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刷朋友圈时,你在想什么?

Bin
2 评论 16877 浏览 390 收藏 7 分钟

自从有了朋友圈,我们都无法统计自己一天会上去刷多少遍。强关系社交产品的黏性全仰仗于对人性的把握。有的人孜孜不倦,实时直播自己每天的行程;有的人无病呻吟,春叹花开秋悲叶落;有的人鸡汤解渴,干了这碗还有三碗。人们在发送每一条朋友圈信息的时候背后都有一个有意识无意识的动机,究竟有哪些千奇百怪的动机呢?我们一起探讨探讨。

炫耀心理

这几乎是发朋友圈最常见的一种动机。所有“晒”“”秀“”炫“的消息都是居于此类心理。总之各种晒吃、晒喝、晒风景,秀车、秀包、秀恩爱。

许多营销、小游戏也是充分利用这种心理进行设计。用户在玩了某个游戏之后得到了高分便分,通过一些听起来很了不起,或者很有趣的话语引诱用户将此结果享到了朋友圈,从而达到游戏传播的目的。比如,我在XXX得到了XXX战胜全国99.9%的用户。

形象塑造

形象塑造同样是最常见的发送动机之一。用户在发送此类信息的时候往往会意识到这条消息发送后别人读后的感受和对自己的想法。也因此他们在发送这些类朋友圈消息的时候会对文案进行精心的编写,或故作深沉体现自己有深度有内涵;或哗众取宠体现自己有幽默细胞;或愤世嫉俗体现自己超凡脱俗;或指点江山体现自己无所不知;

形象塑造型的应用与炫耀心理的应用有所类似,多数利用文案为用户塑造一个符合自身期望的形象,从而诱导用户进行转发。

广告卖货

这类朋友圈消息的动机不言而喻,就是发广告或求购买。常在河边走,通常被屏蔽。这类动机过于明显不在此展开细谈。

寻求认同

寻求认同而发朋友圈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举一个最常见的场景。当用户在哪哪哪吃了亏,受到了委屈,碰到一些奇异的现象,这时候通常会把事情发在朋友圈里,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别人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也有同样的心情,从而安抚一下自己的内心。“NND借钱不还,是王八蛋”,有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信息存储

当用户正在经历一件自己觉得难忘、有趣、开心、兴奋的事情之时,他可能想记录下那一刻的回忆。这是一种常见而单纯的需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为了存储信息而发的朋友圈。同样典型却表现形式不同的存储信息方式则是转发一些自认为有用的信息,不是令人茅塞顿开的心灵鸡汤,就是千金难求的生活技巧。他们认为转发后这些信息就是自己的了,以后随时可以查阅。

居于这类心理,催生了很多标题党的文章,多数打着“”找了N年终于找全了““,”“XXX都在这了,收藏起来以后用得着”,“盘点XXX”,而其中的内容要么夸大其词,要么无中生有。这些标题的目的只是为了造成紧迫感,让用户收藏、转发。

逢场作戏

既然称之为逢场作戏,那么其实这则信息发送并非本意,但却不得不发。这里面有一个现象说出来大家可能都恨得牙根痒痒的。比如,不小心点了个赞,却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消息“出来混,要玩得起,点赞了就必须转发1234任意一条,否则不是死爹死娘就是倒霉一整年”,有些比较讲究的人无奈只能将这种游戏继续下去。

还有另一种情况,也许出于给领导或朋友的面子,必须去转发一些与他们有关的内容。情非得已,逢场作戏,你遇到过吗?

警示他人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发送或转发这类信息的人是听到了一些自己觉得可能威胁周报朋友的事情,出于好心将某些现象/事实公布出来。当然也有被玩坏的情况,比如“大家注意了,这几样东西比马桶还脏…”

其他类型

发送朋友圈的动机还有很多,可能人们为了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可能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可能出于对某事的好奇,甚至为了查看一段荤视频被忽悠转发一条信息。人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有可能在朋友圈里传递。

结束语

探索人们发送朋友圈的动机仅仅是我们地理解用户行为本质的一个例子。运营、营销、产品都应该静下心去探索人类活动的心理依据。既然所有活动都是以人为本,那么只有返璞归真,追从本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作者:@陈滨淋,国内某知名电商公司产品总监,起点学院北京1508期优秀学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陈滨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作者,现在有没有新的体会要补充的?

    来自上海 回复
  2. 解在确。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