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力量让我们陷入了“信息茧房”吗?

1 评论 6377 浏览 5 收藏 9 分钟

本文从信息流广告出发,谈谈应用对我们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看看“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否在被资本方实现着。

2019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

信息流广告是在降低用户对广告干扰性,不破坏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依托强大的数据追踪技术以及完善的分发体系,进行信息与人的高度匹配。

而因2020年全球疫情的影响,人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大幅提升,故今年移动广告市场规模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广告主对于移动广告的需求增加,是因为其精准的广告投放方式。

从以前的微博推送广告,到之后微信的朋友圈广告,再到现在抖音的短视频广告。虽然其形式不断的在变,但变化的始终只是信息形态,不变的仍是其底层逻辑(利用数据追踪技术实现精准推荐)。

头部效应让数据更为“统一”

用户在使用应用的同时,应用也在不停收集着用户的信息形成用户标签。而这些标签则是数据追踪技术的支撑。

用户是流动的,故他们会在不同的应用留下不同的行为数据。因是不同应用,故形成了信息隔阂。这些数据无法完美协同起来,就没办法很好的整合归纳用户数据,信息推荐的成本就会升高。

但是为什么事实不是这样呢?

中台。这个名词可能大家很熟悉,这是用户数据整合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数据中台。

信息割裂影响着信息推荐的效果,推荐效果影响着信息投放的成本,所以这就加剧了信息流广告的头部效应。

在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得知,信息流广告的头部均为阿里系,腾讯系,头条系还有百度系的。这些集团他们的业务应用均是基于自身的数据中台,信息割裂的问题就是利用这个数据中台去解决的。

甚至说,通过这个数据中台来进行的信息推荐后,还能收集用户的反馈,从而不断实时优化这信息投放策略。

其实说到这,已经不仅在讨论着信息流广告对我们影响了。正如上文所说,信息形态的变化丝毫不影响着底层逻辑。

信息流广告背后的实现逻辑同样在“商品推荐”、“关系链社交”以及“内容分发”体现,都是利用这我们留下的信息数据,通过数据追踪技术,匹配信息而已。

是“信息茧房”吗?

所谓信息茧房,来源于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的《信息乌托邦》,是指传播体系个人化所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当个体只关注自我选择的或能够愉悦自身的内容,而减少对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逐渐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这带入“千人千面”里面好像异常合适,我们所看的都是经过系统根据我们以往信息行为所匹配出来的。甚至我们的信息还有可能破壁,不同体系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形成更精准的推荐。

有没有试过在淘宝或者京东浏览过某些东西,你在刷新抖音的时候也刷到过同类商品的类型?

好吧。我不想危言耸听,我是想以此概念来批评信息接收窄化而已,这仅代表个人观点。

其实在2016年,就有学者对“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①研究得出结论:人们实际并没有陷入“信息茧房”中,但他们可能会装作自己陷入了其中。提出了这一概念是“伪概念”。

但我害怕的其实是资本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非“伪概念”这个我们不做深究。毕竟张小龙先生说过:科技的便利是以我们隐私的出让为代价的。

我们在享受工具的便利性的同时,我们需清楚的认知:在你使用该工具之前,在你想要更深度的使用该工具的时候,你已经默认了该工具会带来的影响。

但最近一文《腾讯的背水一战》,让我对此产生了一些感慨。

文中这一模式是该文作者卢诗翰先生(以下简称“作者”)对腾讯新文创闭环的猜想,并在这一模式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

虽然作者在新文创这一环节上有点太过于宣传IP源头的作用,但有意思的不是这个,而是这句话:

这好像听起来没什么?

但如果我对推送的是你喜欢的内容并且在这喜欢的内容里增添一些引导性的观点。并且在推送的同时,我屏蔽了一些理性的声音。现在你觉得你的思想是否还是独立的呢?

我其实并不怕“信息茧房”,这只能说这是算法推荐机制问题而已,因为数据是无罪的。

我害怕的是,当你所使用的产品或工具时是基于同一数据中台内的,你所看的或所听的是否是平台为你精心打造的呢?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你的信息全部依托于信息推荐机制时,如果做到兼听呢?

在国外,已经被爆国外资本利用平台数据引导用户观点与网络舆论,这是已经发生并且被揭秘的,那么在国内呢?

因噎废食?大可不必

以上只是一些对资本力量的个人猜测,并不代表是既定事实。甚至,这其中可能掺杂着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正如张小龙先生所说: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虽然国家有一套信息监管的法律政策,或完善或待完善。

但作为一个大体量的企业集团,切勿再发出如菜“菜刀理论”一般可笑的言论在,本文衷心希望本文的内容只是恶意揣测。

“新的传播技术正在使事情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祝大家的数据隐私能被监管保护,祝信息偏向问题会被妥善解决。

敬未来。

注释:

①:2016年Seth Flaxman等学者进行了一项很有代表性的实验:研究人员选择了5万名参与者,要求他们报告自己最近阅读、观看或收听的新闻媒体,同时通过电子手段直接监测和记录他们的实际新闻消费行为,包括网页浏览历史等

②:菜刀理论:我们只是卖菜刀的,菜刀是用来切菜的,要是有人用来杀人就不关我们什么事

 

本文由 @lxy666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有点东西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