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及其营销管理应用

0 评论 2599 浏览 8 收藏 28 分钟

本文论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并将其代入营销管理中进行了解释与思考。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广义综合的恢弘时代,其中包括古代与现代的综合,传统与创新的综合,中方与西方的综合。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把全球不同的文化带到了我们眼前,各文化之间也开始了自己的继承与发展。

什么是文化呢?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以马克思学问的角度勉强回答,人类为了改造和适应环境,主观能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构成的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别,如果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出发,其本质都是文化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可以说都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结果,并且很明显,人的行为都会受到思维的支配,行为是可以观察和量化的,而思维却是不可观察和量化的。

在整个人类文化现象中,思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众多民族与文化之间,有很多思维方式是存在普遍共性的。但是,思想史、科技史和艺术史都在告诉我们,几乎每个名族都会有自己独特、偏好的思维方式,也正是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思维内容之间的差异、偏好,其代表的是客观世界和主体本身,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之下结果的差异,偏好。

今天我们便理清说明下中西方所偏好的不同思维方式,且尽量的把他们带入到营销学、管理学中去。如果不能带入其中,只能说明作者“文化人”水平到这了。

同时,也欢迎各位读者补充、纠正与思考。

西方:逻辑思维

我们先从西方思维方式说起,马克思把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俩个阶段,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便处于人类认识事物的理性认识阶段。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之上的抽象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比如我们提出俩个概念:1.鱼会游泳,2.鲸鱼是鱼,由此推理出鲸鱼会游泳。

上面这个例子便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简短说是以一个大前提,以及一个小前提,推理出一个结论的过程。

逻辑思维的过程一般而言是先提出概念,接着判断概念的对错,从而推理出未知或已知事物。上面例子中第二个概念鲸鱼不是鱼,因此即使最后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该逻辑是错误的。

逻辑思维是一种基础、复杂的思维,且涉及到很多内容,关于其他具体内容和涉及到的思维方式,我会单独说明。

基本上人们都会拥有逻辑思维,即使是简单的逻辑。有些营销号大夸逻辑思维的厉害之处,以及大力批判中国自古以来逻辑思维的缺失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从三个角度综合说明:

1. 逻辑思维有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之分,形式逻辑思维讲究的是去除矛盾,前后一贯,辩证逻辑思维则是注重矛盾方面

我认为基础,简单的事物是没有矛盾,缺乏对立统一的,因此肯定是前后一贯的。比如白马是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形式逻辑,不可能白马是马还能存在辩证,所以肯定涉及不到更高一层面的辩证逻辑。

但是复杂的事物,是很难前后一贯的,矛盾或者说对立统一才是他们的核心。更多情况下是错中有对,对中有错,否则大学就不用去辩证了,直接划分下定结论就好了嘛。

而中国自古以来受对立统一阴阳思想的影响,更注重于矛盾的辩证逻辑。看起来中国人好像一会肯定,一会否定,前后矛盾,但是其本质都是辩证逻辑,更注重于对立统一的把握。

2. 古代名家思想的错误

先秦名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开端,但我认为以不存在辩证的简单事物为概念去演绎概括,才会出现“白马非马”和“离坚白同”这种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常识错误。即使有些结论是正确的,但逻辑过程是错误的。

3. 中国古代学以致用的注重,而抽象概念的模糊、缺失

我们经常骄傲的说中华文化拥有拥有多么厚重,西方很多科技,经济,管理,数学方面的成就古代很早之前就提出过,或者实践过,但为什么这些成就都是属于西方的这些科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呢?

很简单,因为我们太注重于使用与实践了,中国人重视逻辑思维的使用,却忽略抽象概念的提炼。中国许多古文物的科技水平放到现在仍然是未解之谜,但是我们却没有抽象的理论流传下来;《孙子算经》中著名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式本质是二元一次方程,甚至《九章算术》第八卷“方程”说明了一组三元一次方程,但由字母符号构成的方程组却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提出来的。

故此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自古以来都不存在的问题,也只有高度重视抽象概念的西方,才会提出理论联系实际。

逻辑思维本身是基础的,但正因为这是西方最偏向的思维,以至于把他们很多的其他思维方式都加在逻辑思维方式之内,例如辩证思维、分析思维、结构思维等,导致其成为西方学术的一种重要核心成果,其内的严谨性、复杂性是不可撼动的。

就好比中华文化起源于阴阳符号的易经,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学问加之在阴阳基础上是一样的。

逻辑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无论是营销学,还是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所总结出来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西方: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顾名思义,以直线的方式思考与认知事物。是一种单维的,定向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与我们之前文章说的二分法思维是一样的。

笔直的思维线会把东西一切为二,且二选其一。你喜欢喝茶还是喝咖啡?咖啡。你认为我是对的还是错的?错的。这些都是直线思维的思考方式。

在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在西方没有出现之前,直线思维占据着核心,即使现在,直线思维依然存留在西方人的血液之中。

直线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以辩证思维来看,直线思维并没有对错,且很有必要。如果没有直线思维,我们只能一直停留在对错不分的辩证当中。

以企业战略来说,战略的核心本质是对辩证的取舍,在现有的资源下,我们是否选择这个细分市场?是否应该引进该项技术专利?该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等战略取舍问题,只能以直线思维去选择,否则的话无法落地,一直停留在辩证的探讨之中。

只有经过充分的辩证之后,一定需要直线思维去选择,掉入单维,定向才可以执行,但如果不经过辩证之后,直接采取直线思维选择,便是错误的。

文字和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直线思维,一句话通过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只能掉入单维的、定性的、缺乏对立统一辩证的局面。比如我说文字是这种直线思维,你可以以不是的维度来反对我,我说文字不是这种直线思维,你可以以是的维度来反对我,这难道不是直线思维吗?

在公司或国家管理之中,对于每一件事,只要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表示出来,总会有三个不同的维度:赞成、反对和中立。

这就是管理之中的三个派系。自古以来我国派系纷争,权利战队的事件数不胜数,只要自身所发表的观点不符合他人的观点,尤其是不符合比自己上一层人的观点,这是高度危险的。

所以中国人才会讲究谨言慎行,凡是不第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韩非才会著说难: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中国文化才会十分注重道德,否则一定会掉入派系纷争,权利站队的内部消耗之中。以及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佛家“一念为善,一念为恶”都是在说明这种文字与语言直线思维的局限。

西方: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通过将复杂事物拆分开来,然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如此循环往复,阶梯式的前进(一次只能进一步),最后得出符合逻辑规律的答案或结论,其本身包含在逻辑思维之内。

比如你的女朋友生气了,你便要开始着手分析这个世纪性的难题,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分析,直接认错。好了,不开玩笑,西方是非常偏好分析思维的,并以此衍生了出了很多具体的分析方法。

系统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SWOT和5W2H分析法是常见的在营销和管理当中运用的分析思维。

SWOT分析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5W2H既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怎么做(How)、多少(How much)。

我就不详细说明了了,营销分析,企业管理经常性的会用到这俩个分析方法,这是基础且必要的东西。

西方:结构化思维

透过结构看世界,结构化思维是以事物结构的角度出发、全面、多层面、清晰的去思考、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包含在逻辑思维之内的。

基本上西方主流的思维方式都是包含在逻辑思维之内的…

我们以李忠秋老师的举例来说明,有俩百毫升的水,如何装入一个一百毫升的杯子,我们可能会想到很多种办法,比如说冻成冰柱,用俩个杯子或者用一个更大的杯子。

如果以结构化的思维去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我们便找到了组成这个问题的结构。重新在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便可以从这三个结构出发,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如此的话我们便可以非常自信、全面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般我们采用树状图型表达属于自己的结构思维,由树顶总层面不断向下分类,是一个先总后分层次。横向表达的是对事物的全面、清晰;纵向是事物的层次,结构。

结构化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说到这会不会觉得很像一个东西:金字塔原理。没错,结构化思维是由麦肯锡提出来的。在管理中,结构化思维是很多企业要求员工必学、必须掌握的思维能力。

结构化思维,在思考上可以让员工全面的认识问题;在表达上可以让员工清晰、有信服力的表达自身观点;在解决问题上可以让员工精准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做出当下最正确的决策;在团队意识上,让员工在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个基本的统一,提升组织运作效率。

中国:朴素辩证思维

说完了西方主流思维方式,接着我们便聊聊中国自古以来所偏好的思维方式。首当其冲的肯定是朴素辩证思维,朴素辩证思维贯穿整个中华文化之中,且以此衍生出很多中国所偏好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哲学是富于辩证思维的,这是近年来哲学史家所公认的事实,没有比阴阳更早的提出过这种对立统一辩证的思想。自阴阳八卦提出以来,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并以此发展出双向的对待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俩个方面,研究问题,为人处世都要注意对立的俩个方面。例如《中庸》的“执其俩端,庸其中于民”,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把对立统一的俩个方面把握住,不会执着于一个方面,而后随着时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做出当下最合理,正确的选择;《论语·子罕》“叩其俩端”;古谚语中如“大丈夫宁死不屈,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后矛盾的双向智慧。

没有人比中国人具有更好的辩证基础,这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比如一般人都是以赞成来表达赞成,用反对表示反对,中国人却可以用反对表示反对;用赞成表示反对;用沉默的中立来表示反对。

例如你给到员工操作建议,他可以表面以答应实际做不处理表示反对,可以直接说明我不同意表示反对,可以以我需要要你给建议吗表示反对,故此永远不要相信中国人说什么,更要在意辨别其背后的辩证思维。说直白点,b站上经常说的阴阳怪气,阴阳人就是这个意思。

基于此我认为中国智慧的本质核心便是在对立统一的阴阳思想指导下,对这种对立统一发挥到极致的运用。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思维在于能不能对立统一的看待,能动的改造事物。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也是对立统一,为什么阴阳是朴素辩证呢?因为在朴素辩证的影响下我们注重整体思维,直觉思维,导致概念模糊、没有具体分析。

你可以说阴阳是物质也可说阴阳是精神。我认为具体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唯物辩证法就解决了很多问题;模糊有模糊的好处。我们应该发挥这种双向的对待观点,俩面把握,适时运用。

朴素辩证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管理当中有一个适度原则,意思是管理中有许许多多的对立统一,比如业务上存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对立;在组织结构安排上,有管理幅度宽窄之分;在权利分配上,有集权和分权的对立。

所以在对立统一中寻求最佳的组合,在不同情况下对相同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不同运用能力才是管理的核心。正因为如此许多的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际运用者感慨、强调的说明:“管理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以逻辑思维或唯物辩证法来看,复杂的事物总是会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所以对立统一一定会是管理的核心。在管理当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矛盾的调和,而不是放大矛盾。而矛盾论,顾名思义是把事物对立统一当中的对立面放大了,比如我说每个人一生都有定数,而这个定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你便会说我说话前后矛盾,矛盾就是如此放大这种对立。而中华文化在既不偏向对立、也不偏向统一的阴阳思想的运用时,更偏向于统一性方面的运用,也就是阴阳调和。

因此自古以来受朴素辩证,阴阳调和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是天生的领导者,我们见过太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管理学的领导,把公司经营得井井有条,且能够快速发展。

借用成中英教授的话,中国哲学依靠科学管理而得以彰显,科学管理依靠中国哲学而弥补其所缺。科学注重部分分解,中国哲学注重整体综合;科学注重客观知识,中国哲学注重主体智慧;科学注重主客分明,中国哲学注重主客合一。科学注重群体的实证,中国哲学注重个人的践行。科学与中国哲学俩者在方法上及层次上的配合使用,是现代管理学所必须的。

中国: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顾名思义,从整体出发去把握事物,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运动、和谐的。注重于整体的运动、平衡的关系,对于组成这个宇宙整体的材料,却不是很关心,没有详细的分析,概念的整理,以阴阳、道来“模糊”表示。

易经是最早的整体思维,《周易》提出:“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这种整体思维便开始显现出来,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整体,后来如惠施提到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加补充与加强这种整体思维,认为宇宙万物整体相互联系,“一通则百通”。

中医是对于整体思维运用到极致的代表,人是一个整体,人与万物也是整体,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这个整体不平衡,人自身整体不平衡,或人与所处的环境整体不平衡,所以需要阴阳调和以达到平衡的状态,既“平人者,不病也”。眼睛痛如果是肝脏的原因,便去医治肝脏,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整体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在营销和管理之中,是非常注重于整体的,无论是从整体出发去看待问题,还是以整体的角度去执行,都离不开整体。比如企业前后动作的整体一致性,企业形象整体的一致性。

管理则更是注重于整体,整体思维也叫系统思维,整个管理系统是以能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进一步健康、高效发展为前提,以组织中各部门小整体融合而成企业大整体的系统。

各部门经常出现冲突,因为各部门只能站在自身部门的整体中,却不能站在整个企业整体之中;下一级的员工不能理解上一级的员工,因为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包含自身的上一层整体之中。企业经营决策错误、在市场机会流失之后进行行动,因为没有把企业整体与外界环境整体联结起来,没能使自己置身于更大整体之中。

我们应把握分析思维与整体思维的对立统一,以分析思维思考细节,以整体思维看清全局。

中国: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逐步分析,只依靠自身的感知做出判断,猜想或设想,是一种超越了感性和理性的内心思维方式。更多的讲究的是顿悟、灵感。

例如在道家思想中,认为道是宇宙的起源,道是什么东西呢?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

道的模糊性,不是靠感官可以感知的,只能靠直觉思维来领悟。

宋代张载提出过三种认识能力:一种是感性认识能力:“闻见”,既感官反映外界事物的能力,他以“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指出“闻见”是有限的;第二种是理性认识能力:“穷理”,以“以穷理为尽物,则亦是但据见上推类,却闻见安能尽物”指出思维也不能概况总结事物及其规律;最后一种是:“尽性”,以“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指出“尽性”这种直觉思维可以认识与穷尽事物。

但是,直觉思维能否真正的认识与穷尽事物?至少我认为很难。

如何获得这种直觉思维,道家与佛家观点很类似:静坐、禅坐、摒除杂念是获得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就目前而言直觉思维如何而来,科学也还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至于在营销和管理的应用,直觉思维强的人拥有比较高的创造力,而营销和管理相对来说都是创造性比较强的工作,有时候直觉带来的灵感、顿悟可以给予我们相当大的启发与帮助。

我们可以如同朱熹所说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为参考,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互补互助,且以理性思维为主,直觉思维为辅才是正确的,纯粹的直觉思维并不可取。

中国: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用一件我们所熟知事物的现象,类比于另一种我们不太熟悉事物的现象。不需要分析,验证,适用于无法归纳或演绎的事物,是一种关于现象的思维。

例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是类比思维,以自然的现象类比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方法。

我国文化当中类比思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喜欢以自然的永恒不变的规律、现象为类比,例如“木秀于林,风比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加以我国文化又偏向于对人事的研究,且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中国的文化、智慧之道现在仍然使用的原因,并不会向知识一样,随着知识的进步发展,变得没有使用价值。

类比思维在营销、管理的应用

在营销中,写文案会经常用到类比思维。例如我想表达我的水果很甜,怎么突出这个甜呢?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类比思维,甜如初恋。

当我们无法准确的分析,或者不存在差异化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类比思维,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差异化价值。

结语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适应一切环境表现得完美无缺,也不可能有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表现得长胜万能。自西学东渐这么久以来,我们的民族思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保有自身偏向思维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汲取着其他文化思维的精华。

时代绚丽的篇章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西方的科学、逻辑精神结合中国文化辩证,整体智慧,才是在这个即将以易经为显学的21世纪中国人所需要的。

 

本文由 @营销文化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