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思考:评论VS弹幕的差异

9 评论 22458 浏览 125 收藏 13 分钟

最近有朋友在我的公众号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有的音乐app做评论功能,有的做弹幕功能,评论弹幕有什么区别,以及优缺点?……嗯,话说,这难道不是三个问题吗?

好吧,我来做个简单的解析。

这个问题其实很经典,对比到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多类似问题,比如为什么A可以做第三方登录 B没有第三方登录, 为什么A做的是卡片信息流,B做的是瀑布信息流?

这次,我们用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来做对比分析,网易云音乐采用的是评论功能,QQ音乐采用的是弹幕功能

评论和弹幕的区别

共同点:

评论和弹幕 都是工具迈向社区一个特征, 本质上是属于同一个缺陷的不同解决方案。
音乐类产品对于用户而言,满足的基础需求是听歌曲, 超出部分则是找到喜欢相同歌曲的人,并展开社交或社区的动作。
人们在兴趣偏好上,往往是孤独的,这一点,即使是我们身边有朋友与我们喜欢相同的朋友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响应我们,同时,也是因为我们始终会将自己处于“孤独”姿态。

是的,人们总是不满足的,即使身边的朋友都和我们有相同的兴趣,一旦我们接触了更为广阔的人群时,就希望更多的人,站在和自己相同的地方,喜欢相同的事情,否则就会认为自己不合群, 这是一种不安全感,也是一种无归属感。

不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我们听到一首歌曲,非常非常喜欢,在满足一些孤独和时间条件的基础下,我们会开始想象,有多少人也喜欢这首歌曲,并且我们也想要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把“我喜欢xxx”释放出来。(大部分场景是阅读后再发布,跟随效应),一旦我们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都喜欢这首歌曲,我们会感觉找到了自己的组织,就形成了一个微型社区。

这里顺带简单提及一下,工具类型产品要走到社区的阶段,一定是需要基于用户模型的细分,如同音乐类app,100%的用户属于听的部分,60%属于兴趣偏好部分,40%属于寻找组织,20%属于发言者,因此,做工具类产品的朋友,如果希望介入社区,那就仔细分析一下你的用户群体,寻找已经有兴趣偏好的这部分用户,来做社区的切入点。

评论与弹幕,其本质都是在于如何基于音乐打造音乐社区的初衷。那他们的优缺点是什么样的呢?

关于评论:

优点:

阅读价值更高,更正式,更具备信息的延续性(内容-评论-人-内容)

评论本身由于篇幅充裕,更多的是内容的衍生,包括对音乐的点评,信息的补充,更具备信息的承载性,如同我们在看新闻时,往往评论比新闻更吸引人,所以就有了所谓的神回复,神评论。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我正在听一首印度歌曲,歌名叫Raabta ,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想要知道这首歌更多的信息,比如来自于那部电影(国内印度音乐大部分都是电影音乐),于是我查看了他的评论,在评论里我看到了有一位达人写的很长的评论,我点击他的头像去看了他的个人资料,发现他的歌单有很多印度歌曲,(当然,如果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我也会发起一条求助的评论)。

音乐1

缺点:

很难形成对话,频率低,会“看完”无法形成社区本身的粘性。

评论系统最大的缺点在于回复不及时,以及信息不连续,在弹幕出来之前,其实屏幕的类比对象是IM系统,透过暴露出来的日期,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实评论区域很冷清,即便他已经拥有上千条评论,如果没有很强大的信息通知系统,我们基本可以默认评论是没有回复的能力的。

同时另一个缺点也在于,评论的内容属于有尽头的信息,你会产生“看完”这种体验感觉,因此,我们查看评论 往往需要很强的动机,要么是抒发感情的,要么是查找补充信息的。很难形成社区本身的粘性,只能加强内容的粘性。

关于弹幕:

优点:

具备IM的特质,容易产生对话感,热闹氛围强,更容易互动和产生信息。

弹幕本身的操作空间比评论大很多,其实我们所谓的弹幕存在很大的灰色逻辑,也就是不那么正直的逻辑,更多的是一种小聪明,比如时间的错误嫁接,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很容易产生哇塞,这么多人和我“同时”在听的错觉,我们会看到“过去的”但又是“同时的”信息,因此,弹幕的信息数量往往会比评论大很多,并且更容易产生对话场景。

列举一个场景吧

A昨天上午11:00 听了一首《蓝色土耳其》,并在歌曲播放到1分钟时,发了一条弹幕,“我在火车站听”

B昨天半夜20:00 也听了同一首歌,并且在歌曲播放到1分钟时,看到了A发的弹幕,于是他也发了一条弹幕“我在机场听”

C今天傍晚17:00,也听了相同的歌曲,那他将会在播放到1分钟时,看到A和B发的相同的信息体,对话的错位感成功建立。

由于越积越多的信息,最终导致我们在听歌曲时,会产生这里的弹幕是无休止的,有很多人在同一时间和我挺相同的歌曲,并且他们都在这里“聊天”这样的错觉,相对于评论而言,弹幕更具备诱导性和欺骗性,更容易形成热闹的氛围,增加社群本身的粘性,考虑到信息的诱导性,弹幕的策略更容易诱发更多内容的产生。

同时,由于弹幕的信息简短,包含的信息量低,我们就会产生成本极低的好奇心,看看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个内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反应。

缺点:

信息价值低,信息过于即时性导致延续性降低,因此完全舍弃了内容到人这个阶段的动作,变成了纯吐槽功能。

弹幕的产生空间局限在歌曲的3分钟播放时间里,每当换一首歌曲时,产生弹幕的人和内容都会被更改,因此对话关系无法持续,自然就无法产生下一步的社交动作,同时由于过分强调弹幕的即时特性,会刻意的将弹幕列表藏深,QQ音乐的弹幕列表一个入口较为隐蔽,另一个则是层级较深,基本属于很难察觉的状况,同时,基于音乐的社区打造应该是被QQ音乐团队舍弃的一条方向,可以从弹幕列表很容易推测,仅有内容,而没有与内容相关的人的信息。

音乐2

(你猜,弹幕列表的入口在哪?没错,左上角的那个数字)

音乐3

(进入后,先看到的是礼物列表,切换一下才到弹幕列表,同时,弹幕是没有写谁发的弹幕哦)

我们来判断一个场景

A是QQ音乐的忠实用户(前文已经提及过,工具延展到社区内容,一定是兴趣偏好的用户),他在听音乐时,会看一下弹幕,看看别人都在说什么,当看到有意思的弹幕时,就会回应一下,也发一条自己的弹幕,当更换音乐时,A会陷入与上一曲相同的循环行为中。

原因在于,弹幕的使用场景无法让用户产生人的感官,或者接近扭曲的强调了“人发的内容” 再加上极短的接触瞬间,以及很短的内容,用户在阅读弹幕内容时,更多的是基于内容的娱乐性,偏好性,对内容进行回复,而非对发内容的人感兴趣。

一不小心,文章又超字了,哎……

这里再补充一个心得分享,功能或者系统仅仅是一个结果,而影响结果的因素却有很多,就拿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和QQ音乐的弹幕而言,除去用户需求,市场缺陷以外,我们来看看其他决定性的因素:

网易云音乐:

企业背景:网易,更擅长内容及评论的打造。

内容背景:

1.除了大众音乐,还有许多原创音乐人需要类似微博的明星粉丝体系;

2.用户可以建立歌单,也就是歌单的创建者有义务去回复内容;

3.小众音乐较多;

推测未来走向:音乐结合社区的方向。

QQ音乐:

企业背景:腾讯,更擅长即时聊天场景的打造,氛围的营造。

内容背景:泛音乐及主流大众音乐。

推测未来的走向:防守为主,满足用户听音乐的诉求,提高内容的数量及质量,走工具方向(毕竟有QQ和微信了,因此QQ音乐更多的是弥补社交生态链中关于业务和工具的支撑目的)。

PS:QQ音乐 基于弹幕的送礼和弹幕样式更多的是从工具层面,满足人们表达和曝光的需要,而非基于社交或者社区层面的需要。

当然我在介绍场景构造的另一篇文章已经提到,场景的诞生源自我们对大量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上述内容,我们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色去分析,而实际情况中,会有更多维度的信息需要我们加工处理。

因此,在大家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二选一的问题,不如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去对更多的信息进行处理,而不仅仅是就功能而谈功能,比如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你所负责的产品最终的以及最明确的定位。

单一维度无法进行选择时,增加判断维度,会是比较便捷的方法。

作者: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擅长领域: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由 @枯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挺详细的

    来自广东 回复
  2. 评论明显比弹幕更好沉淀下内容做所谓的「社区」。弹幕的形式比较适合视频场景,在听歌这种大部分人插口袋戴耳机听歌、少部分人看歌词的情境下做弹幕实在是干扰而不是锦上添花啊……

    来自北京 回复
  3. 感觉没说到点子上。说了半天,也没说为什么网易云音乐做评论,QQ音乐做弹幕。。。。。

    来自广东 回复
  4. 1 与网易云要有差异性,不能太过雷同
    2 网易云音乐的社交是陌生人社交,而QQ音乐的社交多是熟人社交。QQ音乐的熟人成分有多少,陌生人成分有多少,听歌评论的时候,你的评论被熟人看到的几率有多大?人们在陌生平台上可以肆意抒发自己的感受,情感,但是在熟人圈里是不是就要认真考虑一下了?
    陌生人之间的社交是容易由内容引向人的,但是熟人间是很难从内容引向人的,因为他本来就知道你的样子,你表白,他们起哄,你抒发感慨,他们就说你作

    两者的基因决定了两者的走向

    回复
  5. 弹幕为了1,降维,2,定位,3,场景

    来自北京 回复
  6. 安卓QQ音乐的弹幕功能在哪里哇

    回复
    1. 在播放界面右下角那儿 😉

      来自湖南 回复
    2. 找到啦 的确很好玩儿~

      来自上海 回复
    3. 感觉像小学生的表白墙,哈哈哈

      来自湖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