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中国式问答产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2 评论 6721 浏览 43 收藏 11 分钟

中国式问答的未来在哪?

微博和知乎真的要越变越像了?这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问答已经成了微博一个至关重要的业务部分,这两天,又传出了微博上线全新问答功能的消息,该功能与付费问答不同,对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实行零门槛限制。在今日头条推出悟空问答后,微博这一举动无疑又搅动了问答这池没平静多久的「浑水」。

最近两年,围绕问答铺开的战场上玩家越来越多,无论是今日头条、微博这样的平台,还是如懂球帝这样的垂直 App;玩法同样是花样翻新,从内容到直播、从社区到全网,只有你想不到的加持方式,没有问答套不进的产品模板。

问答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内容不够问答来凑、变现困难问答帮忙,当更便捷的支付与内容的话语权的分散逐渐催熟内容创业的生态,一夜之间,让问答在中国似乎成了 C 端互联网产品的标配。

把时针拨回 2010 年,那时候海外的 Quora 带火了问答社区,次年 Quora 的中国学徒知乎诞生,但从那以后,问答社区在中国,就走上了一条和世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路。

如今的 Quora,依然是相对纯粹的知识分享社区,专业的知识探讨仍是主流,碰到常春藤大学的教授在 Quora 讨论学术问题是常有的事。而问答这一个产品形态在中国正逐渐向内容型发生偏移,问答产品的背后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低成本的获客,更是攫取流量的利器,这一切都让问答在中国这个流量越来越贵的市场承载了更重也更复杂的商业诉求,知乎青出于蓝,中国式问答也距离它最初的模仿对象越来越远,这些年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问答产品的中国式「变异」史

所有人都清楚,问答在中国变了样,但究竟什么才是问答最初的样子?

互联网开始出现时,因为信息在需求和供给两端的爆发增长,海量的冗余信息催生了更精确的信息需求,问答的概念应运而生。从最早的 Answers.com 到谷歌在 2001 年尝试的 Google Answers,从 FAQ Farm(WikiAnswers 的前身)到 Yahoo!Answers,再到之后 Fluther.com,以及知乎的鼻祖 Quora;而在国内最早从 2004 年的新浪爱问知识人到 2005 年的百度知道,那时便出现了问答的影子,以及之后的 SOSO 问问,再到后来雅虎中国上线的雅虎知识堂和谷歌联合天涯社区开发了天涯问答。

中外问答网站产品年鉴

问答社区早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特别是当 Quora 出现之后,有着 Facebook 血统的 Quora 创始团队将社交属性添加到问答社区,改变了一问一答单向模式,结合了精确搜索和社交的问答社区开始崛起,当时的硅谷甚至一度有观点认为一些「问答式」创业型企业和网站逐步发展,将对谷歌在搜索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构成威胁,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谷歌。

看回国内,知乎无疑是中国互联网问答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作为国内最早的对标 Quora 的问答社区产品,知乎引入问答社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问答社区在中国的生存形态。

第一批互联网圈的种子用户奠定了知乎的氛围,高参与度和优质内容,那时的知乎拥有近乎理想的用户土壤。没有所谓大 V、没有话题营销、没有变现困扰,那是一段知乎的「田园诗」时代。

可惜,这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知乎在快速完成体量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稀释了高质量问答的占比。

因为在中国这个资本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里,用户数量成为了判别产品价值的唯一单位,受困于此的知乎想要生存就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用户图谱,让产品下沉触及普通用户。

知乎从 2011 年开始到 2012 年,最初一批种子用户的占比很快被稀释到了 15%,2013 年知乎用户量又增长了 15 倍、2014 年知乎流量首次超过人人、2015 年注册用户达到 1700 万,而截止 2017 年 3 月知乎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 6900 万。这样的规模早已不是一个小众的精英产品,知乎完成了用户量膨胀,高质量问答的比例也在下降,知乎对那部分专业用户的吸引力逐渐变小。

知乎始终在寻求平衡点,在用户量和内容质量之间。

只可惜知乎的产品特性又决定了在知乎上用户的喜好决定着平台的内容呈现,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如何做到 25 岁前年薪百万?」、「有一个逗比女友是什么样的体验?」……等娱乐性、抖机灵的问答内容。

问答在中国,开始从知识型往内容型发生偏移。

紧接着,分答在 2016 年的突然出现又借着知识付费的风口,将付费问答的模式彻底普及,这也加速了问答的中国化进程。

内容、变现,问答在中国的生存法则

分答、得到、值乎、小密圈、微博问答、悟空问答……这些「一夜间」出现的问答产品彻底将中国式问答带入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赛道,问答开始变为一种内容补充、一种变现手段。

最早依靠着知识付费的大风,问答作为一种天然的介于内容和知识之间的形式载体,很快成了宠儿,大批创业者蜂拥而至,其中不乏知乎和果壳这样的老牌知识分享平台,也有逻辑思维这样惯于兜售知识的「知识商人」,不过所有人想法都很一致,问答如今是实现知识变现的好途径。

这其中分答算是走的最前,也是把问答变现玩的最纯粹的。这个果壳网内部孵化的项目在小试牛刀后便开始狂奔,短短一周时间,王思聪随手收割 21 万、情感专家 ayawawa 入账 7 万,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这其中,不管是问者还是答者,分答都会从总流水里抽成 10%,也包括了数量庞大的偷听者的 10%。这样的变现能力,让果壳、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老玩家似乎瞬间看到了希望。如此诱人的商业模式也给了无数创业者极大的信心,于是更多玩家开始把问答变成了一门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另一面,像微博和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型大流量玩家而言,问答则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启发。

知乎日报的成功让玩内容的流量大户们嗅到新机会,以问答为载体创造内容。问答无论是作为 UGC 或者 PGC 的内容都是内容咨询很好的补充,并且这种时效性和话题性都自带的内容形式向来是最受欢迎的。另外,大 V 们自带的粉丝关联的属性同样是这些产品所需要的。

最好的例子自然是不久前抢走知乎 300 大 V 的今日头条,砸钱、拉大 V、聚人气、搞话题,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其实本质上更像是百度知道,一种面向广众的内容形态,只不过依托于「问答」的形式,能够更好的进行话题运营,带来更好的流量,本质上还是流量生意价值最大化的那套逻辑。作为头条资讯之外的内容补充,是一个很好流量增长点。未来,这种问答的话题模式商业化价值也很高。

至此,中国式问答算是完全脱离 Quora 的影响,完成了彻底的本土化。

问答从单纯严谨的知识分享,演变出了如今内容补充和变现手段的角色,好的一面,问答给众多产品,尤其是垂直社区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和变现渠道;坏的一面,绝大多数问答在中国也丢失了该有的严谨和门槛,剩下几家苦苦支撑。

说到底,中国式问答的未来在哪?这些利用问答做生意的尝试或许也分担问了答在国内的商业化需求,严谨的问答可以更纯粹。不如让生意的归生意,知识的归知识。

 

作者:顶楼TopView

来源:http://www.cyzone.cn/a/20171110/318013.html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创业邦,作者@顶楼TopView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app用着这么奇怪呢

    回复
  2. 问答产品可以试着将专业板块和普通板块分割开,做成不同的板块内容吗?通过板块的区分,设置权限隔离这样的方法在产品内部实现专业化问答产品的严谨与专业。并提供围观通道进行知识普及。
    小小看法,还望指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