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逛菜市场的年轻人,最是人间烟火客

0 评论 3344 浏览 6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菜市场的存在不仅满足了街坊邻居的购物需求,喧嚣的街道、叫卖的摊贩,某种程度上,菜市场裹挟着最浓重的烟火气,成为都市人潜在的治愈空间。年轻人们似乎也不能“免俗”,即使传统菜市场在城市建设中重建,人们依旧贪恋市井中的那抹生活气息。

社会学教授项飙在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里,谈到现代社会微观层面上的一个长期趋势——“附近的消失”。

附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个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透过附近,个体可以窥见更宏大、超越性的叙事。

喧嚣的夜市、拥挤嘈杂的菜场、热情叫卖的小摊小贩……这些寻常的“附近”构成了市井生活的某种代名词。但随着城市化结构的推进,移动互联网和O2O平台的高度普及,我们居住的“附近”正在被不同程度地“消灭”。

即时配送、送货上门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背后是人们对于现代性、及时性的追求,以及距离感的缺失。在生鲜电商、社区团购蓬勃发展的当下,有人断言,传统菜市场终将成为遗迹。

但菜市场并没有在都市里消失,反而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成为许多都市人眼中富有某种疗愈功能的市井空间。随着全民打卡风潮的兴起,菜市场也慢慢开始焕发新颜,诞生了很多网红市集,逛菜市场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生于20世纪末端的年轻人,在城市化建设的洪流中陷入宏大、理性的忙碌中,而在踏入菜市场的瞬间,一切归为细微、感性与具体。

回顾上半年的艺术圈,最出圈的莫过于“菜市场中的爱马仕”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的一场名为“民以食为天”的艺术计划。许多人慕名而来,或采购、或拍照打卡。年轻人们猛然发现,艺术与真实生活的烟火气可以产生那么有趣的化学反应。

今天的菜市场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个城市地标、一个社交场域、一个舒压空间、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们越来越爱逛菜市场,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点一份外卖二十元起高油高盐,自己做饭成本只要十块就可以吃得健康、营养均衡。”

对于初入职场两年,独自在异乡生活的晓晓来说,4000左右的月薪对于她来说,绝不是一个能敞开了去消费的水平。

除了经济上的考量,晓晓本身也格外享受买菜做饭的乐趣:“下班回家的路上,正好途经一个菜市场,经常漫无目的地逛,逛着逛着就会买一大堆应季的蔬菜水果,回去的路上想着先做哪个怎么做。”

逛菜市场的时候,一株株地挑,买回来一叶叶地洗,再细细地切,精心地炒,这才让她感觉自己不只有工作,还有生活。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吃喝全靠点外卖,生活一地鸡毛。 我有选择困难症和小洁癖,经常刷外卖软件半天也找不出合适的外卖,不夸张,真的是半天。不是嫌贵、就是嫌看起来不好吃、不干净。每次想到要解决今天吃什么的问题,就觉得头大。有时候甚至会饿着不吃,以回避这个问题。”

最终决心好好料理自己生活的晓晓,开始笨手笨脚地学习买菜、下厨的规矩。“看食谱、买菜、做饭……这个过程能让我慢下来,反思被消费主义过度捆绑的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想要会做菜,得先学会买菜。”

为了成为买菜高手,“制霸”菜市场,她做了很多功课。“叶菜类要看叶子颜色是否鲜嫩、手感紧实还是松散、切口是否完整,这关系到保水度佳不佳;茎秆类蔬菜茎部是否挺直饱满、叶片是否鲜亮、有无根须;果实类则要看外形是否规则圆润、有无异变突起,表皮颜色是否均匀、有无斑点、果蒂是否完整……”

从小就喜欢跟妈妈逛菜市场的晓晓,有着很多关于菜市场的原始记忆——熙熙攘攘的过道、油腻腻的地板、大人们杀鸡宰鱼、挑挑拣拣、因为几毛钱争得面红耳赤……

“我从不关心我妈细细挑选的青菜西红柿,经常眼巴巴地瞅着铁板豆腐和炸鸡排的小推车,妈妈偶尔会纵容我不健康的口腹之欲。”这构成了晓晓童年时代的美味记忆。

如今,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的她,在菜市场找到了妈妈做的家常菜的味觉密码。“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也在多年来长辈们的念叨中被晓晓铭记于心。

“从菜市场提着菜往回走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想让家人知道,我一个人也有认真生活。”晓晓顿了一下,颇为文艺地来了一句,“希望那些寄存着童年记忆的菜市场,能慢点儿离开。”

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放之四海,菜市场大概是最有烟火气、最能展现地方特色的地方。一座城市里,菜市场最能让人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生活之美。

在书影音社区豆瓣上,有一个名为“菜市场爱好者”的小组,目前已有9万多个“人间烟火客”(小组成员名称)。网友们会在组内分享自己拍到的国内外菜市场朴实粗糙的美好,交流各种新奇的、不认识的、亦或是不知道怎么吃的食材。

苏州葑门横街、昆明篆新、威海古陌早市……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灵魂”菜场。

鲜红圆滚的辣椒、翠绿欲滴的青菜、油亮饱满的茄子,光是这些五颜六色、码得整整齐齐的食物就足够令人开心了。

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写到:“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世上也许会有很多不想活的人,但绝没有人会在菜市场自杀。心灰意冷的人一扎进菜市,猛烈的市井气会让他厄念全消,神采重燃。

汪曾祺先生也曾在《做饭》一书中提到:“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作为北漂一族,阿九曾一度因为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郁郁寡欢,菜市场是偌大的北京城最能治愈他的地方。

“在996的生活中麻木后,看到世界上仍有一块钱一块钱慢慢赚的人,他们教会我知足。”阿九说。而在都市原子化生存状态下,与菜市场里陌生人的友好联结,也使得阿九每次逛完都觉得心里温暖又亮堂。

“若是在同一个摊贩那里买过几回菜,就算熟人了,下次你再来,买几个西红柿和鸡蛋,他便会顺手塞给你几根小葱,倘若你想要的菜售罄了,隔天会给你留最新鲜的……”

在家闭关备考研究生期间,紧张的学习之余,骑着单车去逛恬静的黄昏市集,是小布为数不多的消遣。“是真的很喜欢喧喧闹闹的欢愉。看买菜阿公、阿婆亲切的笑容,听摊边小贩热情的吆喝声,闻着蔬菜瓜果味,聊上几句家长里短,一天的学习压力全解。”

在超市买菜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看标签、看价格、放入购物车、到收银台结账,整个过程甚至不需要跟任何人说一句话。但在菜市场买菜,要明眼嘴甜,既要看有没有缺斤少两,又得嘴甜地让爷爷、婆婆把零头抹掉。

菜市场存在的最大价值,兴许就在于这种真实的人情体验。

如果历经十有八九的人生不如意,那就去逛逛菜市场吧,这里充满人间烟火,最能抚慰人心。

三、消失与重建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老菜场被改建或拆迁的新闻就会进入大众视野。

一直以来,传统菜场更多只是作为生活区域内的一个附属配置,生存高度依赖于周边生活主体,没有自我性格。这些菜市场的气质,与年轻人通过消费标榜自我的个性背道而驰。

杭州贝诺市场研究中心总经理薛学华曾提到:“当下是谁在定义新零售?又是谁在定义市场?不可置否,是年轻人在定义新零售,是年轻人在定义市场。”

传统菜场为求生存,不得不谋变“突围”——将科技、时尚、艺术三大元素整合进传统菜市场改造,不光品类一应俱全,更能凭借高颜值俘获年轻人的心。

文艺的日系小清新、潮酷的赛博朋克、性冷淡的工业风……新兴菜市场的设计风格层出不穷,菜场布局也更加清晰、规范。

逛菜市场,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变成一件浪漫、文艺而享受的事。

不过,在小布看来,“改造后的菜市场时髦是时髦了,但朴实市场的烟火气与人情味也被更新潮、更商业化的元素稀释了。”

知名设计师梅树值曾就菜市场改造提出,如果要给视觉效果、功能性传达、体验三者排一个序的话,体验排第一,其次是功能,最后才是视觉。

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菜市场体验?兴许不外乎物美价廉,有亲切感和烟火气,而不是更有距离感。他们更愿意为菜市场营造的独特社交场域、沉浸式体验买单。

当然了,所谓的市井烟火气,并不意味着无序和土。脏乱差,也不是接地气的必要条件。

传统菜市场的改造,并不是一道“规划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的选择题。

好在,对生活的热爱与讲究不会因为菜市场的消失与重建而改变。

(采访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芽郁,编辑:伊页,微信公众号:新熵

本文由 @新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