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经理看微信的设计思想

4 评论 12869 浏览 7 收藏 7 分钟

网上关于微信的设计有很多的讨论文章,看似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是盲人摸象,没有说到点子上,怀疑很多作者也没有做过产品经理,没有真正设计过app,仅是根据腾讯的一些采访或公开资料或使用用户的一些感受而进行的逻辑推断。

我做软件开发5年,做产品经理5年,算是对产品设计有一点点的心得,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我对微信的关键设计思想的理解,当然也不是说的很完整,但是应该是把握到了微信崛起的几大隐私。微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爆炸式的营销推广,除了在推出时间上、开发速度上、营销推广上、腾讯自身的品牌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在产品的自身设计上也是功不可没,本文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的关键思想进行阐述。

一是永远在线理念

微信诞生于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初期,大家都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方向,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讨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很多理念其实还处于朦胧阶段,普遍的观点认为是移动互联网不应该简单的是PC互联网的一个渠道,而应该是PC互联网的颠覆,移动互联网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特性,而这个独特性到底是啥,还不清楚。实际上微信已经找到了这个独特性,那就是永远在线,手机与PC机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24小时待机,而且随身携带。那么本来在PC上我们通过登陆QQ然后看好友在线,然后与朋友聊天,这种传统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移动互联网上,通过手机我们是永远在线的,而在没有微信之前,我也安装了手Q,但是使用率极低,因为一是我本身已经很少有时间登录QQ聊天,二是就算有时间上了手Q其他朋友不是不在线就是隐身,想找人聊天也难。而微信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本身不需要登录就能收到别人信息,同时不管别人登不登录,都能收到我的信息,强行推送。

 二是地理位置应用

手机与PC机的第二个差异就是地理位置信息,手机因为配置GPS设备而记录了自身的地理位置信息,实际上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哪个应用掌握了用户的这部分信息进而进行应用,将会很有作为。所以在初期,出现了好多签到软件,让用户在打开app后进行签到,这个明显是一个伪需求,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烦这个错误,因为很多产品经理都会站在技术的角度想问题,而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但是后来微信又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让你去找周围的人,在你找周围的人的时候就要共享自己的地理位置,这个理念和P2P下载的理念是类似的,在你下载一个软件的时候你也要共享这个软件给别人,这样实现了软件的快速下载。当然微信肯定不是查找周围的人功能的始创人,但是非常清醒的利用了这个功能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约炮神奇,成为了微信推广的引爆点。

三是客户信息价值

在中国是一个客户信息泛滥的国家,客户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与保护。在传统互联网很多网站为了获取客户信息都必备一个功能就是注册,这个功能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输入用户id,用户密码,其他再录入大量基本客户信息、地址信息、联系信息,但很多客户录入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互联网上有句话叫做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到了移动互联网,那些敏感的公司发现用手机号进行用户注册其实更具价值,通过向客户发送短信校验从而确保手机号码的真实性。

另外手机中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就是通讯录,这个很多人都懂,很多流氓软件都大量抓取手机中的通讯录信息,什么游戏、书籍啥的都干这些事,其实自己也用不上,但还是忍不住去获取。但是微信通过通讯录资源却干了大事,一是很多人是通过手机号注册的,再加上共享了通讯录之后,微信就会根据这个信息提示你你的通讯录好友已经开通了微信,你可以加他为好友。所以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你就越离不开他了。

四是社交理念

这个不是移动互联网的理念了,在PC时代facebook和新浪微博已经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社交网络,所以微信好不犹豫的做了朋友圈。但是按理这个朋友圈应该是很难有大的突破,但是张小龙对其明确的定位打开了一片天空,而且戳中了微博的隐私安全的要害,微博因为对用户隐私的不重视,而逐渐沦为了媒体平台,而不是社交平台。按照新浪微博的意思,我有多少朋友是公开的,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以上这四点,是我觉得在产品设计上微信能够爆炸式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微信在用户体验上也有其过人之处,另外在公众平台、支付和游戏都会有大发展,但是这些都是微信牛B的结果,而不是其牛B的原因。

 本文系作者宇哥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针对微信会火起来提出不同看法:1.在非智能手机时代,手机仅作为通讯工具存在,而科技使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恰逢有远观的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做出以“通讯工具”定位的app,这是非常巨大的市场。微信依托海量用户和天然推广渠道优势,促进微信时代到来;
    2.相比PC,移动互联网突出特点是可定位、随时随地等,而作者提出的微信定位设计并非过人之处,而是作为移动app标配;同样永远在线对于众多app并非罕见;
    3.移动互联网的ID就是手机号码,获取用户象征当然选择电话号码了,如今移动互联网的ID慢慢变成微信帐号了,在绝大多数的app或PC客户端帐号里,微信帐号成为通用门卡了。
    4.张小龙说微信是工具型app,这么一说可以假定为通讯工具,而朋友圈、公众平台等内容则是作为强化通讯工具而附属的话题来源。到海量的用户量时,必然出现更多的商业机会,而这却没改变作为通讯工具的定位,商业被隐藏在恰到好处的角度,没有很浓的商业气息。这些更反应产品的设计理念,以用户价值为依归,less is more。

    看作者文章写于2014年,当时很多关于微信的产品信息尚未被披露,所以局限性很大。上述的内容如果过一两年反过来看还是正确的话,这才算分析正确

    来自广东 回复
  2.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