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如何打破产品的创新思维窘境?

9 评论 6648 浏览 44 收藏 17 分钟

有时候困住人思考和创新的,往往就是你自己固有的经验。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打破我们产品的思维窘境?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放弃,永远都不会”

——埃隆·马斯克

2020年5月30日,SpaceX 猎鹰号的成功发射,让我想起了这位“硅谷钢铁侠”在SpaceX无数次试射失败,几近低谷时的涅槃之言。

埃隆·马斯克作为特斯拉,SpaceX,PayPal三大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仅从产品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是在成就是并不低于乔布斯的产品经理,只是二者的方向不同。

而特斯拉、SpaceX、PayPal,一个是电动汽车、一个是航空火箭、一个是电子支付。

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是如何在同一个人手里创建的呢?而我们很多时候终其一生,也未能很好做出一个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打破我们产品的思维窘境。

能力陷阱

困住人们的很多时候不是短板,而是长处。

今年疫情,镇上的本来就半死不活的磨具厂倒闭了,在村里的隔壁邻居,在磨具厂干了四五年的老陈,突然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失业人员。

那天,老陈准备等疫情后借点钱,自己来搞一个磨具厂。

问到说:老陈,为什么还搞磨具厂啊?

老陈:你不懂,我就干这行的,磨具这东西我熟。

再问:那之前的厂都倒了,你确定能比之前的厂长更厉害,可以把厂办的比他更好么?

老陈:……

其实我们能够理解老陈的思考方式:老陈之所以要再干磨具厂,是因为过去就会这个,他太熟悉这个了,这是他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

牛顿的惯性理论,在人类中同样成立。惯性思维,常常影响我们对事务的判断,习惯于从最熟悉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件、一个产品、一个行业、一个问题。

而这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缺陷: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曾是“老陈”。

我们乐于去做最熟悉的事情,是因为最熟悉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至少它是最简单的,最低的学习成本。从生物体角度,这是来自于思维的惰性。

在最擅长的领域,围成了一个井,最终一步一步陷入。

这是人的能力陷阱,那么,能力陷阱和产品有什么关系呢?

之前,我们有提及到,企业同样有企业的能力陷阱。因为一旦有了盈利点,人们很难放弃原本的优势,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企业的惯性思维就会在无形中逼迫产品在一个盈利点上继续深耕。

最经典的案例:柯达

或许后来人对柯达已不太熟悉,在过去的时代,柯达就是相机,相机就是柯达。而谈柯达,就必然要说到胶卷。老西小时候还因为贪玩,不小心打开了一个相机,直接曝光毁了一个胶卷。

事实上,当时数码相机绝不是某个公司腾空而出的,柯达本身在摄影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相关技术都是绝对的霸主。转攻数码相机领域,对柯达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挑战。但“胶卷”是它无法割舍的盈利点,柯达无法做到自制“矛与盾”。

那么假设我们作为当初柯达的产品,有多少人能够坚定的转而投入数码相机的研发呢?

正如埃隆·马斯克,在做火箭前成功做成了特斯拉,而在特斯拉之前的PayPal其实早已是功成名就,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其实他应该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继续掌握绝对话语权,可是他没有。这背后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但最终他成功跳出能力陷阱,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所以,就产品而言,在做任何功能设计、产品设计、模式设计、甚至于新领域探索时,我们需要先自己问一句:这是不是我的能力陷阱?

经验,有时对产品设计是一种束缚

能力陷阱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经验理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能这样做。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0-1年的产品和3-5年、5-10年的产品到底差异在什么地方?

是的,确实差的是经验,但这个经验往往有两面性。

3-5年的产品其实早已有丰富的经验,至少对一类型的产品有深刻的认知,甚至在互联网的产品中,对编程等的认知也相当丰富,可以简单的参与一些开发的工作。5-10年的产品则更跳脱出单个产品,而是早已对一个行业、一个类型的市场掌握。

所以经验,确实常常让我们避免了很多坑,丰富的经验能够加速我们的事务的判断。

以老西自己为例:

过去从事的是AR领域,一定的产品经验后,已经完全能够做到“售前技术支持”,即,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几分钟内进行判断“需求是否可实现”、“实现成本”、“投资回报率”等。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认为,这不是很好吗?产品大牛的标志。

然而,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因为对这个领域的熟悉,我的想象力没有了,所有想象都是直接建立在经验之上。任何想法,在萌生的那一刻可能就会被我们的经验否决了。

而作为白纸的产品新人们,虽然缺失了一定的经验,但反而可以更加纯粹的看待需求。

所以,有时候经验反而是对产品创造力的一种束缚。

回归本质,解决真正的矛盾

正如最近一份报告《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正在凋零》,数据显示,过去的产品设计、产品经理坑似乎已经饱和,似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已排得满满当当。

从电子商务、百团大战、社交、直播、共享经济似乎已经把产品经理们的idea已耗尽了,还有更好的点子吗?这个是无数投资人手里握着钱却无法投入的一个问题。

而新的风潮5G、AI、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无人驾驶 、无人机缺又像一个个装满了金子的黑洞,内行的人早已耕耘多年,外行的人着急上车,却又缺乏根本的认知和想象。

就连我们小区的保安大哥都能和我说上两句图灵测试AI,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G速度到底有多快,这个快是让我们更好的刷短视频吗?

云计算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快速变化又复杂的环境中,作为产品的我们,抛快碎片化的信息,透过热点现象去寻找真正的本质,是我们真正需求的能力。

那么如何训练这个能力?

举例一个例子,因为疫情而世人熟知的生鲜电商。

价值流图

其实,在14年,老西曾和团队整理过一个生鲜方面的商业计划书。注:14年移动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样成熟的体系。

而写这个计划书的起源,就是一个购物的本质问题,我的团队曾认真的算过自己日常一次购物所投入的成本,和最终回购的价值。

我们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做一次菜的时间成本:

  • 思考吃什么:5 -15 min
  • 出行前往购物点:40 min
  • 寻找要购买的菜:20 min
  • 挑选菜品的质量:10 min
  • 打包(包括排队):15 min
  • 排队前往结账:30 min
  • 结账:5 min
  • 回家:40 min
  • 做饭:20 min

事实,整个过程中,正在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对老西说:我只需要我思考要吃什么,你给物品,最好菜都能切好,最后我付钱发生交易即可。

“出行、寻找、打包、排队”在这个买菜中是没有产生任何价值的过程,包括“挑选菜品”,因为菜品质量参差不齐,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有价值部分,只占了我们整个过程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图中绿色的线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正是这些生鲜电商。虽然背后有则复杂的逻辑,但其面向用户的部分,是在无限的帮助用户提升价值回报,降低交易成本。

再例如:我们过去打车这件事。

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我们要去一个地方,首先得在路上拼命看,哪出租是显示空车。

有时候根本就没有出租,那就会有一堆陌生人在路边喊着问你:“城北!50块!马上就走!”然后上车还得等,或者这个黑车可能还是个坏人,还会绕路等等。

对用户来说,需求只是:需要一辆车把我送到要去的地方。

对运营者来说,需求是:我有车,我只需要有用户,告诉我去哪就可以了。

而滴滴的出现,解决了这个最本质的社会矛盾。包括大家现在所有常用的软件、工具。可以去仔细思考一下其产品的本质,其实都是因为真正的遵循最根本的逻辑,解决了最本质的需求。

伟大的企业通常都是最简化的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是否能够跳过表面去寻找这个社会最本质的问题,回归本质,解决核心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创新之道。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训练

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条公设:任意两个点可以用一条直线连接。

在所有的系统中,都有其最根本的构成,且是唯一因果方式——第一性原理。

如何回归空杯,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呢?

“第一性原理”或许是一种思考方式。“第一性原理”其实可以类比成我们常说的“底层逻辑”。

举个例子:汽车的一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盒子、四个轮子么?

从第一性原理角度来看,汽车本质上是能量转换的一种装置,最终实现了运输的需求。所以汽车的根本,是动力转换。

那知道了汽车的本质是动力转换,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样我们就可以预见未来汽车的一些模式。

汽车是否一定需要汽油作为能源?是否一定要有人驾驶?甚至,汽车一定要有轮子吗?

因为不是必须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未来,电动汽车、无人驾驶的前景。

虽然这个说的维度很大,确实产品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那如果无法看透一个产品、一个行业的本质,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试着给产品做减法,用“五问法”一层一层的剥离这个产品,我们就能回归到其最根本的因果关系。

可以简单的做一些提问训练:

例子A:在疫情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远程办公,那么我们过去到公司工作的模式是否是一定的?

人给企业工作的本质,就是成果交换。从家千辛万苦一个特定的地点,在一定时间内交付一系列成果,这其实就是工作的本质。

那么,从这个角度思考,是否我们的工作模式可以完全颠覆?未来发展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例子B:过去,我们都早已习惯一群孩子到学校进行学习。而近期的网课也告诉了我们这个并非一定。

就只是学习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本质是是一种知识传承、信息传递。

那么,如果只是为了学习,到学校学习的方式是否有改变的可能?我们是否一定要的某个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群、由特定的人进行教学?

这中间所有的特定,是否都是我们可以改变,解决的问题?

例子C:手机已经是我们,所有人必不可少的一个设备,从过去的BB机、大哥大到现在的5G手机。我们从黑白文字到视网膜显示屏上的高清图案。

但手机于人而言,一定要现在这样吗?过去我们否定了键盘的存在。那么事实上手机本身的样式是否其实也是一种冗余?

例子D:“支付”这件事。钱只是一个公认的等价物,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最后再到数字。那么数字是否是必须的呢?

数字其实也只是一个媒介。如何再抛块数字,实现真正的“信用社会”呢?

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未来社会的样子。也是我们产品人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确实,有时候因为我们的规划、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依赖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条件,所以在想象的过程中会有所限制。

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去试着找到最底层的逻辑,然后像个baby那样去问为什么。

总结

从来如此,便是对么?

——鲁迅

之所以写下这篇,是因为自身对成长过程的一个反思,也是看到无数产品们在35的门槛前的迷茫。

过去不少人认为,从“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到“总有这样的事情”,是一个产品经理成熟的标志。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多的时候,因为我们的专业,我们太熟悉流程,太熟悉行业,而忽略了真正本质的东西。

在追崇快速迭代、快速变现的时代,没有深度思考的模仿成了主流。当热度下降,所谓的资本寒潮,其背后其实是思想寒潮。

所以如何打破产品的创新思维窘境,老西想要带给大家的一个思考。

OK,I hope you are enjoy

 

作者:老西(西特张),微信公众号:倒卖梦想的西特

本文由@西特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人的惰性思维~

    来自浙江 回复
  2. 柯达这一例子很贴切,曾在某本书中看到过,受益匪浅

    来自浙江 回复
  3. 受教受教,辛苦作者分享

    来自浙江 回复
  4. 每一篇都有看,非常棒,感谢~

    来自四川 回复
    1. 感谢关注,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就已达到写这些文字的初心了。

      来自浙江 回复
  5. 翔翔牛逼

    回复
    1. 咳咳~

      回复
  6. 受教了

    回复
    1.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