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哲学派:运营的道、术和具

0 评论 4984 浏览 33 收藏 11 分钟

很多人都是习惯性地看到了冰山一角,就以为看到了全世界。

1. 门外人的误解

工作多年,看到不少从业者或者是涉及相关工作的人,总会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误解,甚至做一些劝都劝不住的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我亲眼见到的,有老板认为社群运营,就是买个机器人软件拉群做活动做裂变,就可以把整个品牌做起来了。一开始前几次有点效果,但该老板也没想着怎么去把这些流量更好的利用和串联导流,拉完一个群,下一个。

进群的人越来越少,拉到最后一个群三四十人几乎全都是僵尸用户,不是营销号就是带着不纯目的的微商。最后当然是此路不通宣告失败了。整个过程也没玩多久,也就玩了两个月就拜拜。

又比如,有人认为新媒体运营中的运营,就是使用各种套路,在朋友圈在群里发海报,你想要礼物,关注公众号。给你看一篇电子报告,放上半部分,想要下半部分关注再看。

很多人都是习惯性地看到了冰山一角,就以为看到了全世界。因此不是长期深入做运营的人,很容易随便否定和看轻做营销工作的人。这类人最常说的话就是:“他说的我都知道,没觉得多牛逼”“他做的我也会,没多了不起”。

2. 门内人的欠缺

就我所观察到的,除了外面的人不懂,里面的人很多也没想透。有不少人也跟门外的人一样,以为运营/营销,就是一个套路,一套工具完事了。大家还很励志鸡血地鼓吹“干就完了”。

他们不想跟你多说,也不想自己多思考。他们看到什么“宏观”“哲学”直接就痛批。

不信你看,很多人都不喜欢开会,开一个沟通会议远远没有手上的一个文章、一个数据、一个邮件重要。

但其实做运营跟大多数工作一样,都需要从一个更系统、宏观的角度先思考你要做什么,你的目标怎么样,一步步如何部署。运营的道、术和具,需要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各自的利弊,以及如何结合运用

3. 运营的道、术和具

具,其实大多数小伙伴都知道,无非就是用什么工具,做新媒体小编用的是什么编辑器,做设计到那个第三方网站找模版,做社群统一管理用哪个群机器人等等。

会用工具是运营人的基础。工具很容易获得,只要关注多几个同行的圈子、媒体账号,都可以知道,只要知道一个就可以举一反三直接搜出多个类似的,但工具,只是一个工具,就像是语言学习只是为了交流,工具的使用并不在于本身这么简单,它不可能担起整个运营工作。

术,其实就是套路。推广方法、导流路径、活动策划的常规做法和节点。也可以叫做脚本、sop。比如卖茶女骗子套路(举个例子,我们当然是要合法合规进行工作),就是有脚本有话术的。怎么把术做好,直接点就是多看别人怎么做,不要不屑,但也不要迷信。开篇例子说的有老板认为社群运营就是一个群裂变套路,也有老板以为内容营销就是给别人电子报告人家就会来了。

只能说这些都只是千万手段中的其中一两个,有些套路经久不衰,但是有的套路很快就不奏效了。怎么根据产品、人群和目的来用好,怎么设置些小调整把效果翻倍?

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人的行为和判断他的背后动机,多学习些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运用各种套路,在术这个层面做得稍微足够,但只是做好术,还不够。

道:这个其实很核心,先问一个哲学的问题:如果你感觉活着像是行尸走肉是什么?

不管你有没有答案,我提供一个参考,也许你只是按照世俗的“规则”来生活,自己都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生活。连灵魂和内核都没有,怎么可能不会行尸走肉?

类似的问题,你写一篇文章,你觉得无法进行下去,如果你写之前没有思路和中心思想,你光知道各种写作的修辞手法怎么可能完成一篇好文?由此可以延伸很多类似的问题:你做活动为什么看似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效果……

万事都可以上升到最高维度去思考——道。思考自己的工作和当下的一个个活儿在整个项目中到底是什么位置,整个业务/项目的全景全貌应该是什么样的。

中国哲学中的道,像空气无所不在,又肉眼看不见。就像你只关注手中的工作,是看不见运营的道的。

思考道,就是思考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空间、理论和思路所组成的场,就像你如果要生产一个螺丝钉,你要知道这个螺丝钉最后的最后会组成什么电器,从高维看低维,知道了这个螺丝钉怎么做,也看到了螺丝钉左右前后的东西,自然能比只站在螺丝钉本身来看螺丝钉做得好,因为你知道为何而做,也知道怎么与周围做好配合。

所有的这些,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牵引着。我们可以从短期、长期出发,把他叫做目的、结果、北极星指标、kpi,都可以。想明白了这个最终的目标,它就可以促使你更好地完成当下做的每一个细小的“杂”活儿,并且把这些事情、把你和你同事、把你们部门,甚至是把其他相关的部门工作都串联在一起。

道其实就像是一根主线,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只是珠子、小饰品,需要有这根坚韧的银线串联,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好看的链子。

不要以为这些东西是老板才能想的,如果你是一个基层执行者,脱离执行的角度来思考有助于快速跑赢同龄人,而且当你学会了多维、立体思考和看待事物以后,还有一个很实用的用处,就是分辨出来什么样的平台和老板才是靠谱的。这个在现在来说对于多数打工者,可以说是非常有用了。

当然如果你是老板,也不要以为一个公司只有自己才能讲理论。特别是小公司、初创公司和扁平化管理的公司,一个不爱思考只会埋头蛮干的员工,不一定能为你带来额外的效益,甚至不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毕竟这样的人,只有大公司才需要,可能很快的未来大公司也不需要了,因为AI会替代掉这些基层岗位。同样是不用思考,机器人工作速度还快而且不容易出错,更不需要估计机器人的情绪。

满嘴跑火车的人往往不屑只知道默默蛮干的假努力,务实的人也有很多反感假大空的理论。其实谁也没有比谁更精明,两边极端减一点,谁先往中间靠一点,也许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起点,不妨从手中的事情开始,往外扩一个圈思考。比如像前面提到的螺丝钉,你先是知道自己是螺丝钉,才能够看一下螺丝钉周围都是什么零件,螺丝钉会组成什么部位,再层层往上推理和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站到另一个角度,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天天口嗨,随随便便一个亿的项目就在脑子里完成了。

思考的方式非常重要,愿意去思考也很重要,最后最重要的还有,无论是有了具,还是知道了术,甚至是思考过了道,都去实践,是对是错,合适与否,一眼便知,宝贵的经验也是由此而来,很多时候踩过坑,人才会成长。团体、组织、企业皆如此。

 

作者:郭吕夏;公众号[运营背锅侠之家],运营分享与交流,让每一个吐槽都变得有意义。

本文由 @郭吕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