出行最赚钱的业务板块,但由于存在安全漏洞,滴滴顺风车至今未能恢复上线,这是对滴滴业绩的一个重大打击。尽管滴滴整改已经快半年了,但滴滴顺风车恢复上线依然遥遥无期,可见整改结果并没有让监管部门满意,至于市场满意度更是无从谈起。

滴滴礼橙专车目前也没有做到市场最佳,曹操、神州等专车公司让滴滴的专车业务存在极大的竞争压力,而专车由于定价较高,走的是高端精品路线,业务量能方面恐怕也不太乐观。

第三,对外投资

此前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之前,滴滴出行已经对外投资了45亿美元(合人民币约315亿),而IT桔子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滴滴共对外投资115.6亿元。

此外,滴滴是ofo较早的投资方之一,持股比例高达25%以上,曾一度在ofo占据多个高管席位,但随后双方交恶。目前ofo虽没有正式对外宣布“死亡”,但在公众和投资人眼里已经无限接近死亡。以ofo的体量来估算,滴滴在ofo上的投资亏损相当巨大,但滴滴对此讳莫如深,实际亏损额度外界无从得知。

投出去的钱都是真金白银,但短时间很难见到真金白银的回报。

第四,海外扩张

过去的一年中滴滴主要采取投资本地平台的方式实现海外扩张,2018年1月,滴滴收购了巴西网约车独角兽99;2月,滴滴宣布将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军日本网约出租车市场;4月,滴滴宣布正式进入墨西哥,在墨西哥州首府托卢卡(Toluca)推出滴滴快车服务;5月,快车服务落地澳大利亚,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在澳大利亚当地进行运营;7月,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在日本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9月,滴滴在日本大阪上线出租车叫车服务。

图片来源:IT桔子

扩张海外团队、打磨产品、落地服务等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所以这部分钱也是提前“预支”。

第五,技术研发

程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滴滴的三大愿景,其中以“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出现次数最多,有消息称滴滴在前瞻性的科研投入非常巨大(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来自拉勾网的招聘信息也显示,滴滴目前在招技术类岗位197个,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NLP工程师、语音交互工程师等需求量大。

滴滴还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成立“洪流联盟”,包括北汽、博世、长安汽车、奇瑞、一汽、丰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等主流车企品牌,致力于共同推进新能源、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网约车市场虽然已经一家独大,但像滴滴这种靠烧钱烧出来的公司,如果资金链持续紧绷,则相当于坐在了热锅上,再加上外界的压力,恐怕够滴滴喝一壶的。

而事实上,滴滴的背后投资人名单十分华丽,淡马锡、软银中国、中国人寿、Apple苹果、百度、阿里、腾讯等都在这份名单里,有意思的是滴滴也是唯一一家由BAT共同投资的公司,但在亏损、裁员的情况下,似乎还没有哪位巨头先出手救援。

先裁人,再招人

除了主营业务网约车,滴滴立下了三大愿景flag: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改造的世界级科技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四处出击的滴滴开始向汽车租赁、无人驾驶、新能源、共享单车、汽车后市场、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拓展,在与美团的竞争中,滴滴甚至还送起了外卖。气球吹得太大,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在长达两小时的全员会议上,程维重点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裁员比例占全员15%,涉及2000人左右。

此外,滴滴还计划在2019年招聘2500名新员工,2019年年底员工总人数将和去年底的13000人持平。

先裁人,再招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来看,这显然是滴滴在特殊时期缩减薪资成本的一种方式。而从业务上来看,滴滴从去年开始受到安全方面的频繁挑战,安全整改和合规化势在必行,在安全和国际化成为重点发力方向后,滴滴希望向那里倾注更多专业人才和资源。

那裁掉的这些人都是谁呢?

第一,客服及运营人员

滴滴曾在去年底进行过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快捷出行事业群(快车、拼车)、专车事业部、豪华车事业部合并为网约车平台公司。

在此之前,三个部门各自为战,分别拥有自己的运营团队和客服人员,合并之后,为方便统一管理,一部分冗余的人员可能面临裁员。

第二,顺风车部门

据2017年7月易观智库报告显示:滴滴顺风车业务在顺风车市场占比为66%,彼时顺风车部门也是滴滴内部少有的赚钱部门。

2018年连续两次顺风车事件,使得顺风车业务被迫整改、重启遥遥无期,而顺风车部门工作人员大部处于调岗(或借调)的尴尬处境。在程维宣布2019年的“聚焦”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路线后,顺风车部门可能也是裁员的重灾区之一。

第三,普惠出行与服务事业群

原单车(HT)、电单车(HM)、代驾、企业级业务、公交业务在去年合并为普惠出行与服务事业群。据腾讯科技报道,这些业务并不在所谓的“主营业务”之列,也可能在此次裁员调整范围内。

在2月15日举办的全员会上程维在确认裁员消息的同时,也点明了2019年滴滴的三个关键词“安全”、“合规”以及“国际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次滴滴史上的首次大规模裁员,也预示着从网约车的血海狼窝里杀出来的滴滴,正式进入了精细化运营时代。“安全”、“合规”是滴滴需要遵守的第一要务,而“国际化”则是滴滴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盈利之路

大洋彼岸,滴滴曾经的老对手Uber,2018年的形势有所好转。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2018年一季度Uber实现了24.56亿美元的盈利。尽管二季度又亏了8.91亿美元,但综合下来Uber在2018年上半年共盈利了15.65亿美元。

此前的2017年全年,Uber实现了77.78亿美元的总营收,而2018年上半年,Uber的总营收为53.89亿美元,达到了去年的70%,其中,第二季度营收28亿美元,同比增长63.3%。预订总额为120亿美元,同比增长41%。

除此之外,Uber还拥有像UberEats这样快速增长的新业务。Uber曾表示,UberEats正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未来一年收入将突破60亿美元。

业绩数据上来看,并不能说Uber比滴滴强多少,毕竟Uber自2009年正式运营以来,亏损金额已高达110亿美元。不过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Uber已经先于滴滴进行战略调整,全面收缩战线,回归核心主业。

滴滴也在这次全员会上宣布回归主业,在外界看来,如果想要实现盈利,滴滴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第一,探索清晰的盈利模式

说起来可能是个笑话,即便是做成滴滴这样的行业老大,也还是没想明白如何挣钱,“烧钱一时爽,挣钱火葬场”。按说不太可能啊,这么大的盘子,圈住了这么多“羊”,有的是办法薅羊毛。

事实却是,目前网约车行业只能依靠司机端的抽成来获得收入,而为了在客户端和司机端进行平衡,平台在双方都要进行持续补贴,即便现在滴滴将司机端的抽成比例提高到了30%,还是无法改变亏损的现状。

未来,滴滴需要更多考虑现金流和盈利,手握5.5亿用户(2018年底数据),其实光靠流量就能变现了。

第二,严把安全关

程维选择的2019年关键词首先就是安全。

去年三个月内,两次顺风车事件,两条人命, 交通部甚至在文件中公开表示“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事件一出,滴滴在舆论和消费者眼中口碑已经严重下滑,如想做到品牌长青,必须“all in”安全。

第三,遵守政策和法规

网约车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发生安全事件后,政府站在权衡大局以及规范行业角度的考虑,对于网约车的政策监控越来越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政策。

这种情况下,不踩政策红线,不越监管雷池,成为比盈利更重要的事。

第四,走向国际化

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瓶颈后,都会举旗出海。

之前共享单车领域的实践结果是,没有一家共享单车企业的海外扩张是有意义的,它们所有的海外扩张最后都成了企业资金链的催命符。简而言之,海外扩张都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滴滴的亏损很可能与去年大举入股、收购海外服务平台有关,只是海外运营非常考验企业的管理和整合能力,做得好就能挖到“金矿”。

第五,提升用户体验

动辄13000人的大公司,逐渐患上了大企业病,去年的两起命案就暴露出滴滴对司机的监管不严、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警预案,这些不光影响到滴滴的运营效率,还极大的影响了用户的出行体验。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包括司机)其实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都追着优惠和补贴走,这个时候,做好司机体验和用户体验,才是滴滴立足的根本。

在过去的十年中,Uber获得10多次融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而截至2018年6月底,Uber账面上还有73亿美金的现金,但即便如此,Uber也已经很难再从一级市场融资了。

同样,据天眼查的数据统计显示,自滴滴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20次融资,金额总量超过200亿美元,现在看来,再靠融资输血的路线已经走不通了。

好在由于决策层的危机感较强,滴滴目前的现金储备相对乐观。2018年4月,滴滴在私募市场完成了一轮55亿美元融资,加上此轮融资前100亿美元现金储备,滴滴顺利“过冬”并不难。

结语

2018年以来,美团、高德、携程、同程、哈啰单车相继加入了网约车混战,蚕食着滴滴的版图。此外,包括上汽、吉利在内的主机厂也加大了对享道出行、曹操出行的扶持。

网上有句俗语说“趁你病,要你命”,在一级市场已经不太可能给滴滴“资本输血”的情况下,内忧外患包夹,摆在滴滴面前的形式更加严峻。

 

本文由 @节点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文章写太好了,赞!

    回复
  2. 气球吹得太大,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