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预言家

0 评论 12423 浏览 1 收藏 7 分钟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产品判断力都很有自信。几年前试用一款测试阶段的产品,1小时后洋洋洒洒写了千字分析,第二天该团队找到我电话打过来,说与他们内部的产品讨论不谋而合。这款产品至今已鼎鼎大名。

但我其实也有失手的时候。

这篇文章就是自曝其短,讲我失败的几次产品预测。

1、

微信刚推出朋友圈的时候,我冷眼旁观,不以为然。觉得用户的焦点都在对话上面,不可能作Push提醒的朋友动态得不到及时反馈,Po主很容易失去分享热情。

这简直是我产品算命生涯中最大的黑点。

事后反省,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呢?原因很简单,我性情孤僻,对于依托于关系的社交极为冷漠。直到今天,我也不用朋友圈,遑论QQ空间与人人。熟人之间热情的生活分享,作为个体用户的我觉得无聊透顶——这使得我对社交产品全无预见性,只能通过观察既有用户行为,去做事后的总结判断。

2、

对于网上问诊咨询,我一直不看好,尤其是基于App的咨询,会觉得患者讲不清楚,医生也很难对症回答。所以春雨刚出来的时候,我是不大看好的。

又过了几年,春雨不仅没有消失,据说数据还挺不错。打开App看了看,比较像垂直领域的百度知道。就我观察到的公开问答而言,患者确实讲不清楚病情,医生的回答也很简略,且无药物禁忌说明,问诊效果谈不上出色。那为什么数据还能往上涨呢?

我猜有如下几个原因:
-生病焦虑时的情绪,和我拿着手机评测产品大有不同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三线城市用户可以便捷地得到“大医院名专家”的回答
-专业做问诊的App,总比百度知道靠谱吧,转移了一部分百度知道里求医问药的需求

这些事后总结的原因,当然是我在3年前看春雨第一个版本时完全想不到的。

3、

另一次失败的预测是今日头条。一开始我想,门户新闻客户端已经这么强势了,第三方的新闻App怎么还会有生存空间呢?

直到它融资过亿的消息传开,业内震动。

据说今日头条的日活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各大门户的新闻客户端。

我跟一位今日头条员工在微博评论里有过短暂的交流,然后发现,我之前匆匆一瞥,对今日头条的定义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阅读器,而是更广泛层面上的资讯阅读器,更强调阅读快感而不是新闻价值。

其次,当拓展内容定义之后,就可以不拘泥于“重大新闻”这个概念,信息选择面有着爆炸性的扩充,由此实现信息流的效果,提供无穷无尽的资讯,填充无穷无尽的碎片时间。

当资讯极大扩容之后,区别于传统门户靠训练有素的编辑对内容进行筛选的方式,今日头条用算法来筛选内容,提供最符合用户点击偏好的资讯。阅读越多,推荐越准。

这一套组合打法,对于并不特别关注新闻时事,而是用阅读打发时间的用户来说,相当的管用。于是今日头条进入了新闻门户甚少触及的领域,一个更大得多的信息消费用户市场。

我这个网易前员工,一开始用传统门户的新闻思维来看待今日头条,自然是南辕北辙。

4、

最后讲讲堆糖,堆糖的张娟阿姨和仕敏大叔我都很喜欢,常去串门,但从不觉得在中国可以复制Pinterest的成功。在网站端,如我所料,后来看见堆糖全力做App,更是暗自摇头,觉得移动端经营个人图库的需求更弱,前途黯淡无光。

结果我大错特错,堆糖App长期处于Appstore总榜300名上下。猜测其原因,虽然在App上经营个人图库的动力并不强劲,但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堆糖早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生活化的高质量图库,足可满足女生在手机上找图的需求。

天了噜,作为一条直男,蜀黍我怎么想得到这条出路……

5、

以上是我记忆深刻的几次预测失误。

所谓产品分析,并不是分析它的界面与功能,交互与创新,而是揣测它的用户场景,脑补目标用户在关键场景下的感受,然后通过观察产品内的用户行为,来印证自己的揣测与脑补。

无论是多么高明的业内人士,如果不了解目标用户和预设场景,必然是会犯错误的。段位越高,越是了解自己的局限。所以和我关系挺好的几位资深产品经理,在发表意见前,往往会这么说:我不确定对你们的用户与场景是否理解正确,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法是blablabla……

或者干脆说:你们的用户场景我不熟,说不好。

这个就叫严谨。

思维严谨,才能做产品狗。不严谨又常常不客气地否定别人,那就是产品疯狗了。

本文作者:纯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