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疫情来时靠互联网,疫情过后骂互联网”

8 评论 2283 浏览 3 收藏 10 分钟

编辑导语:互联网在疫情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作者认为,在一些特殊时刻,虽然互联网没办法“拯救世界”,但却总是最靠谱的抗疫救灾力量之一,这次疫情便再一次验证了互联网的价值。

“上海疫情过后,不要再对互联网资本喊打喊杀了好吗?”10天前,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发出呼吁。

这份呼吁,激起的舆论反馈大概率是“理都懂,然并卵”:疫情是“伤疤”,看不了病、吃不上菜是“疼”,互联网在疫情期间给人们奉上了“止痛药”。但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的秉性,疫情过后,很多人还会继续骂互联网,“路灯挂饰论”也会虽迟但到。

即便如此,我仍希望,社会各方对互联网能嘴上留情,不要“疫情来时靠互联网,疫情走后骂互联网”。

如果说,俄乌冲突里“坦克VS比特”的场景,已经彰显了互联网的作用,那毫无疑问,上海这波疫情,再次验证了互联网的价值,也揭示了两个道理——

要永远相信市场。

以及,中国社会离不开互联网。

01

品玩说:“互联网公司不是救世主,但它们此刻在上海。”

将时间倒推至2020年2月,这里的“上海”可以替换成“武汉”;推至2021年7月,“上海”可以替换成“郑州”。

在那些疫情灾情场景中,互联网企业的确没法像好莱坞英雄大片里的“××侠”那样,动不动就“拯救世界”。

但在这些特殊时刻,互联网总是最靠谱的抗疫救灾力量之一,有时候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二字。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那些外卖员快递员,没有本地生活服务模式与物流动脉,没有线上社群连接,当下的防疫会是个什么样子。

在那些“原地静止”“全域静默”“减少非必要出门”“临时社会面管控”“静态/围合管理”的要求下,人们的吃喝怎么保障?

当吃饭问题都成为难题时,人们的求助又该通过何种方式传递?

这些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

而互联网即是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

边码故事就写道:互联网企业供应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线下物流系统,改变了原有结构,重建了本地社会生活服务网络,重构物流供应体系,重塑了都市社群连接。

都知道,封城状态下,上海的生活物资保供会面临极限压测。

而将那些物资运往上海的,正是智慧化供应链与物流网络。

都知道,上海人不缺菜,缺的是末端配送在“最后一公里”的打通。

而把菜送到需要者手上的,就是那些骑手与团长等。

都知道,疫情之下需要人们互帮互助,这需要协作网络。

而那些线上社群,就将人们连接在了一起,将那些求助信息及时扩散了出去。

不能说,因为有了互联网,上海人就完全不用担心“断药断粮”。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是没了互联网,上海人的“断药断粮”情况一定会来得更严重和紧迫。

本质上,互联网在疫情中最大的价值在于:当“管制-市场”的动态平衡被骤然打破时,它能成为市场退场后的些微填补。

上海经济发展程度那么高,却还会出现“买菜难”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封控管理之下,市场的自发-扩展秩序必然受到冲击,资源配置效率必然大为降低,供需自然也就难以及时匹配。

被称为“经济学良心”的阿马蒂亚·森就说过,饥饿不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缺乏食物,而是“因为人们的所有权组合及其交换权利集合中缺乏获得食物的机会”。

听起来很拗口是不是?说白了就是,饥荒不是因为粮食短缺,是因为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更进一步讲,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搁浅。

在疫情中,互联网之所以能在保供上发挥些许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为市场而生的。

在需求扎堆喷涌而市场接近停摆的情况下,它让“无形的手”没完全失灵。

02

由此而来的启示就是:该“重估”中国互联网的价值了。

说重估,不是要高估,而是要正视。

中国互联网的形象,这两年无疑遭遇了滑坡。

以前它是“小甜甜”,代名词有一堆,如新引擎、新动能;现在它成了“牛夫人”,各种不受待见。

对互联网的鞭挞,主要集中在了两点上:

  1. 它不够“硬”:硬科技不足,含“卷”量管够
  2. 它不够“实”:虹吸产业资本,挤压实体经济,成了其罪状

但总有那么些时候,互联网会让我们王境泽附体,连着直呼“真香”:你嫌它不够硬?可恰是那些软科技,在上海人们买不到菜的时候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原来人们说社区团购“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说当日达助推内卷,可要不是它们,网上的求助帖还会来得更多。

原来人们批平台是太多中国基建优势与劳动力红利的得利者,可要不是那些外卖员快递员,社会末端的毛细血管恐怕会流动不畅。

你嫌它不够“实”?可事实表明,互联网不光已嵌入实体经济,还已是新型实体经济的组成。

“线上/线下”二分法,早已被数实融合给Pass掉了:互联网不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补充,而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有些人说:部分国民级应用和大型互联网平台,已成了“水电煤”式的存在。

这话只对了一半:互联网平台遵循的是商业逻辑,拿水电煤的标准去打量它,难免会发现二者间的差异。

但它们也确实充当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技术底座的角色。

很多人也许不懂供应链,不懂云计算,不懂前置仓,不懂智能分拣。

但他们肯定见识过网购带来的改变,享受过“24小时达”的便利,目睹过疫情期间骑手们的街头穿梭,看到过“互助文档”的网络流传。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往往就是这样:偶尔会是爆炸式的,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式的。你没发现其价值,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你习焉不察。

03

这么说,不是要把互联网坏的也说成好的。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利弊两面都有。

这决定了,当我们想肯定数字经济的价值时,我们能找到太多可以印证的数据;当我们想批互联网时,我们也能找到一堆可资佐证的材料。

怎么看互联网,很多时候,与其说取决于互联网,不如说取决于我们想要怎么看它。

在互联网热火朝天那几年,它被捧得有些过了。

可如今,它显然被踩得太厉害了。在消极性偏差下,许多人对互联网资本过度敏感,把什么问题都塞到“无序扩张”的框架下,把原本在市场范畴的问题归入某些道德化或政治化脉络中,随之而来的主张就是:有事没事,得“强化监管”。

可他们忽视了两点:监管也有代价“尾随”,互联网是难得的阳光产业。

所以,重要的道理该说300遍:不要“疫情来时靠互联网,疫情过后骂互联网”。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几天,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发朋友圈说:要开足马力尽最大努力支持上海。之后却因物资运不进去,被骂作“渣男”。

“渣男”确实该骂,可人家实冤:人家明明是被现实棒打的“鸳鸯”,怎么就成了始乱终弃的“渣男”?

真要是渣男,人家至于用“自杀式物流”来自证清白吗?

 

作者:佘宗明,微信公众号:数字力场

本文由 @数字力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不能过河拆桥,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我们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就要正视它

    来自广东 回复
  2. 有没有可能没有这些团长情况会更好呢? 深圳之前封城怎么没有所谓的社群和团长?这些社群真的是想群众更方便吗?

    来自广东 回复
  3. 互联网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该夸的地方就夸,该骂的地方就得骂

    回复
  4.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这是从初中就开始说的,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缓解了疫情带来的伤痛

    来自广东 回复
  5. 在疫情中,互联网之所以能在保供上发挥些许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为市场而生的。

    来自中国 回复
  6. 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最快的介质,被diss也不得不首当其冲了哇

    来自江苏 回复
  7. 什么情况,疫情之前也有人骂互联网啊,疫情之前大家就知道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有人夸有人骂,疫情只是另一个方面的体现而已。骂的只有疫情而已。

    来自河南 回复
    1. 是的,大家骂的是疫情。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吧。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