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我们的星辰大海:2021年总结(上篇)

8 评论 5082 浏览 14 收藏 21 分钟

编辑导语:到了年尾,是时候开始对2021这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体复盘了。在这一年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或教训?达成了什么成果?你对产品、项目等,又有哪些新的感受?本篇文章里,作者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自己在产品设计方面所得到的经验做了总结,一起来看一下吧。

不论是在任何年纪,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虽然有失落,但不要放弃,你会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愿我们都能用最好的状态,迎接那个昂扬向上的自己,因此,阶段性总结很有意义,让我们一起奔跑起来吧~

202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整年经历了很多,有失意也有收获。但对未来的自己来说,不论收获了什么,仅仅只是开始,任重道远,Fighting~

今天,我总结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点,和大家分享下。

一、客户第一的坚持

从业B端领域的小伙伴并不陌生「客户」一词,时常可以听到老板们说:“将客户第一放在心中,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实现销售增长,利润翻翻。”在阿里巴巴内部,也总是谈到将“客户第一”始终放在第一位,只有帮助客户实现成功,我们才能成功。

今年,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客户第一的重要性。

这一年,很多产品方案和设计方案是自己亲自和客户沟通的,在沟通中我发现,如果在方案开发完成前,我们是有提前与客户就方案达成一致的,那么客户认可与使用该方案的可能性将更大。

这大概是因为客户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需求,我们也能给出及时地回应。当整个团队持续坚持客户第一时,我们团队满意度比去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说,客户也会有提不合理需求的时候,但我们始终要考虑「如何帮助客户获得价值」。在产品设计上,多和客户探讨;在客户不理解我们时,多多保持微笑,积极解决问题;站在客户立项思考问题,争取满足客户也成就公司与团队。

二、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设计思路。不论是B端,还是G端,还是C端产品,现在都越来越强调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设计策略。不考虑用户的产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已经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

我们今年服务了企业级DevOps产品。在设计支持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客户诉求,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忽视用户需求。

一次,由于我们遗漏了用户的某个需求,导致直接被用户吐槽设计不行,要是不把这个问题改好,就不使用了。企业内部用户这么说,我们还有补救的机会,对于推广给外部使用的产品来说,也许用户(员工)就会直接反馈给购买部门,该产品不好用,建议换软件、换厂商。

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听用户的,而是说需要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用户就会越发依赖我们的产品;如果我们忽视了他们,他们可以选择不使用。

三、功能与美的理解

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平衡功能与视觉美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自己感觉,office的三件套(ppt、word、excel)整体来说,功能虽然极多,但视觉美感还算是不错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对于普通用户来说,office中80%的功能是不太常用的,这80%的功能也导致了产品界面视觉的臃肿(这个臃肿是多,但不是说界面乱)。

对于B端产品来说,恰恰是功能特别丰富的,有时候光一个配置项,可能就有几十项需要填写,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功能与美兼顾,很考验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但在客户、用户调研中,我们发现,其实B端用户并不非常关心美,他们更关心界面是否整洁,界面排版是否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因此,功能和美,在B端有特殊的含义。

功能可以丰富,但不要一股脑儿都堆在界面上,可以将基础功能展示出来,高级或扩展功能通过引导方式展现给用户,就如包豪斯奉行的「少即是多」原则。美是指界面整洁、信息区分清晰、重点突出、配色不要太单调等。

四、推进标准与规则

关于设计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时间,主要是在制定企业级设计标准方面。因此,在制定标准和推广标准的路上,我也积累了一些小小的经验。

从标准的思考、标准的评审、标准的修改到标准的推进与落地,虽然持续了很久,中间经历了无数坎坷,反反复复,但最终锻炼了自己,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免不了多轮评审和修改。其实我刚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对于反复修改是比较抗拒的,毕竟手上还有很多任务在同步进行,反复评审与修改非常消耗时间。但当标准被逐渐确定的时候,心里是非常欢喜的,一个是标准被认可了,一个是标准马上就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还有一点,对于标准本身来说,最难的还不是制定,最难的是怎么落下去,让大家都认可并有序、持续执行起来,这部分也可以专门写篇文章,门道不少。

关于标准和规则一事,我最想说的是:如果你的企业允许,并重视标准,你可以提议建立一些标准。标准确实是一个解决混沌局面的方法,它可以建立最佳秩序,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持续提效。

五、实践出真知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是读的书再多,也不如实实在在去干,从实践中获得道理、知识、学问来得更有价值。

今年,我无数次被这句话深深影响到了。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以为互联网系统多采用表格翻页交互,机构中后台系统也能接受,其实不是”。第二个例子是“我以为面包屑导航是万能导航,其实不是”。

现在来具体说说这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们将表格页设计成了非常常见的翻页交互形式,但方案一拿出去,就被客户否定了,客户认为翻页交互对于操作效率来说是极大的下降,他们更喜欢「预加载+虚拟滚动」的交互模式。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采用非常通用的面包屑导航,也被客户当场否定,客户认为面包屑无法支持多页面需要同时切换操作的场景,而标签页很合适。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哪种被熟知被较好的设计策略、设计形式、设计模式,遇到不适用的场景都会翻车,实践才出真知。

我们唯有不断经历、不断试错,努力积累经验,让自己在深耕的领域遇到问题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其余并不能肯定以及确定什么真理。

六、借鉴经验但不盲信

随着我们在某一领域专注越来越久,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便会积累很多可以被复用的知识,这些可以被称之为经验。

我们的绝大部分认知都来自于经验,绝大部分决定都可以见到经验的身影。那经验都是好的吗?

有些时候,经验确实对我们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我们看到发霉的苹果知道不能吃,吃了会拉肚子,于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发霉的苹果,使我们规避了生病的风险。但有些时候,经验反而是束缚、是枷锁,它妨碍了我们去突破、去思考、去创新。

在界面设计的时候,遇到文字太长排版不下的情况,我们通常会处理成无法显示的文字用省略号表示,然后配合鼠标移上去出现全部提示的交互。

但这个方法在快速下单场景下不适用,这种看不到关键信息的设计模式会导致用户觉得操作很不便捷,进而降低下单效率。后来我们把它改成了文字折行全显示,虽然展示上不美观,但很实用。

如何摆脱经验的影响,我想,保持质疑、寻根、创新、空杯的心态很重要。对任何已知的事物依然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盲信经验陷阱。

七、依靠基建向上构建

现在越来越多服务B端的大厂,不止步于仅仅完成B端产品,交付给客户这件事。无论从中台打造、数据建设、设计体系探索方面,还是研发流程建设方面,他们都有规划、探索与实践。他们有些还在着手打造B端基建,通过基建赋能业务。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蚂蚁的Ant design了。Ant design从提效和体验出发,360度全方位打造B端基建,例如UI基础组件库、AntV图表、pro解决方案、kitchen工具集等。

对于小公司来说,基本不会所有B端基建均自研,但这不是说B端设计师完全不需要思考这方面的事情。

例如构建产品/企业基础UI组件库还是可行的,有条件可以再沉淀一些通用模板、区块,这样可以极大提升产研效率。我们公司在B端基建方面做的也不算早,目前实际的产出也不是很丰富,但通过这些基建的搭建,我们还是感受到了提效。

例如有了基础UI组件库后,企业内部产品都可以直接调用,无需每个产品单独开发一遍。再例如从企业级角度,我们梳理了复用性极高区块、页面模板,通过共建、评审、宣讲的方式让设计师都知道怎么用,大大提升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B端基建是企业级产品向上持续构建的基础。这一年我们围绕基建做了很多事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级需求的基建并不容易,变幻、丰富的业务诉求,是B端基线直线构建上的拦路虎,它让我们的构建变得曲折。不过,这也使得基建更经得起时间推敲。

八、理解业务,重塑设计

通常一位B端设计师会跟进多个产品,很难做到非常了解一个产品的业务,因此设计师经常被产品团队吐槽不懂业务已经是常态了。但是要想设计出好的方案,就不得不理解业务。

这一年,我们团队支持的产品不计其数,大多都是逻辑复杂、业务复杂的中后台系统,例如数据中台、低码平台、监控运维系统、云原生系统、实时数仓等。我们在服务这些产品的时候,发现了一些规律:如果我们只听从产品经理说的,那设计结果基本和原型、竞品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业务,输出更好用的设计是存在可能的。

举个日期选择器的例子。

很多组件库都会提供带快捷方式的日期选择器,一般设计师会直接拿默认提供的日期选择器给产品用,但在特殊情况下,默认组件并不合适产品。在平均周活统计模块中,就会有特殊快捷选项要求,例如近一个月、近两个月、近半年等,默认的日期选择器组件并不适用,因此,设计师需要挖掘业务需求,对默认组件进行合理改造。

设计师了解业务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过程。我们不要做个只会搭建界面的设计师,而要做个懂业务,从业务出发思考设计方案的设计师。

九、建立同理心

同理心指的就是共情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我们要注入同理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要多体会他人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一年,我们团队与外部的协作更多了,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同理心,假如我们只站在本部门的立场考虑问题,与外部协作的难度就会变大。

一次在会议上,我们作为推广方讲述自己的方案,在完成方案讲述后,业务方提出了很多意见。有了之前多次方案推广的经验,我在回复业务方的问题时,不断告诉自己要有同理心,否则很容易让会场变成战场,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伤了和气。多考虑他人的诉求,让方案通过和认可的几率也会变高。

不论我们面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时候是否带有情绪,我们尽量将同理心放在首位,这不仅理解了他人,也帮助了自己。

十、找根因,输出解法

根因分析是一种结构化处理问题的方法,使用根因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找出根因很重要,因为如果不找出根因,我们只能用修修补补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似一个个问题都被暂时解决了,但其实存在很大隐患。

一次,客户和我们说想要组件上加上快捷键,这样子他们可以用键盘操作,于是我们输出了组件键盘方案,研发团队也实现了,但上线客户方后,客户并不满意。他们指出,不仅要键盘可以操作,还要提效。

于是我们分析现有组件键盘交互的逻辑,从整体使用角度出发做了优化,研发修改落地。

这个事件中,我们没有找到客户需要组件带快捷键的根本原因,导致花了很多本可以节省的时间和人力。

再说一个协作上的事情。我们团队除了支持本部门以外,还会支持其他兄弟部门的设计工作(与其他部门我们会进行费用结算),然后期间发生了一个件不太愉快的事情。

我们费用计算出来后,需求方并不认可此事(原因在于他压根不记得发生过该事情),然后我们的小伙伴一直跟他沟通,是发生过此事的。虽然需求方勉强认可了,但最终走流程时他还是反悔了,这导致流程不得不终止。

随后,我问了多个相关人员一些问题,了解到需求方和设计师之间一直是有个中间方在传达需求的,因此导致需求方忘了此事(其实是对对接的设计师没有印象),于是我们带上了中间方一起去沟通,终于把事情解决了。

在根因分析中,专业人士经常会推荐大家使用5why法则,这是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首创,从连续至少问5个为什么中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砂锅问到底,沉下心来思考为什么,不急于先动手,是职场中好用的方法。

十一、跑闭环、做验证

常常听产品经理说,做产品要用MVP方法、要采用闭环思维,我想说,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多考虑「闭环」和「验证」思维。

简单来说,闭环就是做事有始有终,而不是有开始没结尾。做事不考虑闭环的人,大多给人做事不够仔细,不够专业的感觉。

我们团队有一名设计师,他不论接到任何需求,都是有始有终的做法。他遇到暂时不能按时完成的任务,会及时进行沟通,随时进行反馈,并给出可以临时替代的一些方案,这让我觉得这个同学很靠谱,安排给他任务很安心。

我们常听说“验证一下设计方案合理不合理、验证一下流程是否可以跑通、验证一下这个测试用例有没有问题、等等”,可见验证的要求在职场随处可见。

验证可以说是闭环的下一步,完成闭环后,我们就要考虑去验证,验证成功的方式,是我们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可以采用的方法。炒股的小伙伴最喜欢验证,验证自己每一次的炒股方法是否有效,假如有效,就会再次使用。

职场中,「跑闭环、做验证」需要我们一直记在脑海中,不论什么场景,都适用。

末:星辰大海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人世间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那头顶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是的,即使我们只是渺小的打工人,我们也可以有自己想要去探索与征服的星辰大海。

#专栏作家#

知果,公众号:知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浙江工商大学品牌设计专业硕士,《B端思维-产品经理的自我修炼》作者。在产品设计流程、产品设计原则、产品设计方法、产品设计规范方面均有丰富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2021年认识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人,踏入了新的领域,但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希望2022年更好

    来自广西 回复
    1. 嗯嗯,一定会的

      回复
  2.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是读的书再多,也不如实实在在去干,从实践中获得道理、知识、学问来得更有价值。希望2022年能够沉稳一些,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来自安徽 回复
    1. 一起加油,让2022不遗憾

      回复
  3. 总结2021的工作,吸取2021的经验,2022继续冲吧!

    回复
    1. 嗯嗯,就是这样子,一起加油💪🏻

      来自浙江 回复
  4. 无论是2020年还是2021年,因为这个疫情啊…哎,都是遗憾

    来自中国 回复
    1. 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旅行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