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和设计&技术的相处之道

6 评论 14510 浏览 8 收藏 8 分钟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有纷争便是江湖。

越是有着丰富知识储备和一定职业技能的人,越是会有比较独立的看法和见解,与之相应也会有一套固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且很难被改变。当同样具有这样特质的几个人聚到一起共事的时候,好戏便开场了。他们会相互碰撞争论不休,会各执己见拒不让步,这个过程对一件事而言可能会催生出更好的结果,但对身处其中的当事人而言,却是苦恼的郁闷的甚至是气愤的。最近,我就遇到了这么一位师兄,他是产品经理岗,先后跟UI设计、技术开发发生了类似的碰撞,虽然他手握真理并最终赢得争辩的胜利,但他似乎一时之间还不能全然释怀。碰撞摩擦所造成的损伤是需要时间来弥补的。

我不想再赘述过多细节,因为这样的戏码,在现今遍地开花的互联网企业,时时刻刻都在上演,即便是在其他任何行业,互相配合的各个岗位之间,这样的纷争也从来都不可避免。不过,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朋友还有老师,对这位师兄所做的劝慰和出谋划策,这些观点倒是值得总结一番,以便对日后有类似遭遇的同学有所指导。

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无论什么程度的分歧和争论,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自己首先要怀有这样的端正态度,不能有夹带私人利益在其中,并且相信对方也是一样的。因为大家是为了共同的产品或项目而组合到一起的,大前提我们是队友而不是对手。所以,在分歧的初始阶段,要尽最大可能地心平气和的沟通。

笼统地说,设计师会比较偏艺术气质,表现为个性很强,技术人员可能偏程序逻辑,表现为单纯而执拗。这些或许是产品与之沟通障碍的因素,但是更应该看到,大家都是同一个文化环境下的个体,有着相同教育经历和相似成长轨迹,世界观基本大同小异,沟通起来能有多难呢,多一点耐心。

其次,提醒自己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有些纠结和困扰瞬间就豁然开朗了。这是一条经常被提起的建议,也是很难被实践的一条建议,因为同理心不是时刻都能发挥出作用,因为换位思考需要在冷静的情绪环境下进行,因为冲动的魔鬼不会给我们思考的空隙。

第三,采取怀柔政策,私下交好,有事儿没事儿给对方帮个忙,平时多沟通,一起讨论竞品,谈谈各自的经验,增进了解。这条建议对已经拍桌子吵翻了的状况是有点儿马后炮的,但是在还没撕破脸的关系里还是很有效果,因为如果平时关系挺不错,那沟通起来就会更加顺畅。这样做还有个点好处,“抹不开面子”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一,当产品要跟技术额外增加需求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得到允诺。但是也应注意,在产品讨论过程中要尽量规避,因为面子而纵容了一个存在错误风险的观点,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第四,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一次讨论中的分歧不要影响到下次工作中的协作。这一点同样具有实践上的难度。因为根据二八定律,我们虽然心存期许,虽然不愿承认,但我们确实可能性更大地隶属于八,这就意味着我们有着难以摆脱的人性缺陷,很难做到不心存芥蒂。

上述几点,对解决问题的指导意义似乎并不明显,那么,我们再进入到具体场景里,继续整理一下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对不按功能设计做效果的UI设计师——讲清楚产品的全套功能逻辑,讲清楚如果增加或减少了某个功能将会引发什么后果。

2. 对照搬线框做效果的UI设计师——给出明确的参考案例,告诉对方产品需要类似这样的视觉呈现效果。

3. 对不看PRD文档的技术——高频跟进。以近乎骚扰的模式反复询问:哥们儿,发给你的PRD看了么?没看,那你看看呗。有个地方我不太确定,来咱俩一块探讨探讨。

4. 对沟通不良的技术——可视化沟通与表达,结构图、用例图、流程图、鱼骨图、原型图等等,画给他看。

5. 对消极怠工不配合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拿出态度来,最好的方式是启用项目管理程序,设置可量化的考核,引入绩效机制。

6. 如果是产品自身存在问题,例如逻辑不严密,需求有变动等——打开倾听的耳朵,拿出谦虚的态度,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还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自我反思和总结。

上述几个场景是产品经理遇到频率较高的几种状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往往会更复杂,怎么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所谓人在江湖,难免身不由己。要学会审时度势,要做到能屈能伸,尝试着去洞察人性的特征,再结合我们民族的特点揣度人心。国人说话做事,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不仅仅是与设计和技术,与客户、市场、运营、乃至上级领导,对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有些人可以晓之以理,有些人则需动之以情,有些人可以施以小惠,有些人要以强势手腕来慑服,有些人则可通过人格魅力去感染,等等不一而同。解决的题的方式有很多,产品经理要做的恰恰是找出最好的途径。

如果说这样的论调有宣扬厚黑学负能量之嫌,那么我改用激励的充满正能量的方式再说一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产品经理的本职工作,人品过硬情商高,是产品经理的基本素质,连身边几个同事的潜在情感需求都分析不透,谈什么把握用户需求,连自己的事情都解决不好,如何解决用户需求?

正在崛起产品汪,我们共勉!

本文为作者宋雪巍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白了还是有策略地多沟通。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