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来说,这三个问题需要改进一下

7 评论 8830 浏览 24 收藏 13 分钟

如今UI市场已经是90后的天下了,他们都很重视设计,也很努力,但在具体工作中,本文作者也发现了几个他们共有的问题。

因为开始接触UI设计师的招聘,看到今年UI市场一个明显的变化:90后已经彻底是设计师的主力,95后设计师大量的走入市场,最多简历的是三年左右工作经验的设计师。

他们都很重视设计,有大量的私下练习,包括面试聊天的时候, 不少设计师直接表达想找一个重设计的公司,我们也招了几个。他们进来之后,都在很努力的进步,把图做的更好看,把视觉表现做到极致。

但是,我发现了一些共有的问题:

一、设计的偏科

我们招了一个设计师,主做移动界面,UI界面说实话真的不错,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界面细节都挺让我们满意的。

但是有次让他做公司的官网设计,设计的效果就一言难尽了,首先是banner图的设计粗糙,然后是界面各个功能元素的设计基本上几年前的风格(有点类似如下效果)。

平面和手绘强点的设计师的呢,给我的UI界面明显的临摹竞品,借鉴很正常,但问题在于并没有理解为什么别人要这么设计的,很多我们功能点我们已经不太一样,却觉得他们的设计好看,强行借用。

设计师专于一项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专业做精嘛,但是市场的需求并不是这样的。

我从组织的变化说起,很多公司大的设计部门被削弱或者解散,将设计师分散到各个独立的产品团队,设计师和产品研发一样,由原来的在大中心部门(或职能部门)支援的工作方式变为与独立的产品团队绑在一起,而大量的独立产品团队并不大,配备的设计师一般也就一到两个人。

这就直接带来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原来的大的设计团队里分工很细的UI岗、平面岗、网页岗、营销设计岗,每个设计师独立支撑一类设计的局面发生变化,现在设计师需要支援产品团队的所有工作,从产品的UI、运营的海报、banner、活动专题、平面的品牌VI甚至到线下的宣传物料,都需要设计师的参与。

而这种组织的变化,对设计师来讲需要不仅仅的是设计能力的纵向深挖,更是横向的扩充。我们不能招了一个UI设计师,最后发现:平面物料需要外包、logo设计需要外包、卡通形象设计需要外包、海报设计都需要外包。

因此,对于有较强的偏科的设计师,这一点是非常需要弥补的。设计师在做练习和项目设计的时候,多进行不同种类的设计,多主动参与更多的设计类别,这个很有必要。

对于小团队来讲,我们需要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希望设计师能把设计这块给承担起来。

二、设计不错,但没有深挖设计的价值

这几年在产品上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业务化、数据化,以业务数据为导向的产品设计驱动着产品从最高ROI的方向发展。几年前大家谈论的是情怀、是设计感,Android的设计风格变了、苹果的设计调整、锤子一个图标的设计能讲半小时;现在我们谈论的更多的是转化、是分享,是设计怎么驱动产品的目标。

以前大家吐槽中国产品设计的low,要做有情怀有逼格的产品,现在大家关心的是产品如何裂变,如何传播,如何黑客增长。

市场在变,但很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并没有变化。

以广告设计为例,如下图①②③是三种常见的广告设计方向:

  • 第①种以平铺直述内容为主,将重要的的内容以大文字、亮眼的描述设计呈现。
  • 第②种是使用视觉手段,强调设计的技法(在排版、结构、颜色的搭配上的用力),将内容呈现的有逼格,有品质。
  • 第③种是创意设计,吸引眼球。(以上三种只是设计方向,不讨论设计风格)

第③种设计当然是所有设计师和企业希望的,但问题在于创意设计门槛非常高,市面上90%的设计师在做创意设计的时候达不到创意设计刷屏的要求,而做不好反而容易造成广告理解困难和广告品质的降低。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师倾向于做第②种设计方向,从设计的排版、结构、颜色入手,从视觉的技法上入手,为什么呢?第①种有点烂大街,而且平铺直述的表达,表现不了设计的功力;第③种门槛太高,因此从设计师会很自然的从设计好看、视觉设计精美的角度出发,这种权衡之后,就会选择第②种。

但是这种真的会有问题,为什么呢?

我们先探讨下广告的目的,一般广告目的有四种:告知、说服、提醒、强化。

  • 告知:让更多的用户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特点。
  • 说服:说服用户购买或者产生下一步动作。
  • 提醒:提醒用户关注我们,提醒用户再次买东西的时候还来我们这。
  • 强化:强化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深度占领用户心智。

通过设计技法带来的视觉表现,对于广告的“强化”目的,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形象的塑造,通过视觉表现占领用户心智。

但是我们现在关注最多的是业务数据,也就是集中在“说服”的广告目的上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这种目的下,第②种海报方向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用户并不能在很快的找到广告的核心内容,用户需要更多的信息,他们对广告的理解门槛远不如第一种平铺直述。产品理解门槛的增加,转发数据自然会降低。

之前我么改UI时候有一件小事:之前有做针对三线城市街边小店的线上后台产品,他们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在35-55岁之间,基本上都没有读过大学,看起来大部分是那种中年油腻男的形象。有次客服给我反馈一个问题,她说好几个用户说在PC后台资料填写页面里找不到保存按钮,我们当时的提交按钮长这样:

其实这个按钮色块在整个页面中很显眼,但是他们就是意识不到整个扁平的色块是个按钮,后台我们把整个改了下,改成如下这样,带点立体效果有点偏几年前的那种按钮设计,之后找不到按钮的问题就再也没人提了。

这只是从UI的一个很小的点说起,从总体UI设计整体来讲,我希望设计能更多的在页面交互、使用逻辑上来思考,怎样带动用户点击和下一步操作,怎么保证页面内容的对用户的友好舒适,怎样中和商业内容和产品体验在页面呈现上的平衡。

设计的时候,无论广告也好、UI也好,我们需要考虑设计的用途、目的、受众再来考虑设计的呈现形态。不同的人群和业务目标,设计方向会很不一样,设计要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

三、设计效果跟进的不彻底

这个问题在很多UI设计师身上都有,设计做完了、切图标注给完了,然后任务就完成了。

好点的有些知道去问下开发,去看下开发做的界面怎么样,但是一旦开发说上线时间紧、没时间来改界面,发现说了好像没有效果,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最终上线的界面和原有的设计相差不是一点点。

开发对于设计师来讲,是执行设计落地的最重要的环节,你的图做的再好,Boss、Leader都给你竖起大拇哥,但产品还是给用户看的,最终用户看到的不是你预期的设计,这并没有用,你花了那么大的精力,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抠效果图细节,到了上线了,就因为研发的时间紧张,然后就将大量的细节放弃了?

有些设计师经常不知道产品迭代的什么时候提测、什么时候上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介入、怎么样介入和怎样推动设计的有效落地。

任何一个团队、任何一个人,我们需要默认他工作量永远都是饱和的,执行力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事情的优先级是排出来的。在大家工作的都饱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强的推动力。

通过将设计验收纳入项目验收流程;时时跟进研发进度,多催促多跟进,跟研发周旋,总有插入的时间;在推动开发不得力的情况下,推动产品经理、推动项目经理或者总监帮助落地设计效果。

从广义上来讲,设计师的执行落地能力应该包括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环节,我希望设计师能从产品的开始策划,到产品研发落地,到上线后的数据、用户反馈效果都做紧密跟进。毕竟产品功能的界面呈现是吸引用户关注、触发用户便捷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设计是为业务服务的。关注业务链条的每个环节的交互和视觉,让设计做最好的呈现,是优秀设计师应该有的意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公司的设计岗会受制于业务部门,在设计前期策划的决策力可能有限,因此我希望设计师在设计的中后期能够深度的参与进来,像一个管理者(而不是项目的参与者)一样,一步步的去落实你的想法你的方案,将你当初扣像素的辛苦变得有价值,将设计的能量最大的化的发挥出来。

#专栏作家#

果子,微信公众号:油炸果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从习惯、行为和心理方向分析产品运营,喜好思考方法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什么都能做的设计师不是没有,只是小团队出不起价钱罢了。反过来说,产品经理为什么不能横向拓展一下自己的技能,把所有的事都做了?

    照这种理论,一个人会开车,他就必然横向拓展会开所有的交通工具咯。

    在绝大部分人眼里,设计师不过是一个工具,而产品经理或者公司boss只是购买这个工具的消费者。

    众所周知,消费者的心理就是一个暴君,贪得无厌,欲求不满。巴不得花最少的钱买一个万能的工具。完了这工具有不满足的地方就各种吐槽。

    当设计师成为全能型,他要求的工资也不是小团队可以承受的,最后为了性价比,依旧是找个3年左右经验的设计师。

    回复
  2. 个人认为,所有的活都让设计师做了,那要产品经理干嘛,要项目经理干嘛,而且一个好的团队,一个井然有序的团队,就应该各司其责,每个环节都要细致入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好的项目,必定需要多方位能力聚合才行,多角度渗透知识体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让一个既要做设计师产品的UI、运营的海报、banner、活动专题、平面的品牌VI甚至到线下的宣传物料,这是很不合理的;术业有专攻,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发挥到极致,体现出设计师的工匠精神,每个环节都做到99分,那么一个产品的综合才能有可能达到99分,而不是每个环节才50分,最后的产品就可能连50分都没有。

    来自广东 回复
    1. 赞同!

      来自广东 回复
  3. 第二条评论是题外话了,和这个文章没有联系,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4.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还有平时和设计师朋友的聊天,觉得在国内设计师的地位相对来说有点低,最明显的表现是:谁都可以对设计师的劳动成果指指点点。有些建议是好的建议,有些建议纯粹是存在感(表明自己的审美能力在设计师之上),有些建议就是喜欢红配绿(无理由取闹)等等,动不动就说一些难听的话:怎么这么丑?重做重做!话说的很直白,设计师心里是不好受的。如果设计师说做不出这个需求,那就要被吐槽了。转个角度,程序猿很少被需求方吐槽,第一,技术是严谨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会存在“LOGO放大点比较合适、给我做炫酷的效果”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第二,有些需求方不懂技术,代码写得怎样也不会评价,所以找不到吐槽的地方。如果程序猿说做不出这个需求,很少很少会被吐槽的,需求方也不会指责。

    来自广东 回复
    1. 表示认同,而且在中国的设计师普遍还是被称做美工,几乎都不称呼设计师。还有很多外行人对设计师的理解就是什么都会,设计也是有分方向的,分为平面设计、网页设计、游戏插画、GUI、UI、VI、人像处理;就像你说的任何人都可以对设计师的劳动成果指指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不需要任何成本;而前端开发做效果,有的可以直接找源码直接套用,从来都不会有人吐槽程序员

      来自福建 回复
  5. UI设计师确实需要纵向深挖,也要横向的扩充。并不是要所有都会,起码除了UI设计以外,其他两三个方面是很好的。要是“产品的UI、运营的海报、banner、活动专题、平面的品牌VI甚至到线下的宣传物料”都让一个设计师来做,这工作量很大很大,有两三个设计师配合,效率更快,质量更高。一个团队里只有一个设计师的话,即使能力再好,其实思维是有限的,输出的内容也不一定很好。另外,一款好产品的UI页面做得好只是及格线,更高层次的能力体现在用户调研,挖掘用户深度需求,产品风格定位等等,这才是要花很多时间的地方。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