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余额宝升格为商业银行

DT
0 评论 7662 浏览 1 收藏 7 分钟

余额宝又一次火了。日前央视评论员钮文新的文章《取缔余额宝》一出来就被群殴:一是被指不专业,如余额宝怎么可能推高市场利率;二是被解读为代表“传统银行业利益”,阻挠“互联网金融创新”,三是谁叫你是央视的……元芳,你怎么看?

余额宝打出的广告词是“会赚钱的支付宝”。行内人知道,支付宝学的是PayPal,全球在线支付巨头美国PayPal公司早在1999年推出了将PayPal账户余额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模式,阿里2013年余额宝上线,谁学谁不言而喻吧?

至于这个美国余额宝,2011年6月清盘关闭了,原因是收益率过低,引发了大规模赎回,即挤兑。要知道,该产品推出次年即2000年,年化收益率达到5.56%。2014年亦是余额宝推出的第二年,年化收益率6%-7%,完胜美国余额宝。我们当然支持金融创新,但在乐观爆棚时,有必要分析一下余额宝可能的风险。

行内人都知晓余额宝的货币基金属性,不过余额宝可不能直接等同于货币基金。这是一个两层结构:一是阿里的余额宝,相当于活期储蓄账户,但收益率远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查阅余额宝官网,2014年2月24日七日年化收益率6.1360%,二是阿里控股的天弘基金,余额宝的钱流入其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收益率实际上是该基金的收益率,该基金把90%以上的钱投入了银行协议存款。

在高收益率吸引下,余额宝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客户数4303万人,规模1853亿元;截至2014年2月14日,规模进一步增加至4000亿元。目前余额宝官网称客户数超过5000万人。短短一个半月,规模翻番还不止!如果余额宝保持这个增长态势,将很快达到“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境界。里面关涉的系统风险不可不察。

其一:吸储与运营能力差的小银行倒闭与挤兑的概率及风险上升。或有专家说,余额宝把银行活期存款吸引过来,最后90%以上的钱又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不会导致商业银行缺钱与系统风险上升。问题在于,商业银行不是整体核算,每家银行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增利宝是投资于十几家商业银行,但中国有几百家商业银行呢。

其二:余额宝内蕴的金融系统风险。余额宝已享受了商业银行的待遇:向超过5000万的客户“高息吸储”,并把客户存在余额宝账户上的钱投资于基金。但无需理会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准备金计提与存贷比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及在账户、结算与反洗钱等业务操作中的合规要求。余额宝能在极短时间内滚雪球般坐大,说到底就是存在监管套利,商业银行的好处我要、“坏处”我不要,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可持续性吗?

余额宝自有资金才一个亿,一个亿撬动4000亿存款,杠杆率太高了;商业银行注册资本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目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0%,如果余额宝是商业银行,就得从4000亿存款中计提800亿,以管控挤兑风险,但这样一来,其收益必然受到影响。

群众智慧是无穷的。信用卡套现投余额宝早已不在话下,申请一大把信用卡搞个POS的招都有人想出来,还有卖房的……那么多人追捧余额宝,是因为其提供的高收息率和随时提现的承诺。不过往余额宝上转钱时,你知道自己实际上买的是基金吗?买基金是投资,投资有风险。

现在银行缺钱,所以支付宝能把几乎所有的钱通过增利宝投资协议存款,获得高息。银行一旦不缺钱,这种高息就很难维持。

当下余额宝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吸引更多的人投资余额宝,在三个月到半年内将存储规模搞到一万亿、两万亿甚至更大,达到占广义货币M2规模1%-2%甚至更高比例,“大而不能倒”,用别人的钱豪赌。这样挤兑事件发生,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不得不救。

二是见好就收、适可而止,阿里拿出真金白银来,用自己的钱而不是别人的钱把余额宝升格为商业银行。现在全世界商业银行都在逐步推进巴塞尔协议Ⅲ,中国已在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与流动性等方面跟进出台了新的商业银行监管工具,大家都遵守国际规则,玩文明人的游戏。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金融需要的“创新”,主要是回归,向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回归。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大根源,是在混业经营基础上搞的所谓金融创新。其实,几大金融门类商业银行、保险、信托与证券等就应该分业经营,以在不同门类之间建立金融防火墙,就像巨轮的隔水舱一样。在这一点上,阿里与平安不一定是好榜样。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