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健康数据管理:从人性切入,也从人性否定

0 评论 4290 浏览 15 收藏 9 分钟

编辑导读:每个人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依旧不妨碍当代人养成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坏习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对健康管理上心了,越来越注意养生。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有没有可能有产品能对每个人的健康数据进行管理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模式的创新不是我们想创新就能创新的,它是时代的召唤。时代还没到的话,再有激情也做不来,最后只能落得个悲剧英雄的下场。因此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时代的变迁和机遇。

2020年的庚子年是一个大时代。

21世纪传染规模最大流行病席卷全球,疫情之后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期间蕴藏着多少机遇和风险,可能只有试了才知道。

从国家层面上讲,疫情会使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基础卫生事业的发展。比如全国上下的联防联控,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的信息同步和分级诊疗,这些事情的发生的确是很好的机会,但也只有从国家层面推动才能打破医院之间的山头壁垒。

从个人层面上讲,人们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个范围说来很大,可能是一片无限蓝海。但涉及健康人们又会尤为谨慎,人们的健康又和医院紧密相连,根深蒂固的概念里使得普通群众更加相信国家评定的三甲、二甲等级医院,无疑要想切入普通人群的健康领域,要么塑造自己的品牌,要么又回到医院或者获得医院的背书,貌似又回到了医院。

所有从事医疗AI、大数据的创业者们目光之所以集中在了医院,在于人们往往只关注健康的对立面,也就是疾病,而忽略了健康本身。不只有生病的患者才需要健康,普通“健康”人的维持健康同样非常重要,西医讲预防,中医讲治未病,而普通人在没有生病之前往往很少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

目前涉及提前预防的领域主要有体检、基因检测、中医养生、按摩、甚至是保险等场景,尚未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没有给普通群众如何健康的生活给出有价值的帮助,体检目前大多是业务需求,公司和团体体检占很大一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农村人没有需要或者没有什么大病,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体检。

而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意识将被迅速放大,需求也将持续扩大。

因此找到一种能够渗透人们生活的,防患于未然的,给人们健康给予有效指导的方式,也许是一种巨大的机遇。目前所说的健康管理更多的是对疾病的管理,亦或称“被动健康管理”。然而获取个人健康数据渠道和方式有限,睡眠、步数、身高、体重等,主要的健康数据如体检数据、医院检查数据、有关自己的医生判断等大都存储在医院、体检公司等机构手里,人们在做完这些检查或者看完疾病就会离开,因此机构和个人之间很难形成强连接,在国内医院尚不重视院外随访的情况下,对个人健康的监控就会不及时。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

其一就是这些医疗机构增加院外随访,但是医院院外随访面临人手不够、无利可图的问题,因此医院做院外随访的积极性不大,故而有第三方机构大举介入院外随访,他们哪怕砸钱进去都要做的原因是因为院外随访是为数不多可以介入的机会。再就是可以换来大规模的个人数据,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就是钱,最主要的是获得这些数据之后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究竟能不能做成、最后能不能盈利其实现在犹未可知,但至少方向是正确的。

其二就是尘归尘,土归土,个人数据归个人。这是一种本人设想的理想主义状态,也可以称为主动健康管理。

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医疗”账号,在医院、体检公司、基因检测机构等任何机构做的任何“医疗行为”都可以“同步”到自己的账号之内,而不是每次检查仅仅只有一张纸质的报告,再提供以知识图谱、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帮助患者预防、诊断、提醒等全生命流程的健康管理,帮助个人实时了解监督自己的健康情况,用最全面的数据最大限度的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毫无疑问数据安全性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而区块链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

虽然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和社区医生义诊,但是当医生触及到个人的时候能掌握的患者信息依然是临时的、碎片的,大部分是基于当前的。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会到拥挤的三甲医院就诊,极少情况在社区医院就诊,同一个人的健康史就被割裂成好几个部分,这就是不管到什么医院都会重复性的问既往病史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在面对社区医生时能够出示过去5年甚至10年连续的诊疗、吃药、工作等经历,那么一定可以大大增加该医生的判断准确率和效率。

同时数据归个人所有,医疗研究需要招募数据,数据既然是资源,那么医疗研究就应当为个人数据进行付费,费用当然也归个人所有,而不像现在的伦理和知情同意,一纸签字,研究人员做研究拿项目基金,有了成果升官发财,却和提供自己数据的患者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对患者没有损害,但同样没有任何好处。

可能会有专家学者跳出来说,我们做了研究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医学研究这么多,真正对患者有帮助的研究有多少?

这种解决方式就类似于现在所有以体检为主要业务的健康管理产品,但是体检完之后如何让人们持续记录自己的健康过程,这种习惯的培养依然步履维艰,而且在一个人的生命长周期范围内,正常的健康人很少生病,因此对于一个不经常使用的产品很难产生依赖性。

即便是慢病患者,他们需要针对性的记录什么,为什么要记录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除非将死之人,很多人对于自己健康的重视程度远没有今天买什么好东西,吃什么好吃的重要,这种产品是反人性的。

所以健康管理一定是被动的,于是有了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对健康管理的作用始终有限,也许未来能够出现被动且能对人类健康数据进行全面且持续监测的产品,只是囿于时代原因还未出现。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再出发,目前所谓的健康数据管理貌似是个伪命题。

 

本文由 @北方有大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