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实践笔记:KJ法在用户研究中的应用

0 评论 17609 浏览 12 收藏 13 分钟

去年偶尔看到一篇将KJ法在UX界应用的文章,于是在后续两个项目中尝试使用了一下。下面结合两个实例,介绍这种好记又好用的方法。

一.KJ法简介

KJ法又名亲和图法,是日本人类学家川喜田二郎所发明。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所谓实地调研或人种志调研)会收集到大量相对零散的事实,如何对这些定性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类、识别规律,从而建立假说或发展理论呢?KJ法最原始的核心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也正因此,它十分适合用于UDC流程中的需求探索阶段。

后期,川喜田二郎将KJ法与头脑风暴法结合,使该方法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它的核心思想是:

  • 使持有不同意见的组织成员(如不同部门、不同级别)迅速将一些主观、定性的议题归纳整理、达成一致,并决定优先级;
  • 促及成员之间的了解,互相启发,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合作

该方法还常被用于全面质量管理,在此就不赘述了。本文主要探讨KJ法在用户研究领域的两种可利用形式。

二. KJ 之 亲和图

亲和图法是对原始素材进行自下而上(bottom- up)地归类总结的方法。在UCD流程的需求探索阶段,我们往往通过实地调研或深访收集到不同用户的大量行为/需求/痛点/期望/特征等原始素材。通过将这些原始素材逐一细化成亲和点,然后把亲和点分组整理构成亲和图,有助于项目组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用户和他们的需求,继而明确核心体验、激发设计创意。

目前尚未将亲和图法用于实践,以下介绍主要译自“Rapid contextual design”一书第八章“Building an Affinity Diagram”(建立亲和图)和第十章“Walking the Affinity”(遍历亲和图)。

基本步骤

Step1:制作亲和点(黄色便利贴)

将所 有原始素材分解为一个亲和点,写/打印在黄色便利贴上。一张便利贴只 有一个亲和点,并附有用户编号。例如,某张便利贴上可能写着“U1-我喜欢把购物车当收藏夹用”。每次可能会有几百张黄色便利贴。除此之外,还需要把用户U1……Un的背景资料都打印出来准备在现场。

Step2: 初步分组

找一面大墙,将便利贴(亲和点)逐一贴到墙上,反映同一个问题的便利贴排在同一列。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少至2人,多 至7、8人)可以随意移动任意便利贴,无需进行讨论。具体操作细节、规则见书。

Step3:贴上蓝色便利贴

确 认基础分组是妥当之后,为每组赋予一张蓝色便利贴并贴在每组黄贴顶上,上 面写着对这组内容的总结。例如:
蓝色便利贴:“购物车对我来说有多种 使用方法”。
黄色便利贴1:“U1-我喜欢把购物 车当收藏夹用”
黄色便利贴2:“U4-购物车方便 我计算在某家店已经买了总额多少钱的东西”

这只是一个瞎掰的例子,撰写蓝色便利贴有很多注意事项,在此不赘述。有两个基本点要记住: (1)一定要用第一人称来写!(2)每张蓝色便利贴的内容本身不可再细分,便利贴之间无交集

Step4:贴上粉色便利贴与绿色便利 贴

粉色便利贴是对蓝色便利贴的进一步总结,它们应能反映出某个主题。以此类推,而最后的绿色便利贴,则是最高层次的总结。下图展示了一个完成的亲和图

photo credit:passionforusability.net

Step5:遍历亲和图

至此,请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遍 历亲和图(恰恰与建立亲和图时相反),从而掌握全局、识别设计机会。可以将针对某个层级某张便利贴的想法(design idea)写在第四种颜色的便利贴上,并标识清楚。如“DI:将收藏家与购物车打通”。

Step6:将亲和图电子化,作为记录

有 不少亲和图软件,可以将墙上的便利贴记录下来。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电子版?正如介绍KJ法时所述,KJ的核心在于互动。制作实体亲和图时,可以由项目组不同角色的人员共同参与、感受,还能通过具象的遍历,更好地确定问题和机会。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小结:在实际操作中,做一张好的亲和图并不容易,取决于亲和点的个数以及主持人的把握能力。“Rapid contextual design”一书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三. KJ 之 头脑风暴

如前所述,KJ法的精华在于能帮助持不同意见者迅速达成一致、更好地了解不彼此的关注点。利用这种思想, 笔者进行过两个调研,在详细介绍前,先简单说一下方法流程,然后通过实例来更好地说明。

Step1:确定焦点问题

明 确本次讨论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一轮只能有一个核心问题,每次讨论可以有两三轮。

Step2:召集与会者

这 些人可以来自不同团队或承担不同角色(如客户、设计师、开发、PD等),这也是KJ法的特色之一。当然,同一个团队内讨论也没问题。

Step3: 将观点写在便利贴上

围绕焦点问题,与会众人将自己的观点写在便利贴上。每张便利贴写一条,尽可能多写,把想到的都写上。这一步与 头脑风暴类似,只是大家不用说的用写的,各不干扰。

Step4:将便利贴贴在墙上

请与会者以随机的顺 序将便利贴贴在墙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看到别人的观点受到启发,允许补充新观点再贴上去。

Step5:对便利贴分组

当 观点收集完毕,主持人请与会者集体对墙上的便利贴进行分类,将便利贴移动、聚集成一个个组。与会者可以通过讨论达成一致(也有人认为此时应避免讨论,这可 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而定。不过分组的确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步骤,需要主持人在现场进行良好的控制)。

Step6:为分组命名、编号

请 与会者用名词为每个组命名,并把组名写在另一个颜色的便利贴上,贴到每组上方。如果在命名过程中发现有些组可被拆分,可考虑拆分。通过讨论达成一致。

Step7: 为最重要的分组投票

与会者分别在纸上写下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三组。此时主持人重复焦点问题,强调要选出针对该问题最重要的三组内 容。然后请与会者对三个组排序,排序后,将三张写有X的便利贴贴到最重要的组旁边,两张写有X的便利贴贴到次重要的组旁边,一张贴到次次重要的组旁边。

Step8: 排序

将X最多的组提出来,讨论组内各项的排序。


以上是KJ法的基本流程,下 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1:菜单设计规范讨论

在我的淘宝-卖家中心的改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评估采用横式或竖式菜单更好。由于菜单项很多(30+),开发高保真菜单原型较困难,于是使用专家纸原型测试+评估的研究方式。调研当日的具体流 程和目的是:
(1)纸原型测试:在专家评估前,通过使用两个版本的纸原型完成任务,更感性地体会两种方式的使用体验;
(2)KJ法讨论菜 单设计规范: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后,为使评估更有针对性,通过一轮KJ,由参与设计师讨论得出菜单设计的规范,作为后续评估的切入点。这样既能避免专家评 估陷入漫无边际的扯谈,又能使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不是使用泛泛的所谓设计规范、十条启发式评估原理来评估;
(3)根据新鲜出炉的规范,对比评估两 种方案各自的优劣。

沿用上述的KJ法流程,本例的焦点问题是:菜单的设计规范是什么?设计师们在便利贴上写下各自的观点递交给主持人。收 集完后,主持人大声念出每一条,然后贴在白板上。由于设计师是同一个群体,因此观点较为聚焦,在提交便利贴的过程中已能进行分组。而且由某个观点被不同人 提及的频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该规范的重要性。分组后,对每个组定组名,实际上是提炼规范的过程。

就这样,迅速地总结归纳出较为清晰的设计规范,并可用 于后续的专家评估,对比横竖菜单两套方案。

例2:与用户探讨产品核心体验

在旺铺拓展版推出前,我们希望了解对用户来说一个外部网店的价值是什么,从而进行更好的推广。我们邀约了几位目标用户 与设计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通过KJ法,使设计师的想法与用户的想法碰撞。比如我们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有预想过的点(Step3),又通过投票环节 (Step7)发现设计师认为最有价值的点是用户认为最次要的。

小结:KJ法 之 头脑风暴的好处

  1. 与传统头脑风暴相比,能更有效地得出更系统化的结论(有层级、有优先级)
  2. 不仅能 收集意见,还能对比意见,促进沟通和相互理解
  3. 手脑并用(写便利贴、移动便利贴),可能收集到更高质量的意见。写比说能保证更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了传统焦点小组轮流侃的随意性以及互相影响性

但是,也因为涉及到动笔,最多围绕一两个主题进行讨论。而且整个组织过程对主持人要求 较高。

四. 最后小结

KJ 好!

延伸阅读

KJ法– MBA智库百科

KJ法 – Wikipedia

The KJ-Technique: A Group Process for Establishing Priorities

源地址:http://piglili.blogbus.co……65203161.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