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更多”页面:从重复入口看知乎在产品设计的细节

12 评论 12412 浏览 48 收藏 12 分钟

本文作者将从最简单、最常见的“我的”页面——知乎里面的“更多”页面入手,从重复入口看知乎在产品设计的细节。

知乎是一个问答社区,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社区里面不断地涌现高质量的信息,这是一个不断倾听各种不同声音的社区。

笔者是2014年初就注册了知乎,3年多的时间,见证了知乎的不断发展。很感谢知乎给我提供了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知乎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同时,使用的同时,感谢的同时,笔者觉得知乎需要对内容的架构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梳理,对于内容的创作、整合、分发应该做一个更加清晰地理解和呈现。

笔者今天就从最简单、最常见的“我的”页面——知乎里面的“更多”页面入手,从重复入口看知乎在产品设计的细节。

从用户角度理解

观察页面

首先,我们每个人把自己当做用户来看看以下三个页面。

“更多”的主页面

个人主页

详细信息

页面梳理

下面是我对更多页面的梳理(页面不够,分两张图)

页面梳理(1)

页面梳理(2)

重复的功能入口

  1. 通过页面梳理,我们看知乎“更多”页面的重复的功能入口:
  2. 绿色部分:个人主页-我关注的话题=我的关注-话题
  3. 橘色部分:个人主页-我关注的人=我的关注-用户
  4. 蓝色部分:我的回答+我的提问=我的关注-问题
  5. 黄色部分:个人主页-我的收藏=我的收藏(一级页面)≠我的关注-收藏
  6. 紫色部分:个人主页-赞=详细信息-赞
  7. 红色部分:个人主页-❤=详细信息-❤
  8. 浅蓝色部分:已购内容-Live=我赞助的Live
  9. 玫红色部分:已购内容-电子书=我的书架-已购买的
  10. 墨绿色部分:付费咨询=我的值乎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面重复功能的分解,笔者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不同功能入口之间没有构成明显的类功能分布区

重复功能中的1、5、6功能相同,但是并没有起到联系不同使用场景的作用;而不同的功能之间,其关联本来就不是很明显,加上相同功能的入口太多,且分布在不同页面区域,让用户理解某“类功能分布区”的成本很高。

笔者的定义,所谓的类功能分布区,是指在APP的有限界面内,更具有相似性或连续性的功能集中分布在某一个区域。

以天猫(V6.0.0)为例,“我”的页面主要分为三块区域。

天猫“我的”页面

  • 第一部分是关于用户本身的信息,包括修改个人信息以及浏览信息两部分,是相似性功能的集中分布;此部分对应着购买商品前的相关信息;
  • 第二部分是我的订单;此部分对应着用户购买的流程,包括购买中、购买后、以及售后等信息。
  • 第三部分是必备工具;前两部分是天猫用户主体的使用功能,此部分对应着额外的福利或附加功能,辅助用户完成购买。

综上可以看到,天猫的个人页面深入了使用场景——购买商品,用户在到了这个页面以后一目了然,了解自己在哪一个阶段而去页面的哪一个区域去操作。

换句话说,一个比较好的流程或功能路径应该深入用户的使用场景,是相似或者同一个流程的功能聚集在一起。而目前知乎只是把相同的功能堆叠在不同深度的入口,不同功能的路径并没有深入使用场景。用户使用起来,面对同样的功能入口会不会有些困惑呢?

(2)相同功能入口的太多,但是并没有构成有效的联系

尤其是重复入口1-9,给用户的信息完全一样,只是堆叠在不同级别的页面。

还是以天猫(V6.0.0)为例,领取优惠券这个功能入口的出现频率就很高。

图1:优惠券出现在商品主页面

图1:在商品的基本信息下面直接出现优惠券的提示,第一次提醒用户可以领券;

图2:优惠券出现在商品详情页

图2:在商品详情页,在用户想要更细致观看商品细节时,第二次提醒用户可以领取优惠券;

图3:优惠券出现在购物车页面

图3:在购物车中品牌名称的右侧,当用户想要去结算时,第三次提醒用户领取优惠券。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APP的不同地方出现的相同的功能,应该是在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下有益于用户的,它的出现是为了完成闭环,在每一个环节提醒用户的使用。而目前知乎上功能的重复,都是在一个tab下面,似乎没有看到明显的闭环。

(3)使用专有名词过于随便

特别参见重复功能入口的2、7、8、9。

众所周知,在一个APP页面上的名词使用应该是极为严格的,因为一旦用户有了固有的使用印象,是很难改变的。

也多亏这个原因,使得一代一代的互联网人不断教育用户,明白了一些专有名词的使用特征,比如“扫一扫”是扫描二维码、“发现”通常是浏览“新”资讯、“铅笔”图标通常代表编辑、“加号”图标代表新建等。

反观知乎:使用了“我关注的人”=“我关注的用户”,其实道理上是说的过去的,不过严格来讲,这样随便也页面中命名新名词,其实不算是很规范吧……用户最开始使用的时候,会不会傻傻分不清楚呢?!

既然在这里可以使用“我关注的人”=“我关注的用户”,“已购内容-Live”=“我赞助的Live”,“付费咨询”=“我的值乎”,那么“我的收藏”≠“收藏”又是为啥?

也许是我收藏的太少了,至今为止还不太明白,“收藏”(我的关注)与“我的收藏”的区别。

所以,这就是名词使用过于随便的问题,用户需要使用很久可能才知道这个功能的用意,对用户而言,理解成本会不会太高了呢?

(4)符号含义不明确

大家可以看一下主页的详细信息,个人成就里面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大拇指形、心形、星星形、分享形。且先不说这四个符号都无法点击以便于进一步查看详细信息,其中的“星星”符号,至今为止我也不太明确是代表什么成就(怪我成就太少了……),不知道大家在使用的时候是如何理解的,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呢?

综上,可以看到在“更多”这个页面,其功能的逻辑不是按照用户的使用场景来切入,对于整个页面理解成本非常高,用户使用起来自然也就很困惑。

试着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理解如此设计的原因

从用户的角度理解完,我看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存在必然有原因,我们再试着从做产品的角度去理解现有架构的原因,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以下是我猜测的原因:

  • 个人主页:让用户能够详细看到自己各种详细信息。
  • 详细信息:让用户(尤其是大V)看到自己对其他用户所展示的信息;与个人主页区别开来是因为,大V在对外展示的信息上很重要,初衷是想营造主页的氛围,用户可以一下子看到别人眼中的我的样子。
  • 我的关注: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
  • 已购内容: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付费的内容

写在后面

如果知乎的产品接收过很多功能入口过深的反馈,我想一定是因为没有在使用场景中及时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按照用户的使用场景去重新规划功能,对用户而言才是最方便快捷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设置很多快捷入口,反而增加了理解的成本。

产品是需要不断打磨的,思考的。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作者:biubiubiubiu小丸子

来源:http://www.jianshu.com/p/a898d9332137

本文由 @biubiubiubiu小丸子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的关注-收藏是关注别人的收藏夹,去年的一个新功能。我的收藏是我对话题或问题或回答的收藏。

    来自美国 回复
  2. 作为电商人,悄悄告诉你天猫优惠券很多地方是卖家自己设置的,可展现可不展现,当然有部分是系统展现的,原因其实也有很多

    来自浙江 回复
  3. 为什么写用户体验的文章本身阅读体验如此之糟糕

    回复
    1. 糟糕吗/?我觉得说的挺对的啊 也许格式什么的的确不对(因为我不是产品是运营 所以我不知道他的格式是否是正确的),但是内容我还是挺赞同的

      来自四川 回复
  4. 我想问一下 为什么要在。 更多tab-我的live和发展tab-live 和市场tab-live 都进入到同一个页面。为什么要重复这么多功能入口啊

    回复
  5. 其实是说出了知乎团队当前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缺点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的,优点是从产品的角度来说的(楼主的意思)

    来自浙江 回复
  6. 博主棒棒的,深入地思考,有机会希望多交流,产品届需要会思考的人!~

    来自广东 回复
  7. 前路漫漫… 😯

    来自广东 回复
  8. 我的一点点感觉是: 更多 这一界面,是展示给知乎主自己看的,可以直观的在这里看到自己的相关信息。个人主页则是其他用户看到的你,你可以通过这一功能看到别人眼中看到的你,这样的话,如果你有某些信息不想暴漏给其他人,你就可以进行相关操作来掩盖。 收藏和关注的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收藏是你把某些内容添加到自己的收藏夹里,而关注里面的收藏指的是你关注的别人的收藏夹。区别在于一个是你自己添加的内容,一个是别人在添加的内容

    回复
    1. 前面跟我的理解是一样的,但是似乎收藏这一块这么做,没那么大的意义……

      回复
  9. 个人成就的那个星星,应该是文章被收藏的次数。

    来自广东 回复
    1. 理解了,我之前一直没明白⊙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