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管理中上沉下浮?

3 评论 8958 浏览 21 收藏 11 分钟

编辑导读:之前笔者接触了几个电商商品后台的,渐渐对商品后台整体内容的困惑越来越多,不解于它纷杂的字段,不解于它杂乱的排布,不解于它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有相同困惑的“战友”有一丝启发。

一、商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可能一些观众会很奇怪为什么会先讨论商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商品就是商品,对于电商来说只需要进行上架,销售就好齐活了,怎么还凭空整个意义出来呢?此处主要是简单的阐述一下自己对商品的理解。

1. 用户对象

商品确实只需要上下架并且有用户来购买就足够了,所以关键的破局点就在于如何获取用户。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引用之前看到过的例子),如果同样是一部Ipohe X,在平台A上面需要6000元,但是平台B上面仅需要5500元;你会选择哪一个平台进行购买?大部分的用户应该都会选择平台B。

那么我们接着往下走,如果平台A的界面,交互都是90分,但是平台B的界面连商品图片都是不全的,按钮以及文字都不对齐;你会选择哪一个平台进行购买?只需要他的商品是正常的,物流并不是7、8天一直卡在大连迟迟不出货,此时大部分的用户应该都会选择平台B。

为什么平台A作为产品来说做的都很优异了以后却输给了价格,其实这背后就是用户对象在作祟;电商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用户体验就可以满足的群体了,因为现在的电商已经趋同化了,大家虽各有特色,但是大致相同,并不会有极大的差异点。

所以问题回到出发点,关键的破局点到底如何寻找?

其实很多平台都给出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在之前一段时间去长沙的时候体验也尤其深刻,答案就是在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赛道。

长沙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将饮食的氛围哄炒到了极致,无论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茶颜悦色,还是火爆的天宝兄弟,都第一次让我体验到原来实体产业也可以劲爆到这样的程度;在这里并不是说小看了双11预售的李佳琪他们的业绩,而是真正的感受到不管什么产业,不管在线上或线下,细耕到一定的程度时都会产生质变。

这个赛道是很好理解的,即在潮流、母婴、电子产品等等内容找到自己的赛道,然后不断的去获取里面的细分用户形成自己的基础用户;只是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会有一个壁垒,这个壁垒其实对于每一个平台都是存在,那就是当你的赛道饱和或者用户增加已经非常平缓的时候,你就需要拓宽你的用户群体——正如B站之前通过后浪来吸引更多的人群一样进行破壁。

2. 质量、价格、物流?

电商商品的竞争不仅仅在不同的赛道上面,因为现在市面上不同的赛道中都已经出现了竞争对手了,所以就需要去在赛道上面去营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了;因为电商它发展的时间对于互联网来说真的太久了,就导致单纯的竞争不在于产品而在于产品外的更多要素:质量、价格、物流。

说来都有对应的原型样板、质量、价格两个要素在拼多多身上的体验无疑是戏剧化的;它一出生就以价格的特性闯入了电商的竞争行列,但是一开始的它也因为各种质量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到现在还有“拼夕夕”的梗流传在外。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它硬生生的将一只脚踏进了电商巨头竞争的大门,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它在价格竞争优势保持的基础上面不断的提升商品质量;并且在寻找各个品类大品牌加入的过程当中都不断的给我们传递着他们想要打破这个标签。

然后就是物流,讲起物流大家的印象深刻可能都有一个印象就是京东——与淘宝的策略不同,京东通过他分部各地的仓库,调拨让物流的速度快的让人叹为观止,也算是一定程度拓宽了一小部分的用户(对急需品十分波切的用户),并且京东的电子产品等内容也是他们平台的特色之一。

以此入局就是给大家抛出一块石子,电商商品它的切入点选择在哪个角度?

是因为自身的商品质量过硬,自己对接的物流很快,或者自己的价格更低廉;但是这些都已经脱离的电商产品的范围,跟你的生产、销售、物流等等都是链状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商品创建的细节

其实商品管理、商品创建中很多文章有提及商品的品类创建,会根据不同的电商发展阶段然后会有前后端不同的商品分类,以及各种属性的创建,那些都是有意义的内容;因为描述的文章太多,再次就不赘述了,更多的从商品的类型、信息、操作等角度展示给大家

1. 商品类型

因为接触的电商平台不少,所以跟大家总结一下不同的商品类型,以免大家在过程当中会绕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其实商品本质上是简单的,只是售卖的商品而已,但是不同的商品会有不同的特性,所以他们展现的样式,购买的方式也随之有了差异。

普通商品:可以是自营商品,也可以是商家入驻后的商品,即正常设置好对应价格、规格、属性内容、详情展示内容,包装的让大家更有购买欲望的商品;其实后续的商品内容大多也跟普通商品有60、70%的重叠,因为他们的主要内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是一些细小的差异而已。

批发商品:批发商品最大的商品特性就是批量购买,所以对应的就需要设置对应的起批量,多规格或者同时存在起批量,多规格的设置情况;起批量主要针对的就是不同区间数量,支付的金额也不一样,多规格设置其实很好理解,当同时存在时设置会繁琐一些,如果设计的简单就由为重要了;最后批发商品会有混批的概念,即未达到起批量的时候通过不同规格混批也可以进行购买。

积分商品:积分商品其实比较通用了,即通过积分或积分+现金的形式进行商品的购买,很多平台都有类似的机制。

商品不同的类型确认好了以后,接下去就将一些基础的信息补充上去,即一开始有提及的分类、属性,售价,物流等信息进行补充;因为这些信息不同公司的基础不同,针对的内容也大体不同,所以不好笼统描述。

2. 商品管理

商品管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商品状态以及商品评价组成;当然也可能会给商品的不同属性,评价的信息(质量,物流,店铺等)来赋予商品不同的权重,最后影响商品的展示排序甚至店铺的排序(本文主要描述商品状态于商品评价)。

商品状态:商品状态针对商家跟后台系统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商家更多的关注商品的审核状态,上下架以及缺货等信息;一个店铺的商品本来就不少,为了让商家更快的获取信息,根据自己平台不同的机制让商家更快的去操作。

评价管理:评价管理其实也大家都很好理解,在前端用户针对评价的打分,评价内容都是好简单的;评价管理主要复杂在于他们的运用,用户的打分对商品,店铺的影响是如何,为什么一些平台的评论都零零散散没有几条,而一些平台的好评却会以返现金来不断的刷数量,这个都跟评价影响的权重有关;并且当商家的竞争激烈起来了以后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对用户,商品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出发。

 

本文由@J先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组合商品中的子商品从组合商品建立后是否允许支持修改,想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怎么做的

    来自广东 回复
  2. 商品本质还是需求满足,忘记了这一点,精细化管理商品做的再好,也无人问津,最后缺乏流量而死。

    来自浙江 回复
    1. 需求满足这个点出发确实没错,但是在细分领域创造自己的平台优势才好更快的打开自己的市场。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