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意味着什么?Facebook产品设计VP用了10年才领悟到的8条箴言

1 评论 12153 浏览 58 收藏 22 分钟

这是facebook产品设计VP-Julie Zhuo撰写并发布在medium上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了十年来她对设计与沟通的认知变化,经验之谈。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说,我了解关于设计的一切,毕竟在facebook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已经将近十年了。期间岗位、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信念却始终如一。

一直以来我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今年,却特别想去回顾、总结一下。十年意味着什么?这期间我学会了很多,有幸和很多精英中的精英共事过,他们让我了解了很多,教会了我很多,也改变了我。

关于改变,谁都能意识到今天的我们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们,也不会是明天的我们,这个回顾的过程就像一个吃货面对一堆美食一样,很享受。我能清楚的记得我曾经思考问题的方式,曾经发表过的见解,现在回过头来看着这些年它们是如何演变的,有些变化很慢,有时就像一场风暴一样快速。

下面这个列表中的观点肯定也会过时——甚至10年后我再回顾的时候可能会认为有些是错误的见解。但如果你也处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到你。

我深信一点:

我们都能变得更好。我们也将会变的更好。

1.看似是天才其实是蛮力的结果

当我们看到一个完美的结果,我们通常意识不到那是如何实现的。我曾经认为优秀的作品来自于才华的闪现。当看到一个优秀的设计我会对自己说:“哇,这个设计师是个天才。”我想象着她在书桌前坐下来,静静地打开Photoshop,一边喝着菊花茶,一边将她脑中不可思议的设计灵感展现在屏幕上。我认为她拥有一些神秘的天赋,而我却根本没有。

这些年来,我得以一窥许多“天才”级的顶级设计师的工作。但现在我才知道:

通往伟大作品的道路之一就是蛮力。

如果你有去尝试过所有可能的变化,你就会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就是这样,很简单。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楚地意识到,一个设计师向我展现的完美设计可能是来自于他在与我同等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于每一种可能的组合、样式、行高、颜色和其他的元素尝试过大约一百种复杂布局的变化后得出来的。

蛮力不是魔术。它甚至可能是枯燥无味或者无聊的。我知道拥有健康和健美的身体并不是靠什么完美的饮食计划,而是在健身房无数个小时的汗水付出。当然,随着你技能的提升,你每次尝试的速度会更快。你会直觉性的意识到哪条路是不太可能成功的转而快速尝试另一种方式。但为了要达到那种程度,每一个伟大的设计师都要脚踏实地的走过这条蛮干的路。试图尝试太多的捷径就是大多数设计师成长缓慢的原因。

2.提升眼力是最需要去磨练的一个技能

你的作品有多好通常取决于你的眼力有多好,意思就是说你能够深刻地洞察到一个设计的优点与缺点。它能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去优化产品的每一个维度:产品、交互、技术以及沟通等。尽管有时你没有对设计进行优化的实际原因可能是在每个维度投入的时间或精力有限,但你对于优秀的设计是什么样子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的话就不能对设计做出很好的优化。

怎么提升你的眼力?三个建议:

  1. 不要以为你的眼光“足够好”;
  2. 在设计的每个阶段都要不断地质问自己还有更好的方案吗?即使最终你不会采用这些设想;
  3. 要找一个在某个维度(技术、产品等)起关键作用的人来给你反馈。

在实际工作中,第三点是最难做到的。将你的作品交给一个能够轻而易举否决它的人来评判需要一定的勇气。

我有时也会为这种行为找借口,比如说,“让这个设计变得略好一点真的是我优先要处理的事情吗?用户喜欢就好,这才是真正重要的。”这种非此即彼的陷阱是很危险的。它让你相信你需要在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好的产品策略或良好的视觉效果之间做出权衡,只要你确定了哪部分是最重要的,你再把这部分做好就算完成你的工作了。

说实话,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我自己也不太愿意让别人来对我的作品品头论足,相比于渴望不断地去提升自己我更愿意保留自己的一点小骄傲。我寻求的是认可而不是学习。虽然从长远来说,这样做只是在伤害自己。

“设计能够做到让人容易理解并感觉到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跨维度地做好工作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两点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吧。

特别注意,请不要把这一点当作你自作聪明的理由,当别人征求你的意见时,不要试图去指出设计中的每一个不足。尝试去帮助别人与卖弄自己的知识是有区别的,每个人对这种事都是很敏感的。

3.想做出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你就不能单枪匹马

我设计生涯中的最大的挫折来自于与他人的沟通。有时候,我觉得某个功能是很重要的,但我没办法让工程师或PM认同我的观点。有时候,关于这个事要怎么做我与其他的设计师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这种感觉就像你在跟一屋子的蚊子战斗一样。有时候真想一个人独揽所有的活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但是,现实摆在这里。我自己能做什么?做一个网页,做一个简单的APP“可能会耗费我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对编程这块早就生疏了”,做一些概念很酷的demo,或者自己开一家公司。所有这些选项(可能最后一个除外)可能都有点意思,但这些并不能带来什么深远的影响,都只是我个人的价值体现而已。如果我决定创办一家公司,也很幸运地发展起来了,我最终不是还得与他人合作嘛!当然,如果是在自己的公司我是可以稍微独断专行一点,但我也对领导力有足够的理解,它不是你一个人的路,它是一群人共同的愿景,这样的一个整体大于每个人的总和。

影响力往往与你能跟多少人有效地协作有关。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对与他人的沟通有不同的看法。它不再是为了占据主动并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为了发展出更好的合作关系,以便让我们对分歧的争论最终变成我们所期待的协作,是为了让我们一起把事情做的更好,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争论和分歧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不要在不了解其意图的情况下就去评价一个设计

我曾经认为设计评审是明确和客观的,像体操比赛一样拿一个记分卡给选手打分然后颁奖。我曾听到有设计师去辩论开发应用的时候Mac和PC哪个更给力,听起来就像他们是在讨论设计的普适性原则一样。

长久以来的经验让我明白,设计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而非抽象问题的艺术。如果问题本身并不清晰或不容易理解,你又怎么能去评估一个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呢?

当我看到一个复杂的界面时,我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做成那样。比如看到一个为某财富500强公司定制的管理他们成千上万的广告的程序时,我会直觉性地从普通消费级产品设计的普适性原则去评估它。我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界面看起来如此复杂,界面的密度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某些功能选项不能做一定程度的隐藏设计?

你明白问题所在了吗?我不知道任何关于这个财富500强公司的广告需求,我又怎么去批判他们的界面呢?

后来我知道了,这些企业需要的就是效率。这些公司每天都有数十人整天要使用这个界面,对他们来说速度和效率是最重要的。高密度是自然的,这样他们就不用把时间浪费在滚动页面上。如果你试图设计成需要额外的点击才能发现隐藏的选项,你会让那些人在每个任务上多花30秒的时间,一天下来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当我们去评判一个设计时,我们通常是先去推断它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能轻易地判断出来。但是很多时候并不能。这种针对一小部分受众而做的定制应用是很合理的。所以,在你批评之前,请先了解他们这么做的意图。

5.如果你不想让设计被视为一种辅助或服务,你需要对“有什么问题值得去解决”以及“为什么你能解决”有自己的主张

设计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点应该很多设计师都认可。它比传统的“设计让产品看起来更美观”这种定义来的更广泛。

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设计团队的角色是先定义好以人为中心的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是不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以人为中心的问题”是什么。比如:餐饮类应用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设计一个多好用的附近餐馆的展示界面,而是快速帮助人们找到一个吃饭的好地方。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设计最终还只能算是一种服务。如果你是在一个第三方设计咨询机构,这还说得过去。但是,我经常听到公司的设计师(还有研究人员、内容规划师、工程师、PM等)说的是:我不想只成为一个服务、辅助型的角色,我想在谈判桌上有一席之地,我想参与决策。

事情的真相是,如果你认为你的角色就是等别人来找你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你将永远被视为一个服务的角色,想改变这种状况,你就必须对哪些问题是值得去解决的有自己的主张,并且能说服其他人。

我记得跟老板有过一次很特别的对话,我曾经跟他抱怨说为什么有些战略会议没有邀请我参加。他回答说,“好吧,假设你参加了会议,我们也可以批准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那你先告诉我你想做什么?” 然后我就懵圈了,因为我确实没有花时间思考过这个问题。

参与战略决策就是参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才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它关系到为什么这个业务有前途,我们公司或团队有什么样的优势。它关系到我们的技术能否解决问题以及会受到哪些限制。

这是很难做到的,是让即使经验最丰富的设计团队都很伤脑筋的事儿,坦率地说这还没有成为目前的设计团队所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也是如何不要让我们成为一个服务团队的问题。

6.提高你的沟通技巧会带来几何增长的效应

我曾经认为好的设计也还只是设计而已,如果我能提出一个伟大的想法并完美地实现出来,晚饭就可以多加一个鸡腿了。但不幸的是,这就像一个卖柠檬汁的小哥只管榨汁而不管能卖掉多少瓶一样,有意义吗?设计师真正的贡献是这个设计在现实世界中有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

我认识的最优秀的设计师都是善于沟通的。这是因为他们能用相同的产品设计理论(想象用户会如何思考和感觉设计)来讲述他们设计背后的故事。他们深入地思考什么样的诉求点才能获得用户的注意与持续关注。他们会思考产品首先要传达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细节能留住后来的新用户。他们能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视觉效果、故事板或者动效来表达他们的设计想法能带来的最终效益。

真正的设计师就像拥有向别人展示未来的超能力。你可以将很多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别人想象一个看起来或感觉起来更好的未来,听起来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能够做到。但要有效地运用这种力量意味着要有强大的叙事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清晰、简洁、有说服力的沟通是作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要掌握的关键技能。

我经常看到很多设计师都忽略了沟通的重要性,导致其他人很难理解,不是讲一大通都说不清就是不停地开设计讨论会。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好主意但别人好像就是听不明白,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将你的想法记下来发给所有人——这不是什么设计友好交流会,你的同事跟你可能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他们也不可能整天听你讲;或者,如果你仍然认为你的想法是很棒的话,你可以先反省一下,是不是你没有将你脑海中重要的信息有效地传达出来。比如你的想法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你的想法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

用户不使用我们的产品时我们没理由埋怨他们,同事对我们的创意不感冒,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报着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7.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假装自信,相信我,你并不孤单。事实上,我确信每个从事创新型工作的人,不管他们表面上表现的多么有成就感,他们内心一定有过这种感觉。

我是怎么知道的?当我参加工作四年多后,曾经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很牛掰,但那也只持续了不到一星期。对我工作的批评感觉是在质疑我的能力,对我写的电子邮件内容的误解会伤我好几天。我不断地质疑我是否能胜任现在的工作,是否会成为一个更快乐或更成功的人。甚至当我开始写这个博客的时候,我还在怀疑自己是否懂得够多,能否写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但事实证明,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我接触过的每个人都有过,包括行业巨头的大触,举世闻名的杰出人物,你可能会认为这很荒唐,因为他们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他们每个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成功了,特别是当他们刚刚起步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挣扎。虽然他们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但在跟他们混熟后,那些我以前很钦佩的人发自内心的告白还是震撼了我。所以,这些经历让我更容易接受自我怀疑。

自我反省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却要靠博文、自拍、微笑来隐藏自己,谁叫追求完美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呢。事实上,我们更愿意相信别人有天赋而不愿承认别人付出的努力。

尤其是在设计这个创意型行业,真的很难区分别人对你工作的评价。自我怀疑本身有助于我们摆脱虚假的负担,也能帮我们认识到每个设计师都是不同的,唯一值得重视的竞争是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我们应该向那些比我们强的人学习,但不要把这看成是什么竞争。假如我今天比我上周做的更好,那就是一种进步,值得勉励。

8.好的设计是显而易见的

好的设计应该是用户可感知的,我以前也专门写过相关的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我曾经认为设计评审的工作就应该留给专业设计师。毕竟,我们才是专家,所以当非设计人员发表他们的意见时,我们都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他们又不懂这个项目的设计背景,他们怎么知道我们讨论过什么?

但我们没考虑到的是,这些没有被纳入设计评审人员名单的人才是产品未来要面向的用户。这些人不是设计师,甚至可能对设计或产品都一窍不通。

当然,熟悉产品设计背景和历史的确有助于让产品讨论更富有成效。但评判一个产品的设计是否优秀并不复杂。如果你能把你脑海中那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清晰地讲述出来,我敢打赌,根本就用不着什么讨论。我们研究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他们一直在寻找的产品。

我们这些把讨论复杂化的产品设计者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面临着很多局限,我们没有读心术。所以,在现实的灯光下,我们还是只能在杂草丛中讨论哪条路才是最好的。

挑选最好的路径是比较麻烦的,但要客观地判断一条特定的路径是好是坏还是相对容易的。在评审结束的时候,这些没有设计背景、不了解产品设计背景及我们所面临的困难的人,还是能选出一个方案。

唯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是否真的为他们解决了某个问题。

评判标准就是这么简单!

 

作者:Julie Zhuo

原文:https://medium.com/the-year-of-the-looking-glass/8-unintuitive-lessons-on-being-a-designer-ca7e97a572ee#.9ozd22amn

来源:http://ixdc.org/?p=14590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好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