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对比 | Uber VS 滴滴出行(二)——个人中心

0 评论 15053 浏览 52 收藏 11 分钟

这会是一个关于Uber和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在iOS端的细节对比系列文。

机型:iPhone 5s

版本:Uber:2.144.2

滴滴出行:4.3.12PS:

文中所有观点仅为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打脸。

上期我们讨论了Uber和滴滴在登录与注册机制上的差别(细节对比 | Uber VS 滴滴出行(一)——登录与注册),着重点放在了用户体验上。而本期我们将更进一步,从个人中心的设计上,猜测Uber和滴滴的设计初心。

Uber——“650亿的工具”和生硬地本地化

首先简评一下Uber的个人中心:

412469696150795905

头像栏——只是显示,不能点击跳转至个人信息设置;

付款方式——首先这是一个低频率的功能,但是Uber把它放在如此靠前的位置,从优先级考虑是不合理的。那么只能是其它的可能:比如可能是Uber向自己的合作企业资源交换的结果(中国的百度、阿里,美国的众多银行),也可能是美中文化差异(这样的设计在美国是合理的)

我的行程——每次行程的详情显示。独有特点有二:一是路线显示,用直观的行驶路线呈现行程,这不仅是一个UI上的优化,也像一个监管机制,目的在缓解司机和乘客在路线和路费上的纠纷。二是Uber独有的收据系统。其实,这个电子收据已经没有报销的效果了。但是它的存在和Uber的历史是有一定关系的:Uber是以高端车租用和定制服务起家的,在这样一个市场,收据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给用户体现身份感,对有报销需求的客户,由Uber公司邮寄发票。后来Uber的BOSS发现公司的潜力不止于此,才开展范围更大的打车业务,走向“共享经济”模式,这个时候邮寄发票实现起来已变得困难,但是给用户身份感这一个公用却保留了下来。

帮助——常规的帮助体系+【上一次行程】(针对特定行程的帮助,比如丢东西,发生车祸等),设计时考虑大部分用户的思维流程(出事了——需要帮助——发现功能)同时也将另一个思维逻辑(出事了——找行程——点帮助)保留,完善体系。

邀请奖励——拉新机制。一级出口是邮箱和短信,隐藏在“社交媒体”的二级出口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没有考虑到中国使用频率更高的微信朋友圈、QQ等出口。Uber的产品不可能考虑不到微信QQ,所以猜测原因可能Uber作为百度阿里投资的产品,腾讯关闭了这两个核心接口,只开放了腾讯微博这样不重要的接口意思意思。

添加优惠码——除了直接输入的功能外,针对自身无码却点击的用户(即对优惠有需求)有一个外截止“邀请奖励”的功能

消息中心——系统消息的集中地

设置——个人信息+家/公司设置+账号类型设置(针对商务用户差旅需求的功能)

关于——评分+Facebook账号+法律条款+官网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到,Uber的产品定位是“工具”,它的每个功能都在使这个工具更加的方便好用。那么一个工具型的产品能够估值到650亿美元的原因——

一是在过去,Uber是沟通线下的工具,打车场景是最容易转化的线下支付场景,是千亿级支付市场的前站;

二是现在,在Uber做的是激发汽车市场的效率,充分利用大量私家车的闲置时间,比如通过算法匹配,达到一个乘客下车、另一个乘客立马上车的效果;

三是在未来,结合无人车技术,搭建一个交通系统,Uber拥有大量无人车的所用权,而用户则行使使用权。Uber不需要去凑社交市场的热闹,作为共享经济的领导者,Ube要做的一个“流”,让个人与个人去分享、共享、交流、去中心化。

中国是Uber全球第二大市场,订单量占全球的1/3,然而Uber在中国活跃用户覆盖率仅为16.8%,远低于滴滴快的82.6%,即使其高端市场所占份额更大(用户收入在12000元以上的占32.1%),在和滴滴的竞争处于下方。个中原因和多种,就产品本身而言,Uber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并没有做好本地化。那么什么是本地化呢?本地化绝对不是语言补丁。如果只是将产品的原有模块保留,仅就语言进行翻译,就和游戏的语言包没什么差别了,本地化还应该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在符合产品整体风格的同时,设计符合当地用户使用习惯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Uber中国区的APP,特别是个人中心模块,不仅有大量的欧美用字习惯,而且将西方国家的成熟的邮件体系在中国进行套用,实在是生硬到咯牙。

滴滴——“除了目的地,将一切都交给滴滴”

同样简述滴滴的个人中心:

20160729185656

1、头像——可以直接进入个人信息设置(用户习惯设计)

2、行程——每次行程的详情显示。独有的设计是隐藏在右上角“更多”中的“紧急求助”功能,APP将对环境录音并上传至后台。我们看出滴滴在乘客安全方面是下过心思的,且因为功能低频所以选择隐藏,可是这种功能应该是给紧急用户快速或隐蔽求助是使用,入口太深反而不符合场景。其实可以采用独有姿势唤醒,比如摇一摇,为了兼顾不打扰原则,可以设计在设置里主动关闭。

3、客服——这里的设计是挺奇怪的。在一级显示中,出现了一些常见问题和“联系客服”选项,然而在“更多”的二级显示中是另一些常见问题和另一个“联系客服”入口。个人猜想滴滴在设计这个功能中考虑到了一屏显示的问题,方便用户之间找到处于末尾的“联系客服”功能,但是并不必要。在此页面停留的用户是“有时间,有探究欲望、、有问题需要解决”特质的人,并不需要用一屏显示去快速展示全貌、突出简洁。可以将所有常见问题分类直接展示,而“联系客服”则设计两个入口(右上角+常见问题末尾)。

4、设置——不讨论常规设置和“关于”,仅仅就安全设置(账号安全、紧急联系人、行程安全)评论一下,依然是处于乘客安全方面的考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缺乏一个引导教程使用户去补全这些入口很深的设置,连一个“红点”都没有。没有引导流程,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的用户除了好奇心爆棚的我等产品汪,剩下大部分都是受到过安全威胁的用户——为什么APP不能主动去完善流程,而是要用户受过伤害后才去被动发现呢?

5、跳动的 ∧:一级显示:推荐好友、司机招募、积分商城:前两个是平台用户的引流,后一个是激励用户活跃的方式,通过乘车换积分,换购实体商品;

二级显示:办信用卡:招商银行的商业合作

发现:实际是同城服务,包括酒店、机票、周边游等

社区:BBS:现在是一种提升用户黏度的社区,用户基本为滴滴的铁粉,且大多为司机。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比如旅游游记?

敬老服务:出租车敬老版,一个提升公司形象的功能,媒体价值大于实际价值。

兑换码:通过2B合作,发给用户的打车券

就如诸君说看到的,当“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的时候,它对未来的战略目标是就变成了出行生态——囊括到出行这个超高频场景的方方面面,专车、出租车、顺风车、滴滴巴士……滴滴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在一种极致的情况,所有的出行工具属于滴滴,而滴滴为你的出行考虑一切,你需要考虑“点”,即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而滴滴帮你用最高的效率为这些点“连线”。而这些“线”,说构成的庞大数据,就是滴滴最大的商业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滴滴面临的威胁不只是Uber、神州专车等同行,这里有政府条例、有其他领域的巨头、有来自腾讯和阿里等投资方的压力……祝滴滴好运

交通“流”VS出行生态,这是Uber和滴滴给我们开的盘口。诸君,下注了。

 

本文由 @熊韬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