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试官让你分析产品,他到底想听什么?

70 评论 32173 浏览 238 收藏 12 分钟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一个好的规划师;做产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 面试

从腾讯、阿里到58、爱奇艺,我经历了大大小小大约十几轮面试,面试的问题各不相同。

但“巧合”的是,他们总是会不约而同的在面试的中间或是末尾问上一个令人抓耳挠腮、头痛不已的问题:

你能不能就你最熟悉或者最喜欢的一款产品或是其中的某个功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遭遇这个问题是在腾讯秋招实习生的二面,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心情很复杂,原因很简单:我关于产品的积累太少了,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于是无可奈何,机智的我给出的答案是:

我最喜欢的产品是微信,原因是因为他很简洁,做功能很克制,每一样功能都踩住了用户的痛点和核心需求,用户体验极佳。比如微信的朋友圈隐私设置就蛮好的…

emmm…

说的一点没毛病,就是都是废话。

二. 洞察力

在开始实习之后,我遇到了我的第二个老大,他每周都会给我留1-2个题目引导我思考。

在持续两周的沟通与反馈之后,我突然开始思索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面试官问你对一个产品和功能的看法时,他到底想听什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提过产品的基本功是想清楚和讲清楚,这两点是你成为合格产品经理的充要条件,但却只是你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的基础条件。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必然要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当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去分析一个产品时,UI不是最重要的、UE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功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时你要从这一切的表象中弄清楚:

  • 这个UI、UE、功能为什么这样做?
  • 它们是以产品定义为中心的吗?
  • 它们是以用户场景为基础的吗?
  • 它在整个产品生态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意义?

没有绝对错误的功能和玩法,只有不在正确位置的功能和玩法。

能够从庞杂的产品体系中看出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和产品理念,是一种产品天赋。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洞察力。

这里我将用一个例子具体的说明什么是洞察力以及如何培养洞察力。

三. 举个栗子

在第一周,老大给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微信朋友圈的评论为什么不做楼中楼模式?

在get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首先去搜索了什么是“楼中楼”评论模式,大概了解了楼中楼模式是最初由百度贴吧广泛使用的一种评论分层模式,后经过改良后被用于qq空间、新浪微博等场景中。

(左图为新浪微博,右图为微信朋友圈)

可以看出,从视觉层级上来讲,楼中楼模式层级更为清晰,交互上的用户体验给人感觉也更加舒服,并且楼中楼模式在各大产品中的大量运用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合理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微信评论不这样做呢?

我就这个问题思索了很久,思索到后来我都开始怀疑是微信产品经理错了…或者其实任何评论模式对于微信来说都是可行的…

但是凭着对张小龙的无条件敬仰和对微信用户体验的无条件崇拜…在苦心研究半日后终于在一个朋友圈消息提醒中获得了灵感…

这是昨天我收到的一个消息提醒,但是这个消息提醒虽然是给我的,但是并不是对我说的,是对话题发起者说的。这小小的细节就体现了微信评论体系的核心:朋友圈。

微信和QQ虽然师出同宗,且皆为社交产品,但评论体系搭建却大相径庭。为了阐述清楚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评论互动模式。

我发现,同是以话题为中心的互动,微信的社交方式是封闭的(有圈的),而QQ的社交方式是相对开放的。

(QQ评论模式)

也就是说,一个话题产生时,对于QQ而言,所有话题发起者的朋友都可以一起展开讨论,就好像一次超大型粉丝见面会,场面嘈杂而宏大,一不小心就会一片混乱。

这时候给这场讨论会一个漂亮的层级,就能让无论什么时候看到这场见面会的群众知道自己想加入或者可以加入哪个层级。

(微信评论模式)

而对于微信而言,话题的产生则意味着围绕着这个话题的一个个朋友圈就开始形成。圈内的我对这个话题进行任何交互操作——例如点赞、评论,都默认我加入了这个圈内的活跃讨论组,之后这个圈内的任何动向都会推送到我的面前。

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功能体现的是产品最核心的理念和定位。

QQ在1999年出现在公众视野,2003年8月注册量就已超2亿。

不得不说,QQ绝对是一款优秀的产品,随着近两年微信的发展,行业内有许多的声音,肯定微信贬低QQ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但就我看来,一个产品有其时代背景下的产品理念和坚持,微信是成功的,QQ也是,简单的评论功能,就可见一斑。

QQ想做什么?——“每一天,乐在沟通”

十几年的辉煌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即时沟通也好,评论的隐私设置体系也好,终究绕不过的产品核心是:生活方式。

你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是参加粉丝见面会,看各种不熟悉的人互动吗?

不是,你的生活是三两好友,心无芥蒂,无需为自己的小动作而惶恐,也无需为表达的每一个观点而字斟句酌,这才是真实的熟人社交。

最后说回楼中楼模式,为什么微信的这个“朋友圈”评论体系就不可以采取楼中楼模式呢?

这里有两点:

第一,微信不是必须使用楼中楼模式。

行业内采用楼中楼模式的大部分都有个不得不做的理由,就是评论量很大,层级很重要。微信不需要,微信的圈内交互可见模式使得在每个圈内除了话题发起者的评论多一些以外,其他的评论量都不会非常多,而话题发起者对于自己话题的评论是有着天然的包容性的。

第二,微信的评论场景不适合楼中楼模式。

楼中楼最大的优势是评论体系的层级清楚、逻辑清晰,但这一点对于微信朋友圈而言却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试想,你加入了一个活跃讨论组,收得到所有消息,却非有个讨厌的班主任要把你们分成几个小组,还给每个小组定个班长,当你看到小组内的人都讨论的热火朝天,和你完全无关,你还有加入这个活跃讨论组的欲望吗?

微信的场景决定了它的评论必须要是去中心化的,没有班长,大家都是平等的。都进来聊天吧,我把消息都推送给你了,这意味着我们这个讨论组,都在欢迎你。

四. 方法论

最后说到洞察力,我曾经写过几篇产品分析的文章,也曾看过如何做产品分析的书籍,也明白面试的过程中给面试官一沓产品分析报告的重要性。

但最近我才明白,虽然产品经理的思维广度是需要靠多用多想去积累的,但100个浮于表面的产品分析报告都抵不上10份真正触及产品核心的功能分析。

当我从UE想到功能,从功能想到需求,从需求想到场景和产品架构,最后从产品架构想到产品理念时,我才明白真正优秀的产品是任何一个功能都能让人觉得精准的为之赞叹:

妙,怎一个妙字了得!

感叹完,最后还是要来说说方法论,我认为洞察力的核心在于“寻找路径”。

  • 你能看到产品细节到功能的路径吗?
  • 你能看到产品功能到产品需求的路径吗?
  • 你能看到产品需求和产品理念之间的路径吗?

优秀产品的产生,每一步都是产品经理从自己广阔的思维中选择或者创造出来的绝妙idea。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一个好的规划师,做产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后留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一下:微信朋友圈的说说功能为什么不设置gif发送入口?

#专栏作家#

桃子,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成长札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文科出身的产品经理,就职于爱奇艺,关注内容型产品。热爱读书、热爱逻辑,热爱学习,是一只有理想的产品汪。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微信不支持楼中楼的原因超简单啦,因为只支持共同好友查看。如果是楼中楼的话需要判定是否是共同好友,但这样又有可能会让不明真心的吃瓜群众会错过信息,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一对一回复

    来自河南 回复
  2. 我挖个坟,我其实觉得贴吧和微博的楼中楼模式是不得已而为之,显然楼中楼模式适合10条以上的评论。
    而且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很不愿意去查看楼中楼里的内容,因为太长了,结合我国悠长的沙发文化,也可以证明大部分人只看沙发。

    而朋友圈遇到超长评论回复的概率我觉得是很低的。(微信应该考虑过这方面的数据)
    而且从结果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你在朋友圈里连续回复多次,甚至回复内容过长后。
    面对超长的页面,你会产生一种为什么我不直接找他聊的想法。
    这是通过交互引导用户寻找更好的使用方法,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

    至于GIF,时隔那么久,我的想法是大部分用户自身是不会产出GIF的,也就是说用户如果发GIF,从根源上更像是个GIF搬运工。
    是不是能从这样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微信不鼓励甚至不支持用户使用GIF呢。

    来自上海 回复
    1. 感觉是你想多了。微信是所有人的微信,它本身应该在这样的私人空间应该拒绝引导性的(当然现在能感觉到微信某些地方的焦虑)。楼中楼不支持,举个简单例子:微信对朋友圈的定义是“共同好友”,但是楼中楼一旦出现,你能保证楼里面的人都是你们的共同好友吗?如果一楼是就可以查看整个楼中楼,那么万一一楼不是呢,万一楼里面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呢,万一除了一个人以外所有人都不是你的共同好友呢……所以楼中楼应该让共同好友查看几层楼呢?如果只能看到共同朋友的部分楼,那岂不是更加奇怪?你看到一个人在说没头没尾的话,你不感觉非常困惑吗?
      我对GIF的理解更偏向于一直动的东西在下滑动查看朋友圈的时候太乱太吵,而且网络不佳也容易加载不出来,依然影响丝滑查看,且GIF要播放是一起播放还是顺序播放,按哪个顺序播放,这个权利要下放给用户吗,如果要下放那怎么引导用户去理解……?最后人本能的容易被视频吸引,你朋友都发GIF你也会想发,到时候狼烟四起乱的批爆。但你如果设置条件(比如点一下才会动)那GIF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多重操作会让用户反感。一句话:与其做一件可能会让多数人更满意且他们觉得没有也可以,但让少部分人极不满意的事情,不如不做。犯得着得罪少部分用户吗?微信体量都这么大了,少部分用户的唾沫分分钟也能骂死X小龙。

      来自河南 回复
  3.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请问对于最后「寻找路径」,有更深的阐述吗,或者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感觉听了之后不是很能理解

    来自上海 回复
    1. 「寻找路径」,即“求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常面对问题我们有几种处理方式:1、视而不见;2、置之不理;3、束手无策;4、“虽百死吾往矣”;通常产品经理会是第四种人。当然,前几种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

      来自辽宁 回复
  4. 爱奇艺招产品有哪些要求啊
    🙂

    来自湖北 回复
  5. 从一个功能看背后的原因超级有趣

    来自广东 回复
  6. 我的live photo也是我表达生活方式的一种 为什么不能发?live photo精致于静态图片 简洁于小视频 每次想发live photo的时候就微博见了。还是希望能有gif功能 刷朋友圈的时候可以选择不点开 希望能与懂我(点开)的朋友分享快乐。

    来自北京 回复
  7.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回复
  8. 产品交互形式上,使用gif最多的场景是什么?社交类社区、表情包等,偏向于趣味性;希望通过表情包的传递形式更好的表达你想传达的一种心情或状态;而微信产品核心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会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朋友的心情及状态;但就表情图片的使用场景来看,一般是用来表达某种心情;而gif是表情图片的延伸,一般会更夸张或者反讽;所以在我看来有以下两点:
    如果增加gif功能,朋友圈内容会脱离远离真实性;而当朋友圈失去真实性,那么他的产品优势会趋同于其他社区的产品,而变得没有价值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