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代表作的产品经理怎么了!

4 评论 10827 浏览 45 收藏 14 分钟

产品经理必须要有代表作吗?笔者身为产品经理,基于行业现状,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听说他做产品挺厉害的。”

“是嘛,那他做过什么产品啊?”

“额,好像也没有特别出名的产品,做过的项目倒不少,但他讲的东西确实挺实用的。”

“那算啥,都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怎么证明自己厉害。”

以上这段对话,是我坐地铁时旁边一男一女的讨论,听起来,其中一个是程序员,一个是产品经理,主题是关于他们公司新来的产品总监。

产品经理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岗位,也是一个极度需要证明自己的岗位,因为外界对你的认可基本来自于你的作品或者成就,这是现实。

所谓一战成名,在产品经理这个行当显得尤为贴切:QQ对于马化腾、Foxmail对于张小龙、百度贴吧对于俞军,都是如此。

对于一项成就的贡献者,大家能记住或者最关注的往往是一号位人物,就算二号位的贡献值可能比一号位还大。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源于人类自古以来的认可制度,那就是顶层中心制。古代认帝王、现代认元首,一国之君、一家之主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如今各领域的互联网巨头,除了公司创始人和有代表性产品的负责人外,有谁能说出每个公司的前 5 个关键人物呢?

一个NBA球员,大家不会因为你多会传球而记住你,站在聚光灯下的永远是那些投篮得分的人。每年的NBA总决赛,大家也只会记住当年的冠军是谁,很少有人记得水平也不差的亚军。

之前我发过一篇梁宁演讲的文章,后台有一些留言说梁宁也没有做过什么知名产品,为什么大家这么捧她。甚至还有人断言说梁宁就是混大佬圈子再加上得到的炒作火了。

其实,这些观点都源于一个关键词,偏见。

01 产品经理的现状

现在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传统企业都在向互联网转型,对应的产品岗也逐渐增多,职能也越来越细分。

就算这样,产品经理这个职能在任何一家公司里仍然属于少数。

通常情况下,产品和研发的比例是 1:7 甚至更高,如果加上设计和测试,在一个团队中产品经理的人数占比就更少了。

而所谓的“代表作”产品往往是那些被大家所熟知的产品,且基本都是 2C 的大众型产品。例如微信、QQ、支付宝和滴滴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垂直领域产品,例如携程、得到、小红书等。

试想一下,这些能被大众熟知的产品,他们的产品团队分别有多少人?而上百万的产品经理又有多少人能进入到这些被大众熟悉的产品团队。

显然是少数。

如果按 5% 的产品经理分布在这些头部产品团队里,那剩下的 95%就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各种细分产品领域了。难道能说他们没有实力么?

显然不是。

很多行业现在都在互联网化,安防、医疗、交通都在通过互联网产品推动变革,而懂业务的产品经理恰恰是这波浪潮的排头兵。

这些行业型产品经理所做的产品同样具备很高的价值,唯一的区别,就是大家选择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罢了。

他们做的产品,虽然不出名,但仍然是他们的代表作,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产品人。

02 “偏见”下生存的产品经理

参加过面试的产品经理都知道,如果你的履历里有一个能被称得上是代表作的项目经历,那一定会给你加分不少,至少面试官会从一堆简历里对你印象深刻。

如果产品经理的使命是做好产品并创造价值,无论是用户价值还是商业价值,其实都可以落在很多行业产品上。只要能创造价值,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进大厂去负责那些大众所熟知的产品呢?

还是前面提到的观点,是这个社会的认可制度的问题。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最终都是要追求自我实现的,而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就是获得社会认同,这种认同需要一种载体,在产品领域,代表作,就是这个载体。

所以,在评价一个产品经理的时候,大家会不自觉关联他曾做过的产品。试图通过这种外在的载体去衡量这个人的成就。

但正是这种认可机制,会对产品经理产生一种偏见,如果你没有做出有代表性的产品,就算不上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

我是特别反对这种观点的。

为什么?

首先,有很多不知名产品经理在为这个社会和各行各业做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

整个社会都在信息化,通过技术去提升社会协作效率就需要将原本的流程和工作产品化,产品经理就是这个过程的推动者,虽然他们有的工作在我们不熟知的行业和领域,但他们是贡献者,他们也是产品经理。

我身边有做安防、环保、慈善、水利等领域的产品经理,虽然他们做的产品很少有人知道,但我觉得他们做的产品都很伟大,这是我们生活中能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价值。

一说到产品经理,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乔布斯、张小龙,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而且我们可能每天都在享受他们创造的产品价值。

其次,如果产品经理的使命是做好产品并创造价值,那实现的方式就不止做出一款知名产品这一种

熟悉NBA的读者知道,菲尔杰克逊和波波维奇都不是打球最厉害的篮球运动员,但他们培养出了乔丹、科比、邓肯这样的球星,带出了连续获得总冠军的王朝球队。

马云不是技术出身,也不是最厉害的老板,但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在全球互联网科技公司里属于第一梯队。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教练型选手。他可能不是最好的队员,但他对于本行的思考和输出能力,能培养和带动一群人和一个组织的发展。

在产品领域,有很多人善于总结方法,形成可实战的技能向新人输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价值。何况在产品经理没有体系化的专业和行业标准的时候,正是这些人在推动着行业的前进。

梁宁的《产品思维 30 讲》启发了很多人,这些也都源自于她对产品的思考和实践。她确实做过公司并把产品卖给了腾讯,只是很多人关注她都不是在那个年代,更不是我们所谓的代表作产品。

能总结和分享自己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或许不久的将来,一些做出代表作的产品人都是当年因为听了她对产品的理解,才开始踏上产品创新之路。

或许有一天,当大学开始建设产品专业时,教材内容很可能就来自于这些敢于表达和输出者方法论和实战的结合。

这是一个表达者的时代,但每个表达者都需要时刻做好被偏见的准备。

最后,创新者往往都是被误解最深但又最有勇气的那群人

创业的失败率高达 99%,这不是吓人,而是事实。每年有很多公司出现,又有更多的公司倒下。

回忆一下,腾讯、阿里、Facebook这样的公司,在很多年前都是很小的创业公司,跟他们同期的还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时势造英雄,运气和机会有时候真的会决定很多事情。

这些创业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人,而他们也恰恰是被误解最深的人。尤其是创业失败的人,往往会被归结为瞎折腾或者失败者,却忽视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进行的探索和贡献。

通讯软件不是腾讯发明的,电子商务也不是阿里的原创,微信早期更是一个借鉴者。后来者都是在探路者的基础上完成了创新。

所以,那些敢于创业的人都是一群有勇气的人。他们需要承受失败的风险,也需要承受外界的偏见。

敢于创业的人都是一群优秀的人,我没见过资质平平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有想法、有行动力、有闯劲的人。创业的乐趣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创造价值。

放到一般公司,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不过可能因为创业的失败,他们成了被耽误的产品人。

这样的人,我见过很多。

03 自己就是最好的代表作

苏杰之前说过一句话,“要真心想做产品,而不是产品经理”,产品是用户需求的集合,是价值的体现。只要是在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这是个资源有限的世界。同样,能去做那些大家羡慕的产品当然是好事,但机会毕竟有限。

我们都是普通人,恰好又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关注当下,有机会去创造价值就已经是一件很优秀的事了。

我毕业后就加入了创业,四年期间折腾了很多产品,最终就是属于没有代表作的那一类产品经理。

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可惜,反倒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的更多的是失败的经验、做产品的方法、以及对行业的认识。在我看来,能控制那些自己能控制的,把握那些自己能抓住的,其他的交给命运。

也有很多读者是在创业公司工作,在我看来他们其实都挺优秀,但创业的成功与否,真不是个体能决定的。

后来进入京东,做的京东大药房虽然有一部分人知道,但其实也是一个价值贡献者的角色,并不是我的代表作。

要说我的代表作,我觉得就是我自己了。

我喜欢通过写作去分享我的思考和认知,那些来自于失败或者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以及通过这些形成的方法,如果能给到别人一些启发,或者能帮到一些人,我就觉得价值很大了。

写在最后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有很多人的背景和出身都很一般,包括我自己。

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敢闯敢拼的那一个,运气和机会不会亏待你。做不认命的那一个,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可以现在不发光,但只要你心中有光,并持续向前,朝着光的方向进发,就一定能绽放自己。

你,就是自己最好的代表作。

#专栏作家#

唐韧(Ryan),微信公众号:唐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Juliye Care产品总监,《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在创业公司负责过多款从0到1产品,目前在某电商巨头负责产品工作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谢

    回复
  2. 写得好

    回复
  3. 传统it行业的产品经理表示赞同

    来自山东 回复
  4. 感谢,非常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