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互联网式的产业互联网,注定没有未来

0 评论 6760 浏览 11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读:产业互联网不只是一个概念,依靠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运行产业互联网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抛弃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模式,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对产业互联网进行改造。

产业互联网其实是相对消费互联网而言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以C端用户为主要改造对象,等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便需要将改造对象转移到B端用户身上。这本来是一种正确的转移。然而,在流量思维的影响之下,很多人将这种改造对象的转移看成了再度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

这个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便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而是变成了一个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而已。这个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早已不是产业互联网本身,而是变成了一个玩家们再度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而已。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便成为一种概念。很多玩家几乎都是这样的逻辑,即使是一些头部的玩家也不例外。

仔细想来,玩家们之所以会如此看待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相对消费互联网来讲,产业互联网还是相当稚嫩的,不但没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可以模仿,而且连新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玩家参与,产业互联网依然不温不火,为什么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产业互联网依然无法打开局面。在很多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用以划清自身与消费互联网界限的手段,而不是真正找到了投身产业互联网的正确方式。

然而,这些都不是借口,想要真正将产业互联网落地,我们还是要以产业互联网的逻辑来做产业互联网落地的事情,如果脱离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逻辑,所有的颠覆和创新仅仅只是一个口头说辞而已。

现在,产业互联网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人们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一个概念,再去用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进行融资。

笔者同一些产业互联网创业者们沟通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他们会假借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创新”出很多颇具“颠覆性”的模式,但从本质上来看却依然可以找到消费互联网的影子。

01

这其实依然是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从底层逻辑来看,流量和资本依然是这些玩家们真正追求的东西。很显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按照笔者的理解,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并不会对流量和资本有太多依赖,而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运行机制。

从流量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其实已经聚拢了一个强大的流量生态体系,它的绝大多数的流量其实来自于自身生态体系之下的。在这个流量体系下,既包含大量的B端用户,又包含大量的C端用户。

这些流量的聚集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完成,只是由于C端用户的消费升级让B端和C端的对接效率降低,这些流量开始陷入沉寂。产业互联网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手段将这些流量激活。因此,从流量的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其实并不是以流量为根本诉求的。

从资本角度来看,虽然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依然需要资本在其中发挥作用,但是,资本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扮演的早已不再是消费互联网时代决定生死的角色,而是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当然,不能说资本可有可无,至少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资本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不再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重要了。因此,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其实同样不是以资本为根本诉求的。

可见,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和资本的角色和定位其实是已经发生了相当深刻且本质性的变化的,如果我们生搬照抄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甚至还将流量和资本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产业互联网其实仅仅只是一个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而已,除了可以继续获得流量和资本之外,已经没有其他更多的意义了。这显然是极大地背离了产业互联网的初衷和意义的。

实质上,产业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按照笔者的理解,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更多地扮演的是改造供给端,以再度达成供求两端相互契合的终极目的的。在改造供给端的过程当中,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其实是已经产生了收益的。

另外,当供给端改造完成之后,供求两端再度对接之后同样是产生了收益的。这两个收益可以保证产业互联网的玩家至少可以自给自足,对资本并不是严重依赖的。于是,产业互联网其实更多的意义在于改造供给端,次要的功能和意义才是获得B端流量以及资本的关注。

因此,当我们参与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看中了流量和资本,而是应该更加关注是否对供给端产生了本质性的影响,是否有新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并且实现了供求两端的再度对接。当这一目标完成之后,那么,所谓的流量和资本其实便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而是变成了一个水到渠成的存在。

02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供给端产生本质的影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手段。对于草创的创业者来讲,这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想要走捷径,必须用资本和流量作为助力的工具,实现弯道超车。

说实话,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回顾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即使是我们现在看上去非常轻松参与,门槛很低的的消费互联网行业,对于早期的阿里、腾讯来讲其实同样是一件门槛很高的行业。那么,为什么阿里、腾讯们最终成长起来了呢?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因为他们真正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并且符合消费互联网发展特质的发展道路。

真正能够找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玩家其实是少之又少的,用万中无一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正是经历了如此严峻而又苛刻的考验之后,阿里、腾讯们才能真正成为头部企业,并且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从本质上改造供给端需要很多的先天条件,对于草创型的创业者而言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阿里、腾讯。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以平台为代表的发展模式不同,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并不需要像阿里、腾讯那样建立一个无比庞大的平台,将足够多的流量聚集到自身的平台上面,我们需要的是找到真正可以从本质上改造供给端的方式和方法。

何为从本质上改造供给端呢?笔者认为,它是用新技术去改造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而产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最终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需求。

那么,如何达成从本质上改造供给端呢?笔者认为,关键点依然在于新技术本身,新技术依然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第一生产力,依然是草创的创业者们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都存在这样的机会,只要我们坚持向新技术要生产力,以新技术来寻求改造供给端的方式和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享受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

等到我们可以给供给端带来本质上的改变,等到供求两端有了再度实现统一的可能性,那么,流量和资本,对于我们来讲,便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存在。因此,抛弃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模式,真正以新技术为切入点来寻找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并且试图找到超越巨头的方式和方法,才是玩家们真正关注的地方。

只有在新技术的战场上,草创的玩家与头部的巨头才有分庭抗礼的机会。如果仅仅只是把发展的重点聚焦在流量和平台上,再用流量和平台去迎合资本,那么,草创的玩家与头部的巨头之间的战役完全是一场力量不对等的战役,即使战斗尚未打响,我们便已经知道孰胜孰负。

当我们以新技术作为起点,并且将它作为杀入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切入点,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便不再是一个巨头的玩物,而是可以有新巨头产生的时代。当然,新技术仅仅只是开始,与新技术配套的模式、打法等诸多因素同样需要不断打磨和完善,才能完美融合,并且形成富有产业互联网特色的发展模式。

此刻,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便不再是消费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了一个富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存在。同样地,它也同样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变成了一个人人皆可参与的新沃土。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