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QQ,论持久战角度下的社交思考

13 评论 2211 浏览 15 收藏 27 分钟

编辑导语:微信与QQ的使用用户有时是年龄上的差距,有时又是功能的不同,那么微信和QQ的用户量级还是会有很多。本文从社交角度上展开了对两者的思考,感兴趣的童鞋一起来看看吧。

面对市场竞争,在产品经理群体里基本存在两种观念,一种是时刻关注同行业对手以及市场的动向,一但发生变化,那么自身的方案也会马上调整与跟进,另一种是不过分关心对手的动态而注重自己理念与判断的实现

所以什么是产品观念中的论持久战?如果只是简单思考这两种观点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一个软件最终都是要参与市场竞争,不可能游离于市场之外,但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与对手进行竞争还是注重自身建设之后产生的结果被动地、客观地参与市场竞争,往往能有自身特色,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APP最终能取得胜利。

这也正是前文提到过“我之优点可因我只努力而加强”的论点,这在毛泽东的战争思想中被形象的概括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何清晰认识到产品里”我的优势“、“我的缺点”,而后不断扩大优势应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的地方。

微信与QQ取得的成功无疑是不断发扬了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受到了更多的用户的选择,又同属于腾讯又都是通讯市场的佼佼者,一直以来QQ与微信更喜欢那个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微信成为国民级软件,而QQ的成绩虽不断下滑但也能保持着上亿级别的活跃,两者的微妙关系以及用户对其不同的评价背后可以有什么产品思考,本文将试着从一些社交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用QQ

“我留着早已经没有人说话的班级群、游戏战队群,留着已经上锁的QQ空间,不为某一天它能重新活跃,只为能留下一些青春的回忆”,大概是很多人的写照,也是很多人闲置qq的原因所在。

即当你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因为工作而几乎不玩游戏没有时间讨论兴趣爱好的时候,就脱离了那个你花一段时间而建立起来的关系链,和同学天各一方,话题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少,当发表一个动态时,除了老朋友的几句寒暄,可能获得不了任何的社交回报。

而当你进入了一个新的陌生的社交环境,对于你来说,继续向旧的朋友展示自己并不能在一个新环境中建立起一个人设,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布动态的问题,结合一些观点,我认为,“我们发布动态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希望通过它快速达到我们的一些目的”,为什么是快速呢,因为动态永远面对的都是一群人,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向每个人表达自己,为什么带有目的呢,我认为所有动态都可以大概分为加强或扭转自己的人设两个大类。

原因是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我们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心情和对自己的判断,不同的环境变化让我们在不同时间对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不一样的标准,所以我们自然会去选择效率比较高的方式。

这时候我们的动作是主动去依附于新环境的社交环境的,而新的社交环境里的人他们过往的动作和我们是一样的,这时候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去更准确把握一个需求,去发生更多人的“交集”的必要性了。

二、我所理解的张小龙的“少即是多”

记得张小龙在某一年的微信公开课说,很多人并没有充分理解什么是少即是多,要试着讲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在继续讨论第一部分讲的,为什么很多人从校园或是脱离青春后就开始逐渐摆脱QQ的问题,很多人给出比较直观的理由就是中年人、亲戚、领导都比较喜欢用微信,所以不得不更多使用微信,那么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

我的看法是没有错误的,但可以有一些更深层的思考,遥想当年,微信并没有大火时qq仍是每个人的第一选择,因此要更多讨论的是微信做了什么让那部分所谓的“中老年人”开始放弃了qq,我认为可以展开以下几个原因。

1. 互联网分工的形成

在经济学里的描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生产分工就会越来越详细,互联网也是一定遵从这个规律的,因为互联网就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我们当年会在qq空间偷菜,会通过各种日志了解各种新闻,了解星座,会在各种QQ群里和别人讨论游戏攻略,和队友进行组队,收集背景头像,分享影视资源等等。

而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多以及科技的发展,开始不断涌现出不同更专业的平台开始替代分化了一些我们本来在qq上进行的活动,如更精彩的游戏,专业的新闻平台,影视资源网站等,思考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有认知,就是当年的QQ并不只是简单地承载了社交的作用,而是社交而产生的连结作用,让互联网资源并不发达的那时,网友们自发地组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娱乐综合社群。

但更专业的平台让很多人开始不用通过qq就可以获得更加让自己满足的内容与情绪,人们对qq的依赖自然会有所降低,直接的体现就是各种群聊的逐渐落寞,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比较疑惑,qq和微信在功能上并没有差太多,而为什么微信可以胜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qq一部分社交活动实质上并不是最简单的社交活动,而是早期的其他综合性平台的雏形。

2. 社交目的的逐渐明确

没有人能否认“附近的人”、“摇一摇”给微信带来的巨大成功,但在现今的一些论调,这似乎成了一种带有贬义的原因,即微信并没有什么值得吹捧的地方,就是两个yp功能吸引了一波流量。

如果不谈这两个功能人们用它做什么,只从这两个功能最本质的需求出发,就是可以快速连接到身边的人或是有共同需求的人,人对距离自己近,利益相关事物的永远会投入比较大的关注度,试想,如果这个论点不成立的话,为什么有时候一些精彩的国际局势都不及身边的小新闻更能让你兴奋不已。

前文提到过,qq里一部分网友其实是承担了现今媒体或平台的作用,而当这些作用被替代后,人们就会受各种互联网资讯的影响开始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与判断,也就是从关注咨询本身到关注资讯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的转变,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交关系链,评判什么样的社交活动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大的“利益”,发布一则动态会换来远在天边的网友的点赞互动相比于让更多身边的朋友加强对你的认识而增加与你在现实生活的交际,可能更多人会选择后者。

简洁是微信的一大特点,讨论过这个话题后再去看什么是简洁,实际上就是更加明确的需求下更明确的功能的体现,所以并不是简洁吸引了用户,而是用户需要简洁的功能。

3. 更小的社交压力

越来越多人开始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甚至不发朋友圈给我们造成一种微信让我们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而不是减少了我们的社交压力,但与qq对比,一条动态的评论与点赞所有人都可见实际上给我们造成的压力更大。

对于不同的朋友,我们可能有不同的人设,对于不同的朋友群体需要发布不同的动态可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为什么要做好友的筛选,原因不是展示不同的人设太麻烦,而是我们需要找到可以响应我们完美人设的好友,保证通讯列表里的好友对自己的认知差别降到最小。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与qq好友来源的区别,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群聊,事实上,如果我们认识了身边的好友,qq和微信都可以实现加一个联系方式的目的,而群聊则不同,微信群聊的发起大都由身边的朋友组成,而后朋友会拉自己的其他朋友进群,那么这个群组关系链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而qq只要有一个群聊存在,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搜索的办法直接进群,当一个用户带着一定的目的进入一个qq群聊,如果需求得到满足,他可能就会直接退群或是将群聊闲置。

因此,如果我们通过qq群聊认识了更多好友,我们和好友之间的连接点是非常少的,可能只会仅限于群聊中的话题,而微信群聊因为比较强的关系链让用户间的话题并没有任何限制,可能因为身处共同的生活环境或是都是同一阶层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不一样的话题,它第一强调的是“人”而不是“话题”,所以在qq群聊里我们之间的聊天仅限于群聊群名称限定的话题,如果需要获得其他话题就需要去别的群聊,而在微信上可能一个群聊的作用就可以代替qq好多个群聊的作用。

所以到底什么是“少即是多”?

我想将它形象地概括为原子弹爆炸的过程,一些质量并不是很高的原料,只要能让一部分原子产生裂变,那么它就会无限裂变下去,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所以我们不能去寻找用户需求里的“并集”,而是需要不断寻找“交集”,多去将用户与需求抽象化而不是具象化,那么只要一小部分用户的社交关系达到比较强的连接状态的话,这些用户后面自然就会将身边更多的好友吸附到这个自己的关系链条中。

所以很多人会问你心目中一个好的软件或功能的标准是什么,一个面试者可能会从各个角度来给出很多完美的回答,但我的观点是,在这些完美的角度之前永远有一条标准,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做出的功能或软件要足以让自己感到叹服和笃定,而不是为了一些机械化的kpi。

三、校园里的QQ与微信

前文不断讲述微信因何崛起,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如果拿qq和其他软件对比,它依然是顶峰的玩家,上亿级的活跃度依然受到很多用户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因我本人目前仍处于大学校园之中,所以本部分将更多从年轻人的视角来对两者进行比对。

1. 表白墙是一个学校最大的综合性新闻平台

虽它的名字叫表白墙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上面咨询任何一切相关的资讯,比如想找到与自己一起拼单的同学、出售闲置的二手物品等,它的运营机制也很简单,就是将其他人发给自己的消息进行截图然后以图片动态的形式发布到QQ空间,之后其他同学可能就会通过你留的联系方式或是在评论区找到你。

偶尔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八卦性的新闻在表白墙传播,那么很快就能传遍全校所有同学,而如果表白墙挪到微信上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你无法看到更多同学的评论与态度,除非全校的同学都互相有好友关系,而qq的机制很容易就实现全校学生间的连接,它更像是一个校内的内容消费平台。

2. 更纯粹的QQ空间

校园里跟多年轻人相对于朋友圈更愿意使用qq空间的现象正印证了微信社交理念的成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呢

首先我们要大概认可微信的社交理念之一就是更亲密更熟悉的关系链是更可以让人实现社交目的的基础,那么我们考察校园里的QQ关系链,它正是更亲密熟悉的关系的表现,一个校园里的同学,身份相同,学历相同,相处的环境高度相同,思想文化认知相同,作息学习规律高度相同,可能除了校园,很难在找到这样的社交场景,在这样特征高度相似的情况下,发布一个动态,对内容发出收到的回报大小的担忧将会小很多。

反而qq更开放的社交机制会让用户感到受到更多好友的关注,那么为什么说这种现象印证了微信的社交理念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工作生活与校园生活的不同,社会上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好友列表里会有领导、同事等形形色色的人,并且圈子会比校园里缩小很多,在表达情绪发表动态时受到的压力会更大,而微信因为账号的私密性只有线下与我们熟悉的人或是有紧密联系的群聊的好友才能成为好友,因为对ID的保护,日常我们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对好友的筛选来减少上述的社交压力。

所以,可以说,校园里的qq空间正是熟人社交的比较理想的一个状态,而微信朋友圈则是更多人面临的生活社交压力下解决问题的较优解,如果我们能认可这个结论的话,那么对于说微信让更多人越来越不善于表达不愿意表达的观点就不成立,真正让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表达是繁重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3. 疫情下的校园生活

因为疫情很多地方的大学校园实行了封校管理,在很多人以为这种生活将非常枯燥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线下活动再次印证了在任何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道理,广场舞、操场蹦迪、演唱会、校园集市、夜跑、各种比赛让人感慨到这才是真的大学生活,而不是整天在宿舍看剧或者游戏打排位,从社交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这些活动能受到欢迎而之前之前没有出现太多现象呢?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分析是因为疫情放大了这种需求,在认可这些娱乐活动与在宿舍打游戏看剧在学生们心中的评价并没有差太多的前提下,我认为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这种活动的“组织发起”工作困难比较大。

当下,这些活动要么是某个社团的同学进行前期组织或是一小部分同学自行发起后吸引了大部分同学但同时有一个前提原因就是封校管理让更多人感到无聊而增高了这种活动可以组织起来的可能性,那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更多的娱乐选择方式呢,就代表着有参与这些活动需求的同学人数减少且他们之间可能并不认识,而一个人或是很少人面对一个需要花精力号召更多人参与,或是结果可能是很少人参与的活动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加。

那么在这个时候,更多人就会放弃这个想法,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比较困难的“组织发起”工作,将这个话题伸引到QQ与微信话题的讨论下,校园里,显然qq更多可以负担起连接更多人参与活动的功能,表白墙的传播,或是一些校园群组里的传播,可以迅速拉起一些活动的热度,但这些显然无法更好地解决需要更好地前期组织工作的问题,甚至将这些活动的范围放大,可能一个校园里实时存在着更多这样的需求与问题,这些也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

很多人都在回忆并且想回到大学时美好轻松的生活,对于QQ与微信,是否也有很多人在怀念着大学时满是快乐与没有很多拘束的qq空间呢?

四、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交软件

1. 对“小众软件”的评价

在所谓流量红利消失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小众APP”,名义上是可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而实际上我想没有一个软件的产品经理或是设计者期望自己的作品只能被一小部分喜欢而不是推广向大众,所以这类小众软件除了是一个宣传的噱头外,本质上是没有真正了解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功能的与需求而只是简单地抓住了一些用户瞬时出现的频率不高的需求,而造成了真的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的假象。

实质上,人们之间的一些需求都是共通的,根本就不存在就只有一部分人存在特殊的需求这一话题,小众软件依然会有一部分人使用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强烈逃离其他日常软件如微信的需求而不是真的这部分小众软件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

在这类软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部分社交社区类软件,只是将一些概念进行简单地包装或是对一些表面的问题进行修正就可以推出一个新的所谓APP,最典型的如为了解决好友间的交流问题就增加一些列需要回答问题后才能继续交流的机制等等,即是用错误的方法来修正一个更大的错误,这样可能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2. QQ的优势

在市场上用户受众面比较大的软件竞争格局中讨论谁拥有将其他对手直接打倒的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大多数情况会是犬牙交错的局面,因此我们讨论以及进行思考时建立的前提就是如何准确抓住自身的优势而不断扩大并看到劣势而进行补齐,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首先qq最大的受众群体之一就是年轻人,也可以概括为学生群体,跟据前面的论证,可以知道qq目前的社交机制面对学生群体时是一个优势,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另一部分就是已经脱离校园生活的群体,这部分人他们因为脱离了校园关系链而转为工作关系链就会大大减少qq的使用,但他们并不会完全脱离qq,可能会偶尔在一些群聊中交流发言或是与之前的朋友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qq对于他们更多的是回忆或是工具属性。

总之来说,qq的功能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获得不了太大的收益,弃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如果将qq的用户群体分为这两类,如何进一步满足这两类人的需求呢。

首先是校园里的学生群体,因为圈子认同与身份认同而受到欢迎的前提下,我们就需要考虑的就是让这种认同感与圈子的程度扩大,通俗来说,如果一个学校里的学生间存在者不同的关系链并有着多种形式的联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让一个学校里的更多学生间产生更多种形式的联系。

分析可知,中国每年的学生群体的总体数量是不会产生太多变化的,所以不用期望这部分群体有更多总体人数上的变化,而是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

对于已经脱离校园的群体来说,原本的社交关系链也就是同学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值得花精力去维护,而一些诸如游戏开黑等群聊的功能也可能被其他一些更专业的平台所代替,所以这也是qq最大的一个劣势所在。

或者说,要想让他们重新使用qq,就要把qq当作一个新的APP来做,依靠原本的社交逻辑是不可能再次把他们拉回来的,因此qq可以考虑开发更加开放的陌生人社交板块,不宽泛地让用户自由组建社交关系,而是针对具体的话题、兴趣等等维度让qq变成一个熟人社交之外、可以供更多人放松与休闲的场所,用更开放的社交逻辑来重新唤醒之前这部分用户逐渐沉默的表达欲望

3. 微信状态可以和朋友圈形成互补吗

鼓励让不发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用户多多展示自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吗?我们更多的是要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越来越不喜欢发朋友圈,可能更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朋友圈领导亲戚太多,或者是没有想发的内容,这是一个答案吗?

我的观点是这是一部分表面原因,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好友列表里的“同类”数量太少,看似这个答案和前面所讲的亲戚领导太多是一个答案,而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如果是针对其他领导同事太多,我们可能是进一步完善分组机制,或是利用内容运营的手段促进朋友圈的内容数量。

而什么是“同类”太少呢,这是一个比例问题,当一个人的通讯列表中与自己是同类也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数量太少时,他的表达欲望就会大大降低,这时候我们要解决问题的是如何增加通讯列表里“同类朋友”的数量,。

这个论断也会回答另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因为朋友圈之间存在着一股似有似无的内容攀比风气而导致一部分人不喜欢发朋友圈,显然也不是的,在一个人的认知里会不断跟据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对身边的人有一个评判,如果一个人掉出自己心中所划定的同类范围后,那么就不会存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与关注心理。

所以发朋友圈的人和发微信状态的人是大概两拨人还是一拨人?我认为其中重复的人居多,也就是说发朋友圈的人也会发微信状态,而很少发朋友圈的人也几乎不会设置微信状态,那么判断说微信状态会成为朋友圈的一个反面或是替补似乎也会不成立。

所以什么是微信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是在如何维护微信私密性与熟人社交的逻辑下帮助更多用户找到更多“同类”,这可能会成为微信出现下一个和微信红包、小程序一样现象级功能的方向……………

 

本文由 @丁腾飞本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本来之前上大学前觉得QQ以后不会再用了,没想到大学大家都是用QQ群,工作之后才是微信用的比较多

    回复
  2. 小时候喜欢QQ,长大后喜欢微信。不过感觉现在微信越来越花里胡哨了,感觉就是越来越像QQ了

    来自云南 回复
  3. 微信和QQ面对的用户群体不同,但有些功能的不同阻碍了用户的使用,比如微信群不能禁言

    来自安徽 回复
  4. 感觉qq用户的数量大不如以前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微信支付的兴起,大家都使用微信多一点了吧

    来自广东 回复
  5. 觉得年龄小一点的还是会用qq,高中或者大学以后基本上都是用微信的多了

    来自广东 回复
  6. 现在身边的人几乎都不用qq了,可能随着年龄的长大,觉得微信更方便吧

    来自广东 回复
  7. qq的功能会比微信丰富一点,用作通知软件比较好,微信就适合日常聊天

    来自中国 回复
  8. QQ里的消息都是各种通知群,微信是日常社交聊天。

    来自江西 回复
  9. 之前都是用QQ,现在可能老了吧哈哈哈都是用微信。

    来自江西 回复
  10. 大学生QQ是用来接受班群通知的,微信是用来联系亲朋好友的,分工明确

    来自陕西 回复
  11. 用QQ的人还是少,玩腾讯的游戏时候需要,感觉微信在生活中的用处多一些

    来自河北 回复
  12. 现在普遍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一些,比较QQ都是小孩子玩的东西。

    来自山东 回复
  13. QQ和微信都是腾讯系社交软件,主要受众用户不同吧,QQ还是偏年轻化使用。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