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怎么用知识管理提升自我?

1 评论 4137 浏览 17 收藏 9 分钟

信息爆炸时候,我们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知识信息,而庞杂混乱的信息难以为我们提高有效的帮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行知识管理,通过方法窍门高效利用起来,提升自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噪音和信息混杂不明,我们需要有分辨信息的能力,然后区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我看到很多知识管理在讲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如何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储存,但是很少讲到如何把知识有效的内化提升。

如果说知识库是一个房子,在这个房子里,其实我们也应该做到断舍离,书越读越薄,知识库也应该不断清理、更新。

本文目的在于总结方法,抛砖引玉,交流经验,共同进步,所说的知识管理方法不可能适用所有的知识,这只是对于我,或者部分知识有效。

01 我的知识管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到觉得有用的就囤起来

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惊叹于互联网上信息的丰富,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就像松鼠屯坚果一样,先保存下来,然后进行分类收藏。那个时候我用的是为知笔记的前身-网文快捕,这个软件的优势就是可以下载保存网页,防止网页不可访问后的信息遗失。我保存的方式是依据内容分归类到设计、美食、历史等等目录里面。

那时候,我总觉得这些我以后会用到,但实际上,随着内容的越来越多,很多内容都放在那里很久都没有被再次看过。

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某次换电脑的时候,我要继续带着这个几百M的软件继续这样吗?答案当然是不。至此,我的知识管理第一阶段Over。

第二阶段:把自己的知识整理到Evernote(印象笔记)

Evernote刚推出来,它所宣称的“第二大脑”概念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把重要的生活、工作内容归类统一放进来,需要的时候根据层级和关键词,迅速找到,这个概念听上去真是美滋滋。

我还学习别人的相关经验,在evernote里面搭建了一个知识体系,按照知识使用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分类。

在这个阶段,我不像之前一股脑地全盘收藏,而是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对我有用的我会归纳总结,然后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后形成一篇笔记。

除此之外我还用Evernote管理我的阶段性自省和目标,我希望把我的思想都归为一处进行管理。

但我的知识库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大,除了一些流程备忘录在需要的时候查看,那里更像是我过去思想的一处墓地,除了偶尔的缅怀,它对我的现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现在,我对Evernote的定位就是不常用信息的备份,比如:

  1. 特定情况下需要查询的内容,比如各种会员权益、汽车保养内容等
  2. 过去工作内容、资料
  3. 日记和总结。目前在Notion出现的情况下,Evernote这个定位也有些不保了

第三阶段:读后尝试,形成习惯

在长期使用GTD的过程中,我认可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开始真正关注2/8原则中重要的那20%:如果对于现在的我没有用的内容,那基本上以后大概率也用不到。

我的界定的方式是:一则内容阅读完,我觉得有用,就在Omnifocus进行安排时间,如果这个尝试我近期没法排期去尝试、去学习,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舍弃。

举个例子,我在少数派看到一篇文章《读书方法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觉得这篇文章能够解决最近读书进度笔记慢的问题,那我就开始进行拆解。

第一步:寻找有效实践点

我在《读书方法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找到了两个实践点:快速阅读可以通过较短的时间了解全局,辨别一下是否值得细读,如果不值得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如果值得就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找到可学习的点。

下面是摘要的具体实践内容。

第二步,拿一本即将读的书来尝试

有了可以尝试的实践内容后,我就拿了一本准备读的《创变-高群耀与时代巨人共舞的40年》来试试。

先按照6步粗读,觉得在应对变化和国际公司本地化方面,跟我最近的工作相关,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带着四个主要问题开始细读,并进行摘要记录。

精读之后整理

第三步,实践之后,再次回顾文章,看看还有什么遗漏

这算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步骤,另外实践一次之后,再看文章,很多地方就有了全新的感觉。

例如:

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有能力控制阅读的速度。阅读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能做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还有文章中建议“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下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以及最重要的核心论点。”但这个对我来说不重要,因为我可学习的内容已经被我内化,所以我也无需以后再看这样的读书笔记。

第四步,把可以尝试的内容加到日常生活中,看看是否有所益处,有则保留,无则舍弃。

我觉得这个读书流程对我有价值,我就把整个步骤抽象化,做成读书流程放入Omnifocus中,以后要读书就新复制一个项目作为行动步骤。

方法整理

结尾

到此为止,这篇文章对我的价值就已经吸收了,那这篇文章我就可以从我的Pocket稍后阅读中删除了。

每周我都会抽时间对于稍后阅读进行清理,并且坚持原则:现在都没想到可以怎么应用的内容,基本上以后也不会用到。

 

作者:产品在思考;更多聊产品、聊出海。微信公众号:产品在思考

本文由 @产品在思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多数人还是停留在第一阶段,感觉到了第二阶段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能够坚持做第三阶段,人生快要可以起飞了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