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教育回归校内,教育信息化回归信息化!

2 评论 11505 浏览 35 收藏 15 分钟

编辑导语:“双减”政策的到来,打得众多教培从业者措手不及。教育逐渐回归校内,是教育行业的倒退还是进步?这些举措是真双减还是假双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双减”政策,动了校外培训从业者、资本方、兼职教师甚至一部分家长等一众人的蛋糕。

“双减”政策,打破多年来“校内+校外”的双轮驱动模式,大家一度认为:高考存在,这种“双轮”模式就是学生学习的常态。“双减”背景下,在线教育(C端)团灭了,教育信息化机会来了吗?

一、真“双减”,资本退潮,教育回归

2018年,高瓴资本的张磊曾接受CCTV2记者访谈时说过: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已发布了11道“减负令”。2018年的减负令,落实不够坚决,又恰遇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线教育和校外培训犹如脱缰野马,彻底放飞了自我。

然而,2021年史上最严“双减”政策一出,中概教育美股断崖式下跌,高瓴资本也早一步清仓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的股票,老虎基金清仓了跟谁学的股票。

本次“双减”政策之所以能快速获得资本的反应,是因为“双减”是中央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制定的长期性政策,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人口”和“人才”两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目的是支持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

校外培训退出,教育回归校内。“双减”背景下,怎样精准选人和科学育人?怎么满足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必将成为政府、学校的重点工作方向,信息化在这些工作上自然不能缺位。信息化服务教育局和学校的机会真来了?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二、真“双减”,教育信息化的真机会

笔者从事教育信息化行业已15年,跟各级电教馆领导打交道多,一位央馆的副馆长曾戏称:我国其实有四大教——除了释、道、儒,还有一个“电教”。

玩笑归玩笑,“电化教育馆”这个充满时代色彩的事业单位,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还是做出不小贡献的,从“三通两平台”到“教育信息化2.0”再到“教育现代化2035”,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尤其是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但是,在以“高考成绩”为学校和政府主要教育政绩指标的年代,因为教育信息化提升不了高考成绩(至少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其能提升高考成绩),所以其很少被教育局和学校真正重视过,“建管用”分离是常态,学校的数字化转型进程远低于其他行业的。

笔者平时极少去医院,但最近一次去医院,被它们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惊呆了,全程数字化处理,智能机器人发药[震惊]。

当“选人”和“育人”两手都要硬的时候,地方政府对学校这块自留地,会更加精耕细作了。

1. 政府(教育局)

政府在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也需利用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高效配置,满足绝大多数社会大众的民生需求,全面落实教育公平。在政府(教育局)层面,教育信息化的机会点主要在“新建学校”、“教育大数据治理”和“三个课堂”三个方向上。

2. 学校

信息化在学校能发挥的价值是全方面的,将由只注重硬件建设和智慧教学的建设方式,重新回归到“信息化”的本质,利用信息化实现学校组织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学校信息化的核心落脚点有三个:“高效工作”、“创新教学”、“数据育人”。

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投入GDP占比为0.3%左右(教育硬件和基础设施占比较高),十四五期间的投入占比将继续扩大,并且会把重心放到信息化服务上,真正做到“让教育信息化回归信息化”,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对本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支撑作用。

三、真“双减”,教育信息化能做什么?怎么做?

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本质是工具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必须在立足此本质的前提下为国家战略提供支撑,强化在服务“选人”、“育人”方面的价值。

1. 政府(教育局)

小学、初中阶段,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基本公平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政府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新建学校、集团化办学、多校划片、公民同招、名师交流、师资培养等等,都是解决教育公平的传统手段,教育信息化则是“双减”政策下的新兴秘籍。

(1)智慧新建学校

作为教育新基建的重点内容,新建(改扩建)学校是十四五期间政府重点投入领域,从顶层设计、建设规划和软硬件配套各方面,都可以打破传统学校的局限,以现代理念、先进设备、智慧技术加持,实现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每所新建学校将有机会弯道超车,成为面向未来、超越名校的现代学校。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新建学校,对于从业者来讲需要的不仅是信息化建设能力,更重要的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校园文化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多元素多系统融合集成的能力。

目前,国内外对新建学校缺少标准和规范,给从业者的发展空间巨大,谁的案例多、谁的建设先进,谁的方案就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和规范。

(2)教育大数据治理

笔者参与了不少地区的教育大数据规划,基本上都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因而缺少来自基层(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有效真实数据,导致教育大数据建设还只在数据收集和报表展示的初级阶段。教育大数据对教育治理、教育改革的作用不用多说,因此政府(教育局)会重点建设,对从业者来讲有很大的市场机会,但这里面需要填的巨坑也不少。

(3)三个课堂2.0

目前各地的三个课堂建设,还是以添置设备为主,笔者姑且称之为“三个课堂1.0”。“三个课堂2.0”的方向:

  • 为教师的众智共享提供平台支撑,提升区域内的教师专业能力;
  • 以知识地图为线索,为教师、学生提供众创微课平台,支持学生自主、交互式、教学互换等形式的学习。

2. 学校

教育回归校内,既要科学选人又要全面育人,学校的担子就更重了!

校长需要头疼的事情更多了:“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课后服务要全面提供,学校安全要全面保障,学生家长要更好成绩,还有各类检查、评比、上报……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三通两平台”、“薄改(改薄)”、“数字校园”等政策下,大屏、录播、智慧教室建了很多,不少学校购买或租用了不少信息化软件,但是应用情况却惨不忍睹。

发挥信息化本身的高效、开放、连接的作用,让教育信息化回归信息化,解决校长、教师的痛点,是“双减”政策下学校信息化的重点发力点:

(1)高效工作

大部分中小学没少被各类信息化软件“服务”,但是因各软件之间有不同的登录入口、不同的账号密码、不同的数据规范,并且大部分的姿态是高高在上,以“上帝”视角对待使用者,希望使用者(校长、师生、家长)主动适应软件的使用要求和规范,这种信息化软件反而成为了学校的巨大负担。

“双减”背景下,从业者应摒弃这种传统的教育MIS系统的建设思路,以开放平台+微服务的架构,为学校提供轻量化的应用服务,支撑学校的各类日常业务,并提供一站式的办公桌面,让校长、教师轻松完成各项待办事项,让他们从低效的无关教学育人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高效”、“开放”、“连接”。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图)

(2)创新教学

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一体化的教学空间,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学习任务管理、学习内容分发,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环境支撑。

但是,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难度非常大,相关参与者与制约因素非常多,也难以实证其应用效果和价值,建议从业者谨慎进入。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拍照搜题、智能刷题、直播课堂等以纯应试为目的的产品,没有任何进入校内的机会。以平板为载体的智慧课堂,也很难有大的市场机会,具体原因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3)数据育人

“双减”背景下,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更长,学校提供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会更加丰富多样,学生在校内留下的数据也将更加丰富和立体。

学校信息化除了为师生提供服务、创新教学以外,伴随式、动态采集学生五育数据是育人重点,比如:终端设备智能采集数据、信息化应用自动汇聚数据、师生自主填报数据。

基于科学建模,对学生五育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生成精准的学生画像。学生画像可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我成长,是学校全面科学育人的数据基础,也是国家选拔人才、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数据育人是学校信息化到一定程度的高阶应用,也是信息化能发挥的最大价值,高度符合中央的双减精神。

但是对于从业者而言,现实比理想总是要残酷得多,国内外没有可复制的成功经验、没有可执行的完备的五育数据标准,数据分析模型怎么科学建立,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怎么保障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逐一解决。

四、总结

  • “双减”政策,不是动了谁蛋糕的问题,而是最高层的战略决策,不容挑战、不可逆转!
  • “双减”政策,教育回归校内,给服务G端的教育信息化从业者是真机会!
  • 理解透“双减”背后的深层内涵后,让教育信息化回归信息化,在教育领域(重点是学校)将信息化的高效、开放、连接等特性发挥出来才是正道,以应试、提分、变革为目标的教育产品和方案将越行越远!

 

本文由 @华说未来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教育回归校内,信息回归信息化。标题很对称,内容很空洞。提到的没有创新,都是拼凑观点而已。。。

    来自安徽 回复
  2. 很赞的文字,感谢分享。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