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一场化有形为无形的新进化

1 评论 6075 浏览 1 收藏 15 分钟

导读: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全面且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仅仅只是依赖平台的方式进行产业上下游的撮合和对接不同,正在进行的这样一场产业革命,更多地关注的是产业本身的生产要素、运行逻辑以及终极产品的深度变革。或许,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根本样子。

很显然,这样的产业互联网是与刚开始的产业互联网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联系的。要知道,当初,我们所认为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平台经济,只不过这样一种平台经济将改造的对象从C端转移到了B端而已。尽管这样一种模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仅仅只是建构平台本身,忽略了产业本身的深度变革,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依然仅仅只是消费互联网的延续而已。

当流量的见顶,资本的退潮成为现实,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仅仅只是按照原有的套路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和难题。于是,他们开始将发展方式从输血升级为造血,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获得新的发展动能。精耕产业本身,向产业本身要生产力,业已成为人们对产业互联网的新认知。

一、产业互联网,一场化有形为无形的新进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愿意将自己定义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定义成为一家科技公司。互联网,正在从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概念,变成一个人们避之不及的概念。作为一种标签,互联网开始从有形变得无形。在这个过程当中,透露出来的是产业互联网的新进化。

产业互联网,是一场对于新生产要素的再认识。按照传统的逻辑,我们所认为的生产要素,应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比如,人力资源;比如,财产;比如,物品等。这些生产要素,才是构成产业存在的基本要素,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构成了产业存在的基础。这种状态纵然是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然而,这样一种状况正在发生一场深刻且全面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开始被新的元素所取代,比如,数字;比如,数据;等等。新的生产要素取代旧的生产要素,成为构成产业的基本要素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对正在发生的产业互联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看待产业互联网,而不仅仅只是在传统的逻辑下循规蹈矩般地运行。

当我们将新元素看成是新的生产要素时,产业互联网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它的轨道里。原因在于,新的生产要素需要新的运行机制,新的生产要素需要新的产品形态,新的生产要素需要新的技术,当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改变之后,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来临。如今,事情正在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产业互联网,是一场对于新产业形态的再定义。产业形态的嬗变,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如果产业形态本身并未发生深度而又彻底的改变,产业互联网本身是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看待产业互联网的时候,应当以产业形态的嬗变为出发点来寻求并定义它的原始内涵。

如果我们将产业互联网定义成为一种从有形到无形的新进化的话,产业形态的再定义,无疑是对这样一种发展状态的最佳诠释。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产业形态本身并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改变,所谓的互联网经济,仅仅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产业形态而已,它所带来的仅仅只是产业资源从一端转移到了另外一端而已。很显然,这种产业形态的兴起与繁荣是以另外一种形态的落寞与衰败为代价的。这是消费互联网正在被越来越多地诟病的根本原因所在。

随着人们对产业互联网认识的深入和全面,原本泾渭分明的产业形态开始发生一场深度且全面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有形的产业形态与无形的产业形态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新的产业形态的诞生。这样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有形与无形,而是更多地关注的是有形与无形的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融通,最终实现的是产业本身的深度且全面的变革。

产业互联网,是一场对新商业模式的重塑。无论是从哪种角度来讲,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浅显的、不深刻的简单相加,更加确切地说是互联网与行业的简单相加。我们看到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家装、互联网金融、电商,无一不是如此。这样一种简单相加的商业模式所导致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是一种浅尝辄止般的发展以及难以弥合的结合。

我们看到的诸多“互联网+”模式的溃败,正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本身所导致的。互联网金融如此,互联网教育同样如此。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新商业模式的重塑与再造。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不再仅仅只是停留在简单相加的层面上,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种对于新的商业模式的重塑。所谓的重塑,其实就是告别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更多地从深度融合的角度来看待它。当深度融合开启,我们所看到的产业形态将不再是仅仅只是局限在后端改变上的存在,而是开始更多地关注的是前端的深度改变上,解决产业的最前一公里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很显然,这是一种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重塑与再造,更是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当这种商业模式成熟之后,我们所看到的将不再是以提升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多地关注的是产业之间,产业与技术之间的融合。这同样是一种从有形到无形的新进化。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产业本身才算是有了最本质的变化。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从其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才能让产业互联网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新进化里,产业互联网的机会点在哪?

在这样一场从有形向无形的进化过程当中,新的机会正在出现。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与简单不同,产业互联网的进化显得更加深入、全面与持久。那么,产业互联网的机会点究竟在哪呢?

产业前端的深度改造。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产业前端完全是一个被忽略的存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因为我们得到了产品和服务本身并未发生太多改变,改变的仅仅只是我们获取他们的方式和途径而已。当产业互联网的新进化开启,新的机会点必然在于产业前端的深度改造上。

所谓的产前深度改造,其实就是要改变产业本身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内在部分,等到这些部分完成了深度改造之后,产业本身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寻找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点的话,专注于产前的深度改造,才是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我们有建构新元素、重塑新流程的能力,当这些能力具备之后,新的产品和服务便会产生,产业形态才能深度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点在于产业前端的深度改造。只有实现了产业前端的深度改造,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需要玩家具备用新元素替代旧元素的能力,需要玩家重塑产业运行机制的能力,需要建构新产品的能力,当这一切完成之后,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才能真正实现。

产业中端的深度融合。在当前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问题。这其实发生在产业的中端。当技术与产业无法深度融合的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又回到了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并不能够真正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如果我们要寻找产业互联网的新机会点,从产业中端的深度融合上来寻找机会,无疑是一个主要方向。所谓的产业中端的深度融合,更加关注的应当是技术在产业本身的应用以及在这种应用的大背景下所开启的产业本身的变革。当产业中端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产业中端的深度融合,其实解决的是消费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将技术与产业简单相加的问题,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能真正摆脱消费互联网的宿命,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产业中端的深度融合为机会点,无疑将会为我们找到跳出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方法和途径。

产业后端的深度改变。产业后端,更多地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的产生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我们是通过平台模式的撮合和中介来实现的。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特别是当产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到深水区,产业后端的深度改变将会成为新的机会点。

当产业互联网成熟,产品与用户之间达成交易并不是依靠撮合和中介来实现的,而是更多地通过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的是将用户的需求上行至生产环节,然后,经过生产环节的生产之后,再通过产品下行至消费环节来实现的。可见,产业后端已经从一个撮合和中介的过程,转变成为一个上行与下行相互流通的过程。

对于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来讲,如何将产业后端的这样一种上行与下行的模式更好地发展和进化,才是保证产业互联网时代有新机会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无法找到这样一种双向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终将会陷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

三、结语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和全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从有形向无形的新进化开始出现。认识到这种过程当中,正在发生的这样一种新变化,并且真正找到这些新变化背后透露出来的新机会,才能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产业前端、中端,再到后端,只有整条链条全部打通,产业互联网才能告别消费互联网的平台模式,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您好,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各行各业早已过了简单的信息化或业务线上化的这个时代,但是您所提到的产业互联网的做法和思路其本质是想让技术渗入到行业的每一个关节,从其行业的去发现重构或优化其商业模式的进程中去发现商业机会和产品机会?而不是单存依靠行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复制到线上?我不知道我的立即是否正确,但最近这也是我的一个感知和方向,您的这篇文章有一点宏观,但细读感觉又比较微观,总的来说我理解可能有偏差,特求解读主题的思维方式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