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4种应用

3 评论 3645 浏览 15 收藏 10 分钟

在生活中,很多的产品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让用户充分知觉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变成现实。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

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执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

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真相:

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

而另一个真相是:

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校长对教师的期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变成现实,在心理学上这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有很多产品运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让用户充分知觉到情境中的期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使情境中的期望变成现实。

一、鼓励型情境

用过跑步APP的老铁应该知道,跑到一定里程,APP会提醒你:“你已跑步3公里,用时30分钟,加油哦!”好像路边有人掐着秒表对你喊加油。而用过地图导航的老司机应该知道,车开到岔路口,APP也会提醒你“前方100米请向左转”。

跑步APP咕咚和高德地图的语音包,如下图所示:

个人认为:咕咚也可以增加明星语音包的功能。

一个人跑步的状态和开车的状态完全不同,开车需要保持理性,左就是左,右就是右,不会因为志玲姐姐在岔路口说“前方100米请往左转”,你就激动地向左猛打方向盘,车该怎么开还怎么开。相比普通语音包,它在地图导航中的情境期望增益,近乎于零。

而跑步则不一样,跑到腿灌铅,听到路边的志玲姐姐掐着秒表在鼓励你,是不是比听到一个路人甲更有动力?因为志玲姐姐在你脑海中的形象更立体,情境期望更强烈。如果路人甲让你跑5公里,志玲姐姐让你跑5.1公里,这0.1公里的提升,就是实实在在明星语音包的功劳。

而且,你还可以选择每隔500米路边站着一个掐着秒表的林志玲,还是每隔1公里路边站着一个掐着秒表的胡歌,还是……根据你的体能和偶像来设置相应的情境期望值。

综上所述,咕咚可以增设明星语音包,甚至作为增值产品推广也不为过。

二、关注型情境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微信头像:

讲真,我对这样的朋友是心怀期待的,真心期望他减肥成功的那一天,能赶紧把这么丑的头像换了。

他把自己的期望公布于众,让众人关注他的期望,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关注型情境,促使自己实现减肥的期望。脱离这个情境的代价很高——啪啪打脸。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薄荷阅读,如何通过关注型情境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呢?一个方法是打卡,学员每天分享自己的学习进度到朋友圈。

如下图所示:

征得朋友同意放了上面这张图,他在薄荷阅读连续打卡100天,读完了4本英文电子书,还收到4本英文原版实体书作为奖励。

当然,薄荷阅读的打卡刷爆朋友圈,是多方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除了关注型情境和诱人的奖励外,还取决于打卡产品本身的特性。主打英文原版图书阅读的薄荷阅读,相比背单词的百词斩,是不是显得高大上很多?

在朋友圈打这个卡,不low。

三、共勉型情境

还是拿薄荷阅读举例子:如果有个好朋友和你一起打卡阅读,他一直在坚持,你也不好意思放弃吧。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实现共同的期望,会产生共勉型情境,互相促进以使期望变成现实。

在薄荷阅读中,除了打卡,学员会加入一个学习社群,里面有老师答疑解惑、监督打卡,学员也可以互相讨论学习问题。社群本身将有学习期望的人聚在一起,产生学习进步的共勉型情境,同时有老师作为关注型情境存在,身处其中,即使你一直在群里潜水,也会不由自主开始默默行动。

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大学一个宿舍出了4个学霸,一起考上XX大学研究生云云,就是共勉型情境在起作用。所以呀,下次想减肥,找个有毅力的胖子,想复习,就找个坐得住的学霸。

四、金融市场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人们对股市产生消极的期望,会抛售手中的股票,导致大盘真的下跌。如果人们对银行产生消极的期望,会纷纷取现,导致银行发生挤兑真的倒闭,可怕的期望就这样变为可怕的现实。

然而,金融市场这个情境中的期望,是无法被准确知觉的。你可能认为明天这只股票下跌,但XX不这么认为,XX可能是庄家也可能是股神巴菲特,你一个小散户小韭菜也无从得知他们的判断,只能乖乖等待被收割。

金融和互联网一样,是离人性很近的行业,金融精英们设计的产品,也是极为符合人性的产品。最近看完了王福重教授的《金融的解释》,序言中有一段讲得很好,就作为本文的彩蛋,如下:

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未来的预期有差异,有人看好有人看淡,这才是正常的世界,否则才是不正常。正是洞悉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差异,股票、债券、期权合约、期货合约,才循此设计出来,以便每个人都能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比他人更聪明。

你会看到,金融产品有的是利用人们厌恶风险的心理,如保险;有的是利用人们喜欢冒险、喜欢风险、喜欢赌一把的心理,如:金融期货。

香港影星周润发主演的电影《赌神》就表现了赌徒的冒险精神。多品种的金融产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正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心灵世界的体现,这就是金融的人性。

 

本文由 @产品戴唯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不错,作为产品新人又学习了!

    来自浙江 回复
    1. 谢谢!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