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社交·越社恐,网聊怎样拉低人们的社交能力?

17 评论 15642 浏览 29 收藏 19 分钟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社牛”还是“社恐”?网络社交的便利让人们无需面对面,即可顺利畅聊;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现实社交能力也在网络社交的日趋发达中退化,不少年轻人甚至成为“社恐”,沉溺于网聊中,逃避现实生活。

农历新年越来越近,或许,这将是一年间,社交软件使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身处各方的亲朋好友,纷纷发来贺电,我们也各自回复,送上祝福。

网络的便捷,持续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

最初的喜相逢,变成了打电话,再演化到发信息拜年。

线上社交,是面对面社交的一个极佳补充,能在很多时候,有效解决时间、空间、形式上的不便。

然而,网络越俎代庖地包办了过多社交场景,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面对面的社交场景。

看看近10年来,社交恐惧症的搜索指数,基本处在均匀上升状态。在19、20、21年,还分别有几波持续较长的搜索高峰。

在光明日报一项社恐相关统计中,有明显社恐倾向的人,已经超过了62%。

这项调查中,完全不存在社恐问题的人,仅仅3%。

再看看身边真实的社交场景:

  • 人们遇见熟人不敢打招呼,悄悄躲开;
  • 人们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逃避发言;
  • 朋友聚会吃饭,所有人却低头玩手机;
  • 进商店买东西,连售货员都不想询问;
  • 微信能说清,绝不打电话;
  • 电话能说清,绝不面对面。

电话和见面,已经成为了线上沟通的备选方案。

许多社恐问题,都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发达而越发凸显

网络与线上社交,究竟是如何不断引发、放大社恐问题的?

我们要从社交意愿减弱社交能力倒退这两个方面说起。

一、降低社交意愿

1. 网络,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展示

现在的你,还会把没有P过的自拍,发在朋友圈里吗?

即使会,手机相机的AI功能,也已经提前帮你做好了照片修饰的工作。

过去,人们想要提高魅力、改善形象,需要通过辛苦的健身、美容、化妆、整形。

而现在,社交辅助软件,可以轻松解决一切问题。

美图软件,可以让你皮肤洁白无暇、身材凹凸有致。

变声软件,可以让你嗓音富含魅力、甚至完全改变。

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机会,真的很难拒绝。几乎所有人的手机里,都少不了一两款修图软件。

即使在熟识已久的朋友面前,人们也愿意以更好的形象示人

利用软件拔高的外在形象,又会在现实中产生严重落差,导致人们害怕在现实社交中,展示真实的自我

昨天刚发了靓丽的朋友圈,一想到今天脸色暗沉、眼睛浮肿、痘痘爆出、肚子圆润,又怎好轻轻松松地去与旧友相见?

2. 网络,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形式

随着网络以及各种产品的出现,线上的社交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

1)更丰富的互动形式

网络游戏,让人们可以共同徜徉一段异界之旅;网络购物,让人们可以一起拼出占便宜的机会。

更多新颖的社交互动模式,被各个产品逐步开发出来,不断给人们创造新鲜感。

反观线下,很多人的真实社交却相对乏味。

吃饭、逛街、看电影,似乎就是大部分人,千篇一律的线下社交模式

自然,也难免让人们觉得无聊。尤其在一些商业并不发达的城乡中。

2)更丰富的展示形式

  • 朋友圈上,人们炫耀着自己取得的新成绩;
  • 抖音视频,人们展示着自己学会的新技能;
  • 饭小圈里,人们感叹着自己所吃的新美味。

借助网络社交产品,以分享为名进行展示,不针对固定目标,显得没有那么刻意。

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让别人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己的形象。

如果这些优点,直接用口述的方式,当面说给某人听,则难免会有刻意炫耀的感觉。

朋友圈里,晒自己出入高档场所,没什么不妥。

而当面跟朋友说“我昨天又去哪哪哪了”,对方心理默默泛起一句:“装什么装”。

习惯了网络社交丰富的形式,人们也自然会对现实社交中的一些局限,感到不满和排斥。

3. 网络,提供了更强的沟通赋能

1)网络社交存在“异步性”,人们不必立即做出回答

因此,在网络上,我们有更多时间,包装自己的行为

  •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对方讲述的内容,引发更有趣的话题;
  •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搜索对方提到的新词,避免双方话不投机;
  •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整理自己回应的话语,说出更搞笑的段子;
  • 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改善自己准备的措辞,避免话中存在歧义。

调动大脑、寻找回忆、网上搜索、组织话语,每个人,都试图呈现更好的自己。也正因如此,现如今的网络聊天,才能更加精彩纷呈,令人愉悦。

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时间。

网络上,几分钟一句回复,司空见惯。

现实中,几分钟默默无言,让人想死。

2)网络社交,还提供了诸多手段,大幅度提升一个人的沟通能力

  • 搜索引擎,可以让你轻松了解对方说的梗;
  • 消息记录,可以让你翻阅找到忘记的承诺;
  • 表情斗图,可以在你无话可说时防止尴尬;
  • 求助朋友,可以使你勾搭异性时手段频出。

而这些手段,在现实社交的场景中,是无法使用的。

这也使得“网络上谈笑风生,面对面相顾无言”成为了困扰很多人的社交问题。

人们因此而逃避现实社交,也是有迹可循的。

3)网络社交产品,具有更高的容错性

很多社交产品,为了照顾人们的聊天体验,提供了便捷的容错功能

比如:微信消息撤回

而在线下,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旦话说出口,往往覆水难收。

在一个社交产品的背后,有不知道多少产品、运营、研发,在夜以继日的奋斗,就为了提升你社交中的舒适感。

而现实社交中,没人为你的社交体验负责,除了你自己。

社交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还具备先天的容错优势。

你跟一个人话不投机,可以随时中断。事后只要说,自己当时突然有事,就可以轻松化解尴尬。

在现实中,你碍于面子,很难拥有这样的机会

碰到不投机的人,或恰好聊天出现分歧时。说什么都尴尬,却还得硬着头皮尬聊,强撑到午饭结束,实在让很多人感到难受。

千般优点,让人们爱上网络社交,也让人们逃避现实社交。

这不仅是因为对比的存在,让人们在现实社交中加倍感受到焦虑。

更是因为,在享受网络社交的过程中,现实社交的能力,也在不断退化。

二、剥夺社交能力

1. 网络,无法锻炼所有社交能力

线上社交,自然也是一种社交。

但可惜的是,面对面社交中,所需的一些技能,无法在线上得到锻炼。

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但所调动的能力,调动的大脑区域、神经,并不完全相同。

微信聊天,文字+表情,是最常见的信息载体。

但此表情非彼表情。即使发再多的微信表情,我们本身使用面部表情、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也并未有所进步。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交流中,话语内容仅仅是一小部分。

肢体语言(表情、动作)、声音特质(音调、音量、语速、音色),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比重。

但线上社交,最依赖的沟通方式,仍是文字交流。

无论是对自身肢体语言、声音的控制力,还是辨别他人“暗语言”的能力,甚至只是面对面时的自在感,在使用社交产品时,都很难得到锻炼。

2. 网络,减少了社交的锻炼机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重复,能够让行为形成自动化。

但相反的,长期不使用的能力,也会逐渐开始退化。这是人体为了减少生存耗能,将一些不常使用的神经搁置、封存、退化。

一个肌肉壮汉,如果很长时间不进行锻炼,肌肉会逐渐开始消退。

社交能力也是如此,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使用,“社交肌肉”也是会退化的。

就像冬天的树木,暂时不需要光合作用,就把树叶都枯萎掉落,以节约能源,保证根系生存。

而网络社交,正在逐步减少我们的社交锻炼机会。

1)网络减少重社交

现如今,人们可以在微信上谈恋爱。从认识到确定恋爱关系的过程中,很可能只面对面接触短短几次。

也可以在钉钉上汇报工作、打卡、开会、请假。

甚至还可以沉迷于游戏、追剧,彻底避开与人的交集。

据eMarket 2021年统计,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达3小时16分。

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这个平均数,远远不及他们每日真正的手机使用时长。

在网络大量分走真实社交时间的同时,人们在社交中得到锻炼的机会,自然逐日递减。

2)网络减少轻社交

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轻度社交的机会,也在被网络产品所剥夺。

我们使用网银管理账户,无需与银行柜员接触;人们可以不用亲身前往支部,就能在线上完成学习与组织生活;在淘宝上,从选购商品、下单,到快递柜取件,全程可以一句话不说、一个人不见,就完成整个购物流程;在美团上,只需要动动手指,热腾腾的饭菜就直接送到了门前。

这些行为,原本都需要与人接触,都会产生轻度的社交行为。

无论是点菜,咨询,还是讨价还价,退货,都必须通过面对面的表述去完成。

而现在,这些锻炼社交能力的小机会,已经被网络所大量夺走。

3. 网络,形成了逃避的恶性循环

过去,社恐的人,为了生活、工作,多数时候也需要亲身投入社交中

其中一部分人,经过社交的锻炼、收获社交的反馈,社恐问题得到改善。在心理学上,这也被称为暴露治疗。

但现如今,便捷的网络环境,给本就社恐的人,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他们可以借助外卖、快递、微信、游戏,逃避对社交的焦虑和恐惧,无须暴露在阳光下。

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制约了人们的社交行为。但对于存在社交恐惧心理的人来说,却也成为了他们更加封闭自己的合理借口之一。

他们在网络上,围观着个别人的社交牛逼症,自己却只是躲在手机前刷视频。

这已经形成了社交恐惧的恶性循环。

即使是原本并不社恐的人,也在网络的庇佑下,开启恶性循环,走上社交能力退化的道路。

对于40、50岁的人来说,或许还好。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社交能力已经得到过锻炼。只要维持一定频率的面对面社交,还不至于严重退化。

但对于少年、青年,甚至是20、30岁的人,社交能力也仍在成长阶段大量真实社交场景被网络代替,将会给他们的社交能力、社交意愿,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据中国青年报2022年统计,有超过80%的大学生,自认为存在社恐问题。其中,有53.66%的人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有43.17%的人在寻求帮助时会羞怯,41.15%的人在陌生环境会感到不适,52.11%的人不喜欢身处社交场合,33.29%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会假装没看到,45.94%的人害怕与陌生人沟通。

在恶性循环的作用下,他们的社交能力、社交意愿,还可能受到进一步侵蚀。

三、别让工具,困住你原本强大的灵魂

各种便捷的网络工具,终究只是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让工作生活更加便捷。

但不能困于他们,从而失去了我们原本应该具备的能力。

科幻故事里,人们过度依赖机械,导致手脚退化的桥段,未来会出现吗?

我不知道。

但现在,部分人过度依赖网络,致使社恐成为常态,已成事实。

今年过年,你与朋友们,还会继续在网络上,用一句话来问候彼此吗?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原本就社恐的人如何才能不社恐呢?

    回复
  2. 所以说,人类在追求科技和便捷的道路上到底错过或者丢失了什么?

    回复
  3.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图形和文字表达都是统一对应的。说到人的身体就像大树一样,大树冬天不需要光合作用,就会把自己的叶子变黄并落下,而人的大脑,当不需要面对面社交的时候,会导致社交功能的减弱退化。而且作者还剖析了线上社交的优势,正是这样的优势导致了面对面社交的意愿和能力都减退,这样的减退针对的是原本有强社交能力和弱社交能力的人。另外面对面社交的优势就在于能切实地感知人肢体动作和声音特质,可以理解为能更准确地感知对方所表达的真实意思,从而在社交中获得一定的优越感,但是线上社交也会获得愉悦感,所以我觉得作者缺少剖析面对面社交的优势,只剖析社恐的原因,那如何打破社恐,本质上还是需要人们能自我意识到社恐带来的不良结果和社牛带来的收益,不能依靠资本家不做这样的软件,作者最终也提到了要正确看待和使用软件,但是人们的使用习惯已培养。。。

    来自北京 回复
  4. 社恐本人线上联络也很害怕,一句话斟酌很多很多遍才能发出去

    来自福建 回复
    1. +1

      来自上海 回复
  5. 的确如此,网络上搞太多,反而线下社交的能力减弱了,反正有利有弊吧。

    来自云南 回复
  6. 其实相较于线上线下存在反差的人,还是网聊活跃,现实也活跃的人比较多。

    来自浙江 回复
  7. 社恐人群的自信心如何,缺乏自信心会不会导致结巴

    回复
  8. 社恐人士一听到没有备注的电话打来,每每都是心头一颤

    来自广东 回复
  9. 是这样的,我的网络交友能力100,现实交友能力0

    来自广东 回复
  10. 最初的喜相逢,变成了打电话,再演化到发信息拜年。确实是这样的

    来自河南 回复
  11. 其实因为这种线上化的方式让人们失去的不仅是社交能力。

    来自山东 回复
    1. 还有人与人情感的积累,真实。心灵的自由,快乐

      回复
  12. 写得很好,现如今真正关注和反思这类现实生活的问题声音越来越少了,仿佛线上社交或其他线上活动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这种认知已经逐渐内化至人的思维中,这是可悲的,人的面对面社交所带来的切身感受不是线上的文字符号能够相提并论的,希望科技的发展能够更关注具体的个人及个人的情感。

    来自山东 回复
  13. “面对面社交中,所需的一些技能,无法在线上得到锻炼。”这句话说得好

    来自江苏 回复
  14. 确实,有的时候现实中表达比发消息表达逊色一点,但是平常聊天用的文字传达情绪比现实中逊色

    来自河南 回复
  15. 社交能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使用,“社交肌肉”也是会退化的。

    来自安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