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需求看背单词app的发展

1 评论 17269 浏览 45 收藏 12 分钟

刚刚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看到了一篇名为《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看手机K歌app的产品需求》的文章,联系到如今背单词app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越来越复杂的功能设计,顿时觉得很是受益。之前写过背单词软件让用户产生的需求情绪,以及背单词软件伸向K12领域的触手所抵达的功能点,这次我打算集大成,想从用户需求窥探背单词app的发展。

在知乎、豆瓣等平台,时常会看到有人发问:“背单词软件与单词书哪个比较好?“、”背单词软件能否代替单词书?“后面网友的回复基本都是满满当当的将各种背单词app的功能、截图给贴出来,小则简单对比,大则开启安利模式。就我所看到的就有知米背单词、扇贝单词、百词斩、沪江开心词场、不背单词、墨墨背单词等。掐指一算,基本涵盖了市面上几款主流的背单词软件。当然也有不少人抱住单词书不放手的。我作为一个坚定站互联网教育不动摇的人,自然站在背单词app的一边。

第一层:基本需求——发音与记忆

其实背单词软件的雏形与就是一个词库,只不过是一个便携的移动词库。词汇是用户的核心需求,用户使用背单词软件关键就在于里面的内容。可以看到,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背单词app都引入了大量词库,恨不得把所有权威词书、课本教材的内容都吃干抹净。但是,光有词库不能完全把握住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在单词书.txt横飞、手机存储容量稀缺的年代。以知米背单词为例,一本单词书不过区区8M左右,而一个软件的大小就是它的10倍还有余。可以猜测,这些背单词app出师时,开发者只能专挑单词书的软肋来夹击。

 1.引入词汇的自动发音

一个英语词汇是形音义的集合,形音义齐头并进是用户的基本需求。但很可惜,单词书的弱点在于它只有形和义,并没有引入“音”这个概念。虽然有音标,但是词汇发音时涉及重音、吞音、连读等现象,若没有机器发音或人工发音来指引,自己很难注意到这些问题。而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是对单词发音不够熟悉、不够敏感。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是学生在背单词书时容易只记拼写释义,而忽视对发音的记忆,虽然每个单词书都会匹配相应的听音磁带,但是懒人效应让磁带变的可有可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他们自以为正确的发音其实是错误的,考试时自然难以将正确的发音与具体的单词相联系。

因此,背单词app向传统单词书发起的第一波攻势,就是让形音义多管齐下,让每个词汇都能自动发音,迎合了懒人学英语的需求,也纠正了中国人的发音疑难。对于我来说,背单词app的发音功能适合懒人癌晚期的患者。

2.引入“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每个人在背单词时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背单词—忘单词—背单词”,如此循环。任何先进的单词记忆法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记忆,一定要不断进行阶段性复习。所以能够顺利记忆单词也是作为用户的基本需求。然而传统的单词书却无法主动拥有让我们“耳濡目染”的本事,只能靠人工翻阅单词进行回顾来加深记忆。

这时候,背单词app向传统词书发起的第二波攻势就是引入一套记忆曲线。在知乎上也有人提问所谓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否真的存在?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否对记忆有帮助?而背单词app利用记忆曲线打造的那一套算法,在表面上的确有用。在接触新信息的最段时间里,遗忘的速度最快;比例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减缓,比例减小。于是背单词app就把这些词汇分布在各个记忆点上,再加上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估算其对某一个单词的熟悉度,从而智能安排生词、熟词的出现时间和出现频率。具体的算法分析过程,我在《背单词软件,如何才能让用户产生需求情绪?》有提取知米背单词、扇贝单词、百词斩来做比较。(此文刊登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链接地址:http://www.woshipm.com/pmd/331073.html)

第二层:安全需求——自我定制

这里所谓的安全需求倒不是马斯洛所说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而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例如,古希腊人之所以对命运怀抱一种悲剧意识,是因为这种悲剧来自于对命运无法逆转的无可奈何之感,因此他们选择用麻痹自己感官的方式与外界脱离,这也导致了安全感、自我控制感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奢侈。对于利用一款软件的用户而言,用的酣畅淋漓是一种需求,更何况是在被动式受教育的环境下,能够自主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几乎每个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在背单词app中,这典型的体现为对学习进行自我定制。一些精品的背单词app能够让用户自己选择需要学习的词汇,例如中学单词宝、沪江开心词场;也有一些口碑较好的背单词app能够让用户自主选择学习的周期,让软件自动根据周期的时长安排每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量,例如知米、扇贝。根据这些功能,让软件的用户自主性发挥到最大的价值,也在用户体验上更具诚意。

第三层:社交需求——尊重意识

之前我有提及过,背单词软件的制作团队普遍都采取了“平台集聚”的模式,想以“小班”、“小组”、“QQ群”的形式持续拉拢用户,形成忠实粉丝的效应,也就是为自己的产品输送“情怀粉”,最后再从这些忠实粉丝那获得商机。其实,设立扇贝论坛、知米小班等社交平台除了能够增强用户使用的粘性,在用户角度看来,也是一个能够在公共视野中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我们常常希望将自己所学所得通过“说”的形式来进行分享,这是我们对于自身价值得到肯定的一种方式。因此,大多数的背单词app设置了打卡分享至微博、微信的形式,以此低调的方式,比起公然自夸自曝学习成果,更能让他人肃然起敬。因为每个血气方刚的少年都会有一枚想要“低调装逼”的心,而“低调”往往能以温和的方式获得人们的好感。比起独当一面,我们或许希望能够组队来完成任务,因为社交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信任感、安全感,也可将其他人视为一面镜子,形成对自己的一种鞭策。背单词的小班中,我就看到有学生情侣在知米背单词上建了一个小班,小情侣间每天竞相打卡、PK单词量,玩的不亦乐乎。在“520”当日,他们还在自己的微博晒出爱心学习榜单,情侣搭配,学习不累。这证明组团学习有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有些软件还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校园排行榜,用户在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时可自主填上自己所在的高中或大学。之后让用户通过背单词赚取经验值,以经验值的高低确定排名。排名低的可以奋起直追,排名高的自然满足了潜意识中的“装逼”情绪。

第四层:游戏需求——寓教于乐

既然背单词app的主要功能都涵盖了,那么制作团队就想继续搞个大新闻,弄点噱头出来吸引更多的新生粉丝。于是,引入了“游戏”这个概念。游戏说又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原本是结合于文艺理论之中,作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的理论基础,它其实是讲审美活动。但是,这同时适用于教育行业。若将教育与游戏相结合,人与生俱来的游戏冲动将会催生学生的多巴胺情绪,让用户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得到自由。寓教于乐的方式一直被口头看好,但苦于无法把握这个度量;而寓教于乐对学生群体而言的确有吸引力。所以,在此理念之下,不少背单词软件标榜“寓教于乐,拒绝苦行僧”的口号,自诩用一套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帮助学生实现身心上的抗压减负,于是他们从趣味性的角度增添了各种背单词相关的游戏,例如百词斩PK单词量,知米的拯救知米姥姥。以此,达到了“学习+游戏”双管齐下的目的。不管这些游戏的质量到底如何,可玩性到底如何,噱头是有了,大新闻也是搞定了。

总结

从用户在四个阶段的需求出发,背单词app的崛起过程就显得一目了然。总之,现在的背单词app更朝着社交化、平台型的方向发展,功能花样层出不穷。然而对一款软件而言,功能越丰富,它所要承载的体积就越大,bug率就越高,所需要优化的内容就越多,运营人员就更辛苦。因此,切记不可玩火。

 

作者:花满楼,微信号:ixdchina,5年互联网产品设计及运营经验,曾参与网易云课堂产品策划和设计工作。

本文由 @花满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游戏需求是哪般?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