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笔记整理的工作清单 | 内容工作手册(二)

1 评论 9624 浏览 35 收藏 11 分钟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关于内容分发的工作清单,今天分享的内容俄日笔记整理的工作清单。

内容工作手册,是我针对新媒体工作者,在职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案或者说内容问题的统一答疑。

内容工作涵盖的职能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做笔记整理,做采访,做会议记录,做文案(包括宣发、热点、投放等)…

在早些时间,我已经整理了《关于内容分发的工作清单》;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笔记整理的工作清单》。

很多时候,我们在职场中,会因为某项工作做得格外出彩,而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视。

在那么多项技能中,无疑会做笔记整理,从学习角度、经验角度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现在线上课程、线下培训、沙龙等络绎不绝,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结束后,分享给大家一份较为得体、全面并且行文逻辑和结构缜密的笔记,必然会变成大家关注的重点。

同样作为知识产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新媒体编辑也必须在入职之后学会这项技能。用于考察员工的细心、耐心、认真的程度,并且也可以帮助员工尽快熟悉行业情况。

当然,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也是自我刻意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我深刻理解这堂课、这次会议或者这次讨论究竟在表达什么。

今天,我将之前做笔记的步骤,以及我对一份合格笔记的标准分享给大家。

一、  笔记的用途

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笔记就是给自己看的,自己能看懂的笔记才叫笔记,别人都能看懂,那就不叫笔记了。我们两谁也先别下结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前辈还是老师,都会在小辈听得津津入神,但是又考虑到小辈听过之后权当耳边风,经常会提的一句话。

我将笔记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看,有些时候为了方便快速记录,甚至自创快捷短语,特殊符号,来提高笔记的完整性,但是这有个毛病,就是时间一长,你可能都忘了这些短语符号都代表什么;

第二类便是给别人看的,也是文章一开头就提到,比如用来给领导审阅,比如用来分享给一起听课的小伙伴,提高个人的品牌力。

再者,我们聊聊笔记的形式。

对应第一类,一般为图片、手绘、思维导图等文字较少,关系复杂的形式,但是可视化强,容易浅层次理解;

第二类,一般为文字,搭配图片,关系清晰,结构性强。

既然,我将我做笔记的经验公开分享给大家,肯定也是以第二种容易标准化的为主。

二、  如何完成一份合格的笔记

大部分人误以为完成一份笔记整理,就是将分享者的内容大纲整理出来,或者是将分享者内容实录出来即可。

Too Young Too Simple !

面对第一种情况,内容大纲整理出来,我直接在分享者分享的时候拍照就可以,甚至有些分享者愿意把 PPT 或者文字稿发给你,那这样一想,你现在的做法还有必要么?

面对第二种情况,我见过太多吭哧吭哧边听录音边码字的同学,美其名曰辛苦努力愿意沉下心来。但是,一段30分钟的录音,你单纯实录出来就要三四个小时,还不包括增删,你觉得投入产出比是高效的么?

我的方法是什么呢?一共分为 6 步,每一步都没有那么难,但总有人做不好,如果你总会忘记,建议把我写的这 6 步打印出来,贴在办公桌前,时刻提醒自己。

1、将语音逐字实录

刚才我说第二种方式吭哧吭哧,不怎么高效,推荐使用讯飞语音。轻轻松松就把音频转换成文字;如果你的音频有30多分钟,只要其中的10分钟,有两种办法:

  1. 先剪辑出你需要的那十分钟,上传即可;
  2. 直接上传,可以轻松找到那十分钟对应的文字版本。

2、删减语气词、重复意义的词句

我到现在还有个写作啰里啰嗦的毛病,当然一直在改。写文章下意识会有重复性短语,平常讲话更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拿到实录稿的第一时间,应该要做的就是通读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确定第几篇,可以开始删减语气词(语气词为“啊、哎、那个那个”等,还包括老师的口头禅、脏话等)。

删减完语气词,再去掉重复意义的语句。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要用一大段说清楚;能直接说明白的,尽量避免反反复复嚼碎了喂到读者嘴巴;当然这里要可以提醒,有些句子是老师刻意强调,一般这样的句子在PPT中也会呈现,所以可以格外注意。

3、梳理逻辑,重新搭建文章结构

考虑到真实分享的场景,有些老师因为紧张、PPT操作、准备不充分等原因存在跳节奏的情况。

在后期整理笔记的时候,我们需要梳理前后逻辑。甚至,我们还需要对文章结构重新搭建,这是为了考虑到读者阅读的用户体验,强逻辑、清晰的结构性的文章有助于提高阅读的“爽感”。

4、替换文章生僻词

在这一点上,对于新手是一个很难的考验。生僻词和行业词并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新媒体的实录整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KOL”、“用户”等词汇,但是如果把这些词汇换成“行业意见领袖”、“读者”等,反而显得不够专业。(如何解决行业词被更多非行业的人看懂呢,请看第五点。)

生僻词则更像是老师在自己工作的环境下,与他的团队默契配合下产生的词汇。比如我们说微信公众号,可是有些自媒体会称之为后台,或者说“老家”等带有特殊情感的词汇。

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辨别,并且将这些,替换成大家能够接受、理解的词汇。

5、增加文章信息量

(比如某些无法被替代的生僻词注解,比如讲课过程中的信息断档),引导用户阅读

在第四点中,我提到了像KOL这些词汇,应该如何处理呢?可以利用浅色灰字进行备注,有点类似画外音。

当然,增加文章信息量的不止在于此,还包括:

  • 分享中提到的某些典故是否需要扩充?
  • 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某些现象是否需要加以说明?
  • 老师引用的文章,是否需要进行超链接?

这些都是增加信息量的过程,甚至是作为一名内容编辑需要站在用户角度潜心研究的结果。而这,相比较之前吭哧吭哧听着录音打字,是不是更加高级,并且更加有成就感?

6、版式、配图等方式提高用户阅读速度,喜悦用户阅读心情

板式是为了统一;配图是为了可视化与缓解文字压力。

三、  合格笔记的标准

那么说了上面 6 个步骤,你可能会问我,是不是有什么标准可以评判一份笔记的合格,更加准确地说,我把这份笔记分享给大家就不丢脸啦~

在我这,一份合格的笔记应该满足 5 个要素。

1、逻辑性。逻辑性是为了让笔记更连贯,读起来更加通顺,甚至带有故事感。

2、结构性。结构性是为了给读者关于这次分享主题的全方位的思考,同时也能帮助整理者下意识了解到内容的完整性。

3、信息量。一份好的笔记应该是具备观点,推导过程,事实等要素的,而非简单几个字的串联。

4、价值观。这取决于分享者,但是笔记整理者应该是具备情绪调动能力的,并且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是有取舍的。

5、安全性。有党性。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想进入内容编辑这个岗位,可以尝试从做笔记开始。

祝好!

P.S.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请转发文章给喜欢做笔记,但苦于做笔记没有办法漂漂亮亮的朋友。

相关阅读:

关于内容分发的工作清单|内容工作手册(一)

 

作者:罗崇杰,公众号「罗崇杰Loh」,一名独立思考的「新媒体观察者」

本文由 @罗崇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ー^)/*【謹賀新年】*\(^ー^*)/ヽ(・ω・`)ノ=з=з快跑快跑!窜天猴上天收拾p收拾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