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用户的消息系统:9类通用消息机制浅析

5 评论 19714 浏览 142 收藏 7 分钟

本文汇总了目前比较通用的消息机制,并做了简要的介绍。

在PC时代,产品没有便捷送达用户消息的途径,用户只有主动打开电脑登录了产品,才能看到产品推送而用户的消息。移动时代,随着智能机的普及,这一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本文汇总了目前比较通用的消息机制,并做了简要的介绍:

1常用的消息推送机制说明

根据消息推送机制的使用场景分为两大类,产品外部的消息推送机制,内部的消息推送机制。

外部推送机制有:

  • 邮件
  • 短信
  • 微信

内部推送机制有:

  • 桌面红点
  • push
  • 消息中心
  • 打点推送

2. 邮件

邮件比较流行于PC时代的互联网产品,但目前也有应用。推送的前提是用户用邮箱注册,或者用户账号绑定了邮箱账号。邮件可以方便的打开PC邮件,查收邮件的情景比较倾向于完成重要的事情,所以对非紧要的营销类邮件容易忽略。同时因为长期的营销邮件滥用,目前邮件作为通知的效果也越来越差。但是对于卸载了APP的用户而言,邮件仍然是召回流失用户相对有效的手段。

3. 短信

营销短信相比邮件,有更好的实时性,同时也方便用户通过短信打开APP查看相关内容。但是短信一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也有着不菲的成本。短信的问题是在发送的时候必须时刻记住短信有成本这个问题,对于效果特别差的短信,如果不能优化则不如不发。同时短信也是很好的保存凭证,对于票据,快递取单号等,短信是比较好的形式。

4. 微信

如果能让用户关注对应的产品的公众号,则微信消息用户的打开率甚至可以高于短信,而且支持图片文字混合的形式,更容易提高点击率。缺点在于微信在消息推送的时候有诸多限制,当然,熟悉规则的人总是可以有很多突破的,比如看看拼多多满满都是套路的公众号。

5. 桌面红点

桌面红点是个对强迫症很有用的消息设计。机制也很简单,每条push发送达到手机的时候可以去更新桌面红点,APP在前台的时候,也可以去设置消息红点。一般而言,消息红点能提醒用户打开APP。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桌面红点要让用户能方便的消除,如果不能,强迫症关掉桌面红点提醒也不是不可能。

6. push

push几乎可以说是移动端APP最核心的通知方式。最核心的指标是到达率和点击率。消息往往不是100%能够送达用户的。受限于厂商,目前Android全量消息到达率达到50%算是比较好的水平,这基本还是建立在Android保活联盟的基础上。点击率则跟消息类型和内容息息相关,也是大家优化的重点。

7. 消息中心

目前成熟的APP,一般都会有消息中心。消息中心承载了产品所有觉得对用户有用的新消息,也是用户打开APP的理由,或者打开APP首先需要查看的地方。消息中心最主要的目的是需要向产品的其他位置分发流量。同时也需要尽可能提高流量效率。减少无效消息对用户造成的干扰。

8. 打点提醒

有需要用户点击查看的内容,会从首页开始一路打点,直到用户点击查看之后,红点才消失。打点提醒在游戏中比较常见,因为游戏一般而言结构比较复杂,且更新比较频繁,各种活动和运营策略缤纷复杂。打点提醒是最能让用户快速使用的方式。

9 推送的趋势

目前推送主要有三个大的趋势:拟人化,自动化,个性化。

  • 拟人化:内容推送方更愿意露出人格化的特征,以此来拉动和用户的距离,而实际情况往往也能证明,拟人化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 自动化:推送内容从人工选取内容推送,更多的是依靠产品策略或者自动化的算法执行,用最科学的方式推送给用户消息。
  • 个性化:个性化顾名思义,针对用户的个人特征进行推送。关于推送消息打开率基本规律是:全量推送<分渠道分组推送<个性化推送。不断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是互联网精耕细作时代的必然要求,不管什么领域。

10 结尾

消息系统的设计,处理在上述的一些基本框架,最重要的一条,则是克制。不为了点击率透支用户的信任,不为了转化率而放弃产品价值观。这种行为在长期看来绝对是有害的。希望每一条消息发送的时候,都有个基础的ROI评估。不仅仅是带来了多少点击,多少日活,而是消费了用户多少信任,造成了多少卸载,让多少用户关闭了消息提醒。

当然,理想也只是理想。

#专栏作家#

潘一鸣,公众号:产品逻辑之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畅销书《产品逻辑之美》作者;先后在多家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经理工作,有很多复杂系统的构建实践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桌面红点是app桌面带红点?
    打点提醒是?

    回复
    1. 一直带红点直到打开目标内容

      来自浙江 回复
  2. 标题叫9类,这个……

    回复
  3. 纠正下。。7类 😳

    来自北京 回复
  4. 确实是浅析,如果能有结合实例的更深入分析再好不过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