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投顾行业的思考:机会与挑战并存

4 评论 12095 浏览 27 收藏 13 分钟

自2015年起,“互联网投顾”这个词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腾讯、网易、360、新浪、京东等互联网大咖公司也纷纷布局互联网投顾业务,而这个金融感很强、一点也不“性感”的互联网产物到底是什么以及现状如何,可能并不为大众熟知,而本人在这个行业做了2年多的产品,今天就以我的所看所想与大家聊一聊。

行业方面

线下成熟模式的互联网化

中国证券市场已形成25年,传统证券投顾业务已成熟运作并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差别佣金收费、投资顾问费、投顾产品定额收费。在如今“互联网+”的浪潮下,投顾业务也逐渐线上化:以快速便捷吸引开户进而收取佣金、在线提供投顾服务和销售投顾产品收取费用。线下的成熟模式也让互联网化充满了想象空间。

让资金又爱又恨的 “肥羊”

中国投顾业务仅13年就实现营业收入25.87亿,且增速明显,是12年的2.26倍。可以看出市场规模庞大且发展迅速。

中国A股存在9000w的二级市场投资者,持有资金100万以下的用户更是占比97%,而这部分散户也都是投顾业务的目标人群。体现了庞大的用户规模。

目前线下有3w名投顾人员在为用户进行服务,但每个投顾1年拼死服务1000个用户,目前极限情况下只能覆盖3000w用户,仍有6000w的市场空白,而借助互联网渠道,每个投顾可以服务的人数完全可以放大不止10倍,来弥补这块市场空白。互联网投顾业务充满了机会。

这样的机会当然不会被创业者和风投放过,我们从下面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创业者和投资者对这片市场的态度:(数据来源:IT桔子)

“雪球14年9月C轮融资4000W刀,公牛炒股15年4月A轮1000w刀,牛股王14年2月到15年9月仅1年半的时间完成从天使到C轮的数千万刀融资,牛仔网14年11月到15年5月半年完成了A轮和B轮的千万刀融资。”

然而,如此火爆的市场进入16年后,瞬间冷却,再没有公司得到风投资金的“青睐”,像红顾问、淘牛邦这些起步稍晚的公司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艰难创业。

除了遇到所谓的资本寒冬以外,风投不眷顾的原因可能也包括以下两点:

1.政策不完善,互联网投顾行业自身的风险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投顾业务互联网化,监管机构不能及时给出具体的监管要求,创业者在“凭感觉”而定的“合规”要求下,也是无能为力。备受关注的雪球在盈利模式上的探索频频受挫,14年风风火火的牛股王如今也只能“偃旗息鼓”。

2.盈利依赖股票行情,难以持续

通过上面的融资数据也可以发现,14、15年大量风投资金进入此行业,而这也是A股行情持续上涨、股民情绪异常高涨的时间段,只要是提前布局互联网投顾业务的公司都实现了用户快速增长、迅速扭亏为盈并且资金大量积累。然而,随着中国“大妈”开始进军A股,行情急速下跌、股民热情冷却,各家公司又面临用户流失、盈利艰难的困境。

这种严重依赖行情的模式,也许只有在每6到7年A股的强势上涨期才是行业的“春天”,而显然这不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乐于见到的情况。

产品方面

同质化严重

如同所有互联网产品发展初期都经历的一样,同质化严重。就像电商、音乐、手游、小说阅读、视频直播行业,无论是商业模式、产品形态、设计风格都差不太多,看了一个就像是看到了整个行业。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行业和产品理解不透彻,又想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一切都采用“照搬”的原则。

 产品思路清晰,变现模式健康

以投顾服务为切入点,可以延伸拓展行情资讯、开户交易、私募、资产管理等服务:以投顾服务内容为核心、辅助提供行情和资讯信息,以此大量积累用户后,作为流量入口与证券、基金、投顾公司合作,实现更进一步的流量变现。

和借助人口红利的互联网上半场不同的是,最核心的投顾服务模式即可实现盈利,维持产品的良性发展,而之后进一步的流量变现,更是针对高净值用户提供的高附加值服务。

 令PM无力的“三高”产品僵局

这个行业的产品有一个有趣的“三高”现象:高流量成本、高付费转化率、高消费额,这似乎意味着,作为PM只要不断进行产品优化迭代,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注册转化率和复购率,就可以造就一款“伟大”的产品。

然而,在不断地进行尝试、长期观察用户的行为模式后发现:

产品层面的优质体验并没有什么卵用,顶多骂你的用户减少了~ 用户真正在乎的是提供核心服务的投顾,用户的增长与付费转化,严重依赖于投顾的服务内容。换句话说:产品的“命门”不在PM手上。

  运营方面

股票自身的风险带来的用户流失

股市有一句话:1赚2平7亏损。只有大概10%的人能够在股市中盈利,长周期来看,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炒股人的收益率会相对较高。

对于炒股实践能力不强却又想要在股市中获取利润的人们,需要有职业炒股人进行指导,但没有人能够保证每战必胜,势必会出现部分充满幻想却运气不好的人发生资金损失而成为“黑粉”并流失;而对专业指导有正确认识,充分了解股市风险的这部分人,长期跟踪专业服务后,会得到更高的收益,并对投顾形成个人崇拜,成为“铁粉”。

“黑粉”由于资金受到损伤,承受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大伤害,将攻击矛头直指投顾和网站。“铁粉”享受了财富增加的快感,坚决维护投顾的利益,自觉承担鼓励投顾并反击“黑粉”的职责。两军对垒,场面好不“热闹”。

不管怎样,多数受到资金损伤的用户会流失,而这并不意外着提供的投顾服务不好,而是股票自身就带有高风险的属性,没有人可以避免。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用户“二八分化”严重

20%的投顾得到80%的用户和收入, 就如同16年火热的秀场、游戏直播一样,排名靠前的播主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流量,而排名靠后的播主几乎没有用户观看。

原因可以“归功”于投顾的发现机制:

1.人工推荐

通过运营手段向用户推荐优质投顾,多数以粉丝人数为吸引点,继而形成“羊群效应”:粉丝多的吸引更多的用户流量,粉丝少的无人光顾。

2.排行榜

除了运营人工推荐,也会对投顾服务以几个维度进行排行,作为客观性的推荐,用户对此也心领神会,慢慢又形成了“马太效应”:服务好的投顾服务越好,服务差的越来越差。

粉丝多的越多,服务好的越好。对于一些投顾而言是良性循环,而对于起步晚的投顾而言却是无法打破的“魔咒”。

 内容生产依赖投顾

就像上文提到的,投顾行业的核心还是投顾提供的服务内容本身,那么投顾运营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投顾缺乏经验

刚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投顾服务的投顾人员,对于如何发布高质量吸引用户的内容、如何包装自己等方面经验匮乏,多在探索阶段。

2.投顾精力有限

投顾一方面要做用户运营,提高付费转化率;一方面要做专业投顾服务的输出,提高复购率。对于投顾的能力和精力要求都比较高。

这更适合团队化运作,而刚起步的投顾想要团队运作,又会面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困难。

3.投顾控制力度低

投顾为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会选择在多个平台开展投顾服务,在某一平台成功后就会主营此平台,而减少在其他平台服务的精力,或干脆放弃其他平台。虽然可以签署独家协议,但愿意承担“不红”风险的投顾也在少数。

更为致命的一点,拥有粉丝量越多的投顾会得到越多的平台资源倾斜,也拥有越重的话语权,当投顾利益与平台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会导致投顾放弃本平台而选择其他平台,同时带走大量的用户,而这绝不是平台方希望看到的。

个人观点

短期内不会出现像o2o和打车领域一样的合并收购热潮

原因:

  1.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未得到验证,资金不会再冒然进入。
  2. 市场空间足够大,并未形成市场垄断。
  3. 行业壁垒“低”。通过资本运作拿到牌照即可,投顾资源容易获得。

能形成健康生态,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将冲出重围

运气好的用户留存,运气不好的用户流失,高成本拉来的用户像“割韭菜”一样,一波又一波,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产品形态。

而这需要进行一些产品的微创新,也许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投顾发现机制。解决“二八分化”的问题。
  2. 用户的风险教育和理性认知。这往往是用户最不重视的地方,实现更有难度。
  3. 去IP化。降低网站对于单个投顾的依赖,将用户对投顾的依赖转移到平台本身上。

 

作者:小小草帽,微信公众号:左眼皮跳跳(zuoyanpi-jump)

本文由 @小小草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的好对,产品命门不在自己手里。。。

    来自北京 回复
  2. 清晰文档

    来自广东 回复
  3. 也不一定 产品在投顾中也有作用

    回复
    1. 产品在任何时候都有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