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听并分析初创项目?

0 评论 3809 浏览 1 收藏 8 分钟

『需求明确,业界蓝海,走这个方向一定没问题!』

『资金到位,政府支持,就只差一个写代码的了!』

『我想在想做一个 XXX,我觉得它 XXX 场景下的应用太有意思了,一起来做吧!』

作为茫茫互联网大海里的一只产品狗,我经常自己思考产品设计与需求,同时我也经常参加各种交流和活动,聆听别人的产品方案,甚至也有经常遇到拉我入伙的团队。

相信上面的三句话,绝大部分人都听过,或者也说起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如何聆听、判断、思索他人提出的产品方案呢?

我一般有这样一套逻辑判断路径,请跟着我走。

第一步,3W,三板斧:What,Who,How

What——产品的核心是什么,它解决了一个什么需求?

根据精益原则,我个人比较建议项目筹备阶段一定要做足减法,拼了命地机械堆砌功能最终只会导致产品臃肿和项目失控。因此一个产品的核心如果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表述清楚,我一般会认为减法没有做够。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应该是从一个核心慢慢扩展开的,今天听到一个不太恰当但很有意思的比喻说:做产品设计,就像造房子,如果建完后只需要购买家具、粉刷墙壁、装饰窗户(基础合理,仅需补充其他功能),那这个产品的前期设计是成功的;反过来说,等到房子建完了发现自己更喜欢三室一厅,或者厨房和客厅应该隔断,要拆了重造(核心不准确,产品后续修改成本高昂),那前期设计可能就是失败的。

因此不论是自己向他人阐述项目还是聆听别人的项目方案,都应当抓住重点,表达产品核心。

Who——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哪些,对应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

产品的目标人群非常重要。这里又要炒一个冷饭,产品经理入门最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不要把自己当做典型用户,所以不要立即否定别人的方案,也不要过份肯定自己的判断。一个产品很难覆盖多大的人群,往往你的方案只能针对某一部分用户,而他们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用户画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描绘用户画像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身份、产品使用场景(时间、地点、环境)、以及用户自身的性格特点。

(一张用户画像,来自好友博客:http://infoier.com)

658932920496930100

这个部分,如果时间充裕,应当是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调研和访谈的,说开去的话,更应该对细分市场做一定的分析和描述。倘若一个方案摆到面前,它不能清晰地圈定目标用户人群,是可以对其需求打一个问号的。

Who——产品如何解决目标用户的需求,内在的产品逻辑是怎样的?

产品的内在逻辑应当形成闭环,用户能否完成『出现需求』-『使用产品』-『满足需求』的大回路,而其中细节的实现又是否符合逻辑,都将是产品设计合理性的依据。一个方案的出现,必须解决了用户的某些问题,同时使用这个方案造成的成本很有限,总体是正向的,用户才会去使用你的产品。

第二步,项目的难点在哪里,重运营、重功能、还是重体验?

项目初期的重点往往是有侧重的,但是到中后期,运营、体验和功能又重叠交叉在一起。

重运营的项目一般有这样一些特点:需要用户互相联动(IM、社区论坛等)、需要平台与用户互相联动(O2O、资讯媒体)、有一定区域性(外卖、本地化社区)。我个人认为重运营的项目是比较难做的,因为它往往有较高的人力成本,而人又是项目中最难控制的一环。就拿社交平台来说,每一个高校除了微博人人以外,总还是有很多本地化的 App 或网站建立起来,区域化的特点使得巨头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目标人群,而本地团队也总是能找到生存的缝隙。

重功能、重体验的项目与竞品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微妙。当前互联网氛围中,想找到一个完全无人涉足的蓝海,已经不太现实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注重设计和用户体验,想在细节方面击败对手。这样的项目往往需要做充分的竞品分析,了解对手的各项细节之后,才有可能在某些环节凸现自己的优势。

总的来说,重运营的项目往往模式容易实施,因此最好能够将产品以最小化模型快速完成,尽快推向市场进行验证;而重功能和体验的项目,则比较适合精雕细琢,细细推敲之后再上线。

最后,考虑项目团队。

绝大多数项目(尤其是学生或新人发起的)都不能走到最后,甚至产品都不能做出来上线就结束了,因此团队的执行力真的太重要。一个有经验、能力和人格魅力的 Leader 或产品经理往往可以给整个团队带来加持和强辅助。回想群面的过程,面试官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能够把控团队走向,推动项目前行的人,因此一个团队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实际项目经验(或自主项目经验),在执行力的磨练上,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本文系作者 @窒息红Leon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