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打车软件需求分析

2 评论 25297 浏览 22 收藏 7 分钟

目前市面上的打车软件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的士,专车和拼车。从我个人角度,觉得的士打车是普遍需求,专车打车是小众需求,拼车打车是个伪需求。

 

的士打车

目前市面上的代表:滴滴打车、快的打车。

滴滴和快的是基于出租车的叫车服务,用户可以随时发送自己的所在地和目的地来快速得到附近的的士。本质上讲,滴滴/快的是乘客感官的延展,使乘客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招手”功能,而不局限于某个十字路口,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叫车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当滴滴/快的取消了高额补助,在用车高峰时刻,你很难通过滴滴/快的获取到的士。当空闲时间,你在路边喊一辆的士可能需要5分钟,而通过滴滴/快的只需要2分钟;在高峰时间,无论你在路边或者通过app,基本都是获取不到的士服务。所以,滴滴/快的的价值在于“缩短了3分钟”的快速,而不是“帮你叫车”,本质上滴滴满足的是“快速”需求,而非“叫车”需求。

PS:滴滴和快的合并很意外,滴滴和快的的大战起源于微信和支付宝对支付市场的争夺战。有意思的是,尽管合并了,支付渠道依旧没有相互支持。

专车打车

目前市面上的代表:Uber、滴滴专车。

和的士软件基本相似,只是专车提供的不是的士而是经过注册和登记的私家车,并且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预约、免费的饮水等服务。当然,价格相对贵一些。

我对专车打车的担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安全因素

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出门在外安全第一。相比的士的正规注册和管理,uber的私家车难免让人担心。我生活的小县城,公交车紧俏,黑三轮就是我常坐的交通工具,专车就类似于“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黑三轮”。同时一旦发生意外,维权起来可能会相当麻烦。

2、管理问题

专车的注册比较简单,可以在网上走完全部流程,目前看来,Uber并没有实现和交通系统的对接(也很难),即无法确认用户上传的驾驶证、行驶证的真伪,而这些未经验证的车辆可以接单并实现分成。同时,当次乘车是无法立即获取发票。

0-2

3、政策原因

目前专车运营模式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部分城市明确专车运营是不合法的。在国内,政策环境是商业运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我给专车软件的定义是:面向小众用户,提供的高端的个性化的打车服务,属于“定制化的打车服务”。专车的需求一定是存在的,但同时受政策的影响明显,我觉得未来可能会有专门的专车公司(或者从出租车中分离)来做固定的高端市场,而不是以私家车的形式。

拼车打车

目前市面上的代表微微拼车、爱拼车。

顾名思义,拼车软件的定位是通过顺路结伴的方式,以低价享受更好的专车服务,其核心定位是“低价”。

尽管任何时期,低价总是有市场的,但是我依然觉得拼车是一个伪需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需求场景小

你要有一个开车上班的邻居,同时他最好在你附近上班,同时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也恰好要回家,同时还不能限行···这样过滤之后的场景还剩多少呢?

2、使用成本高

如果你确实想体验一下专车,那么你发出拼车通知的时候,可能需要等30分钟才有响应。对于专车司机来说,为了赚取更多,可能会绕路去载其他乘客,你要期待乘客是美女而不是身带异味的烟民;当然空间可能会有点拥挤,你最好忍受一下。终于七拐八拐你回家了,原来30分钟轻松的车程,硬是走了50分钟,你忍不住的感叹一句:便宜没好货,终究还是没有免费的蛋糕啊···

一个场景小众,使用成本高的需求市场,很难做大,按照目前app烧钱,乘客和私家车主挣钱的现状,拼车软件终会偃旗息鼓。当然不是用户放弃,毕竟低价的需求总是存在,而是拼车app的钱不够烧了···

综上,的士打车降低打车门槛,缩短打车时间,需求很明确;专车打车定位高端用户,把握小众的高利润市场,有发展前景但容易受政策影响;拼车打车需求场景小,使用成本高,很难形成规模化,在难以收拢大批用户的基础上,拼车app可能会放弃该市场。

#专栏作家#

无邪,微信公众账号:devillnot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迅雷产品经理。关注移动互联网,聚焦产品策划、运营和用户分析。文章不追热点,以产品经理相关为主。

转载请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带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开始的导语就错了,用户不管你什么车什么服务,只要便宜和快速,能舒服些就更好了,因此通篇都是作者的臆想

    来自广东 回复
  2. 属于简单口语化的经验判断,可作为一种思考。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