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先至,知识付费野蛮生长遭遇“三重门”

0 评论 7377 浏览 11 收藏 10 分钟

不管是哪个领域,在自身发展到某个程度,不管是从其他领域杀出来的“搅局者”,还是从自身领域折腾出来的“颠覆者”,市场总会进入一段“戴着镣铐起舞”的时期。

5月6日,36kr发布知识付费年度报告,指出该领域目前总体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0-500亿元,成为“新风口”。

华兴资本6月15号也在虎嗅发文声称,知识付费市场有望达到1500亿规模:

知识付费行业在2020年有望具有320亿收入规模的潜力,与之对应的平台盈利有近50亿的潜力。以30倍估值计算这个全新的行业,有望支撑1500亿市值。

作为继移动App、共享经济的又一个“千亿级”市场,平台的逐鹿中原以及创作者的蠢蠢欲动自然是风起云涌,但在知识从业者浅滩登陆“知识付费”这片高地的时候,他们还必须面临三重“罗生门”。

一重门:狼来了

  • 2017年5月15日: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携《干货日记》加入得到付费专栏,正式被罗振宇“收编”。
  • 2017年6月13日:高晓松推出的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在蜻蜓FM正式上线,首年节目设有156期,在蜻蜓FM独播收费200元。
  • 2017年6月19日:在奇葩大会上预言婚姻会消失的李银河老师如今也被卷进了内容付费的浪潮,在「核桃live」上,她的专栏《李银河性学研究院》全年订阅价格为199元。

……

再加上得到App上活跃的一众大咖:李笑来、万维钢、吴伯凡、和菜头……

以及喜马拉雅上主推的最强大脑和马东奇葩天团……

可见,知识付费这件事一直都是有门槛的。

能够抓住知识付费的“风口红利”的,永远都是自带“粉丝”的“专业人士”;当然,喜马拉雅、知乎、分答上的门槛或许低一点,但它也要求你“自带流量”。

知识付费这件东西,作为罗振宇“反出”微信生态拉拢“知识内容精英”上“梁山(得到)”打造的“高端付费产品”,自然是想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再“薅”自媒体人一阵羊毛。

罗永浩、高晓松、李银河的“乱入”无非是“自诩”传统知识分子的他们也被知识付费这座“提款机”给打动;毕竟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把之前的内容形态进行再一次梳理整合,把“二手知识”转换成“音频”,甚至都不用宣传,都会有之前积累的粉丝和平台帮自己“广而告之”。

所以高晓松这一群人杀将进来,必将“引诱”更多的“知识从业者”进入这一领域,他们也必将给当下的知识付费结构带来不少变化:

  • 第一:知识付费内容将会再次甚至是多次“细分”,用户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都能找到专业内容;
  • 第二:知识从业者的加入将会淘汰一批不够专业,无趣的内容生产者,也会让平台竞争加剧;
  • 第三:知识从业者的加入会让知识付费的门槛越来越高,内容的生产成本付费机制也会增加。

二重门:苹果趁火打劫

内容从业者的“兵荒马乱”暂且不说,内容的第三方平台也从没闲着。

Facebook正在尝试“付费新闻订阅”,苹果也正在发力原创内容制作,腾讯NOW直播推双十亿奖励内容生产者;可见第三方平台对于“付费内容”的“觊觎”已经走向了“国际化”。

相信大家对于2个月之前4月19日,苹果“手撕”微信几乎引发移动端生态引发的“第二世界(移动端)大战”这件事一定有所了解:

在App内向原创作者的“打赏”属于“应用内购买”,所有苹果用户打赏支付须使用苹果官方支付渠道,并要向苹果分成30%,如果拒绝执行则有可能导致应用下架。

结果是微信直接下架了“打赏”功能。

对此,有美国科技媒体分析称:苹果此举有理,除去考虑苹果在华业绩不佳的因素,更多的考虑是虚拟产品定价紊乱。

的确,打赏功能此前一直处于灰色地带,需要一把“尺子”,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苹果不分青红皂白的抢食30%的利益,这纯粹就是“趁火打劫”。

据独立IT评论人洪波(keso)6月19日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透露,苹果公司收取30%“买路钱”政策影响,不但搅黄了iOS平台的公众号赞赏功能,还让开发中的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处于实际上挂起状态。

keso认为,苹果几乎没有动力解决困扰开发者的实际问题,iOS平台已经越来越成为内容产业模式创新的阻碍。

从最早马化腾和keso“调情”,预示微信付费“快生了”,但直到现在却还依旧“蒙在鼓里”,可见苹果突如其来的这一手的确给微信带来不少麻烦。

另一边,从苹果对陌陌、知乎、映客、今日头条的处理,可以看出这苹果所谓的规则之下“一视同仁”,不过是在左后整个内容付费市场,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高尚”。

三重门:知识付费告别野蛮生长

不管是哪个领域,在自身发展到某个程度,不管是从其他领域杀出来的“搅局者”,还是从自身领域折腾出来的“颠覆者”,市场总会进入一段“戴着镣铐起舞”的时期。

当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一领域原本的空白,竞争者在没有良好的秩序下“摸着石头过河”;部分过激的参与者为了“弯道超车”甚至不惜破坏游戏规则,在市场本身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自己却对自己做出“限制”力求在用户眼里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诸如知乎4月25号推出「七天无理由退款」,就是对得到App定下的年费制度以及分答自定义的“偷听”功能的一种“颠覆”。

谈不上这种策略有多高明,但是知乎敢于“吃螃蟹”,并且还在20天后的5月17号上线“知识市场”,终于给自己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是一天后,5月18日的《001号知识产品发布会上》,知识付费“教父”又一次定义了“付费内容”也是一种产品。

这些其实都不在怎么重要,重要的是2017年5月8日罗振宇正式“安乐死”了自己坚持1600多天的“死磕60秒”;我们免费的“罗辑思维”时代终于在罗振宇宣布All-in知识付费领域正式结束。

2017年6月19日,法制日报调查网络知识付费产品:发现存在定价规则模糊,在电商平台上被打包低价售卖,以及存在低俗内容等现象。

看来知识付费已经入了“某相关部分”的“法眼”,他们怎么定义、怎么定价“知识付费”将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动乱”,不过有规则至少要比无秩序好。

但是假若像是新浪“娱乐八卦”封杀门一样的“铁血政令”,总归是缺少些什么?

也许,多年以后在知识付费领域赚的盆满钵满的高晓松遇见那个已经不玩赛车的韩寒,他会说:谢谢你没听过我的《晓说》,毕竟,我也没看过你的《三重门》来着。。。

 

本文由 @峰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