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挣扎、转型,共享充电宝失宠了?

15 评论 2297 浏览 0 收藏 12 分钟

编辑导语:就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发展前景似乎有些堪忧;一来,共享充电宝玩家们还没找到一条最合适的商业化路径;二来,行业头部企业之间也还未找准精细化运作的模式。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共享充电宝的发展做了解读,一起来看。

2021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异常瞩目,集体涨价、街电和搜电合并、怪兽赴美上市……各个共享充电宝企业悲喜并不相通,部分实现盈利,部分面临着经营危机,发展情况上有所出入,在竞争力的表现上逐渐有了高低之分,市场格局也因此进入了新一轮的重置。

如今,共享充电行业格局正从“四电一团一兽”转变为“小竹兽”,行业集中度向小电、竹芒、怪兽靠拢。三者身居高位,看似已然并肩走上花路,但现实处境却是大有落差。

名噪一时的怪兽科技历经市值蒸发,账面由盈转亏,小电频频陷入裁员风波,竹芒着手开展“副业”。由此看来,当前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焦虑,从三者近年来日渐萎靡的经营状况也可见一斑。

一、摆烂

迄今为止,共享充电宝品牌商们主要的盈利模式比较简单,无非是点位投放设备、收取用户租金,行业竞争壁垒并不高。前几年正值赛道火热,竞争者一批接着一批涌现,大家为了赚钱,都在争夺商家点位,出现一个点位内置多家品牌的设备也是常见。

虽然相比之前,现在充电宝市场的玩家数量已有所减少,但是头部品牌之间混乱的竞争状态仍旧继续且愈加无序。

一来,相互之间进行恶性的点位竞争,忽视议价权的得失。各家盲目奉行“得商家点位多者得天下”,为了占据酒吧、餐饮场所等优质点位,相互竞价抬升激励费,导致后续对商户点位的议价权逐渐被削弱。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怪兽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1%,据官方说法,这主要是因为支付给位置合作伙伴和网络合作伙伴的奖励费用增加。除此之外,小电也在招股书上直接表明,由于受到行业竞争的影响,其激励费率也是在逐年增长,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激励费率分别为25.2%、44.2%及54.5%。

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了实现有效扩张,竞相让利给点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把自己置于相当被动的境地,一边不得不压缩毛利,一边还要忍受部分优质商家点位坐地起价。

二来,相互之间进行无意义涨价,忽视用户体验。为了弥补点位上的高额支出,怪兽、小电们纷纷提升使用价格,把平衡整体毛利率的压力传导到消费端。

据公开报道称,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借费用多为3到4元,24小时封顶价格从20元到40元不等。像在景区、车站、酒吧等场景,租用共享充电宝一天的封顶价格最高甚至达到了99元。

长期来看,涨价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艾媒调查结果表明,低廉的价格是消费者租赁充电宝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共享充电宝的接连涨价,与其低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初衷相违背,持续性或者不合理的涨价,可能会加速消费者的流失。

不难看出,近年来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为了占据市场,纵容点位商家抬价,让消费者买单,相互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趋向“病态”,这样的竞争方式并不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其所带来的副作用已经显现,也曾搞得怪兽、小电、竹芒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着急跳脚。

二、挣扎

点位数量竞争、涨价虽是行业盈利本质驱使,不得已而为之,但凡事过了度反倒是趋害而避利。

虽然各大玩家近两年在网点铺设上都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但实际收益并没有跟上。数据显示,怪兽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24%、2.68%及-3.48%。头部玩家尚且如此,其他玩家亦是花钱换不回良好收益的状态。

另外,原本背负增收希望的涨价策略被国家相关部门所遏制,加之疫情在部分地区此起彼伏,线下人流量不稳定,共享充电宝总体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这也意味着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营收压力在不断加大。

行业面临的挑战难度持续升高,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加速降本增效、进行裁员的企业比比皆是。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为了生存,在点位上的开源必不可缺,缩小亏损缺口主要还是从企业节流下手。

有美团收缩共享充电宝业务,高层负责人离职,诸多BD(商务拓展)转岗至美团优选;还有小电科技被曝裁员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近40%,另外竹芒科技也因为并购进行部分裁员等。

头部企业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调整,其狼狈的处境一方面传递了行业发展疲态显露、难以再有惊喜的信号,另一方面在无意中更加坐实了资本市场认为共享充电宝生意不扎实的看法。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目前的共享充电宝非常需要一个向资本市场证明行业仍存有长期价值的机会。

三、转型

一直以来,各个共享充电宝企业都处在混乱无序的恶性竞争当中,相互之间内耗加剧,集体收入颓势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转型尝试新商业模式或寻找新增长曲线也就成为了各大头部品牌的统一共识。

在经营模式方面,共享充电宝企业转向重点开拓代理模式。据公开资料,长期主打直营为主的小电科技,2021年7月整装开展代理模式,旗下33个自营城市点位被代理商接盘;竹芒科技借助搜电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点位优势深耕下沉市场;怪兽充电通过“直代结合”推动业务下沉。

而这背后原因也是有迹可循。在后疫情时代下,用户租赁收成跟不上支出的激励费用,以直营模式为主的企业回本周期拉长,现金流压力大。而在代理模式下,企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设备销售,回本周期短且利润水平较高,更有利于缓解现金流问题。可以看得出来,与直营模式相比之下,代理商渠道的开拓难度更大,像竹芒科技这样有代理背景的玩家或许在之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在业务拓展方面,头部企业们不断向各领域伸出长须,一为摆脱盈利模式单一的名头,二为实现持续盈利寻找新动能。

如怪兽充电开展白酒业务、上线系列国潮新品;竹芒推出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产品,试图转型为智能硬件企业;小电科技则计划推出TO B数字营销服务。可惜的是,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反响平平,暂时还达不到怪兽、竹芒们想要用其舒缓营收压力的预期。

综上来看,怪兽、竹芒、小电灯头部玩家们如今在面对严峻的行业问题时,不再执着于点位数量之争,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精细化运作,明显感受到大家都在极力推动行业向着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

四、共享充电宝“电量不足”?

不可否认,这两年疫情反复,收益上遭遇重创的共享充电宝行业过于着急,在改善收益问题中用力过猛。多次因为涨价、品牌之家相互撬点位等负面事件出圈,也由此在资本市场上留下了很多不好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共享充电宝走向终局的讨论。

但事实真如此吗?其实也并不然。

从市场规模来讲,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整体仍有扩大的趋势。据艾瑞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市场规模为90亿元,到2028年有望增长至1063亿元,2020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可达36.2%。而且,各企业合力推崇的代理模式不断加速覆盖下沉市场,其对行业扩容的助益也不容忽视。

另外以乐观的角度来看,智能终端的普遍率不断提升、用户对手机的依赖加深、5G技术的快速发展等都是能够刺激共享充电服务需求的因子,行业还有再次爆发的潜力。

虽然目前挑战颇多,部分品牌有些承接不住,在表现上稍显不足,但行业还不至于到“一棒子打死”的地步。毕竟,有怪兽、小电、竹芒等头部共享充电宝企业正竭力转变,在相互竞争之余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更准确来说,行业处于自我充电阶段,怪兽们正在努力保持好平衡的市场竞争态势,争取走上长期主义道路。或许在未来,共享充电宝行业会进入到更为理性的竞争环境当中,各头部企业的价值也能迎来重新被审视的良好契机。

 

本文由 @韭菜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共享充电宝救急还是很方便的,但是用后归还太麻烦了。

    来自陕西 回复
  2. 看着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唉,真是越来越贵了,反逼着我买充电宝这不是

    来自广东 回复
  3. 自己买充电宝不好吗?60块,小米的,很好用,又不重。

    来自江苏 回复
  4. 充电宝充电快,耗电也很快,主要还是不好还,有点麻烦

    来自贵州 回复
  5. 走一米的路,借充电宝,走1000米的路,还充电宝

    来自福建 回复
  6. 我之前也借过共享充电宝,当时真的很急,手机只有一丢丢的电了,但是那个充电宝,没有电。。

    来自云南 回复
  7. 共享充电宝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充不进电???这要是能改善还是有市场的

    来自云南 回复
  8. 好借难还,就这一点让人觉得很难搞,时间长了让人不想用

    来自河北 回复
  9. 现在共享充电宝确实是没以前那么好用了我感觉,经常扫出没电的。

    来自江西 回复
  10. 我真不太喜欢用共享充电宝,之前踩了它的坑,浪费了钱。

    来自江西 回复
  11. 从市场规模来讲,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整体仍有扩大的趋势

    来自中国 回复
  12. 感觉并没啊,自己现在也在用移动的共享充电宝,尤其的手机快没电的时候

    来自山东 回复
  13. 现在共享充电宝设置的价格越来越贵了,不太合理说实话。

    来自江西 回复
  14. 借好借,但不好还。不过有时候借也要找好久,而且一些游乐场景区价格有点偏高

    来自湖北 回复
  15. 因为每次找不到换的桩位 ,家里已经有五个共享充电宝了

    来自江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