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拥有自己的产品方法论?

2 评论 6913 浏览 47 收藏 13 分钟

不同的思考,势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能想得越深越广,往往意味着我们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老板分配了一个任务,让你用PPT做一份关于XXX的报告。你的第一行动是什么呢?

有些人第一反应就是去找模板,打开文件夹中的100套行业PPT模板和99套报告精华。接着找资料、找数据,往模板填充信息。然后他们看着这满满的内容,感觉到一顿满足感,长舒一口气:终于快完成任务了。最后优化下排版跟表达,完工!

这种方式,有时候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完整的模板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完成任务,出错率低。但在老板眼里,也只是一份流水线上的报告,这也意味着平庸。

有时候,一味套用别人的方法,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还记得前几年,公司学习与应用阿米巴,想着依靠这套模式调动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实际操作中花费了人力物力,却没有收到效果,反而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没对“阿米巴”这种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深度思考。它原本是在创始人稻盛和夫针对日本的管理文化创造出来的,我们要用在中国企业,得重新调整优化。

所以,像上面的报告,或许我们也要这么思考:

  • 老板让我做这件事的目的在哪?
  • 有哪些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些方式的本质是?
  • 我是否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方式,专门针对这类问题?

不同的思考,势必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能想得越深越广,往往意味着我们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你是怎么思考的呢?

一、实际案例

分享一个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例子:

我在电脑前看着一份文档,这是同事作为产品助理的第二份产品分析报告。

按照网上标准的产品分析方法,该有的内容: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在眼前的这份报告中应有尽有。

整个报告下来大概二十几页,图片、文字、链接……好像关于这个产品的一切都在这里了。但内容似乎与网络搜索出来的内容相差无异,像是找了个框架,然后硬塞东西进去。

我问:这是找了网上一个模板来做的吗?

同事说:确实是在网上查了下产品分析的文章,发现这个方法最全面,好像也最多人用。

在你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时,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帮你打开思路。

但是,网络上的大多数方法论都有其应用场景,要是不加以思考,随便使用,很容易得不偿失。如果我们能够先去了解做这份报告的核心目的,再根据这个目的去思考,那么做出来的内容会更加符合要求。

比如说我们是一个外卖平台,想要了解其他竞品怎么做优惠券的设计,那么饿了么、美团是我们的直接竞品。

如果结合我们的目的:提高用户活跃度与留存。那么京东、淘宝或者其他比较优秀的产品不也是我们的分析来源吗?这样子,我们就不会局限于设计优惠券了,而是能够从整个“提高用户活跃度与留存”的链条去思考问题。

再进一步,我们通过这次实操,有了自己的心得,就可以进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方法论。在后面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尝试应用,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前网易云音乐产品负责人王诗沐曾说: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别人的方法论,而是通过自己的深度思考与用户洞察,不断地总结和迭代自己的方法论并形成闭环,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二、产品经理如何建立自己的方法论

那产品经理可以怎么拥有自己的方法论呢?

美国教育专家大卫库伯,综合了皮亚杰、杜伟等人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一个学习的基本结构:库伯学习圈。

库伯学习圈以经验为起点,然后进行反思,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心得。接着将我们这些心得抽象化,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或者方法论。

最后,遇到实际问题时,用我们总结出来的理论或者方法来应对,以此验证这些方法是否完善,还有什么需要优化的。

这一步就是我们对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做到这一步我们才真正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一直堆积这别人的方法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我们产品经理来说,具体可以怎么应用呢?

三、如何应用

1. 经验总结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大多分析过一些互联网的软件产品,那你有没有分析过一些硬件产品呢?

假如你想购买一辆山地车,你会从哪些点去考虑呢?

一开始你可能会这么想:黑色的、21变速的、小一点、弧面坐垫、双层车圈、V刹、避震…..第一次,总会显得杂乱。

下一次如果有朋友向你请教购买山地车的方法时,或许你会这么思考:

外观、性能、安全性、个性化需求….然后再根据这几个层面拆分细化。

实际上,这种分类方法也可以迁移应用到购买公路车、死飞单车、儿童单车等等。甚至,针对性应用到购买摩托车、汽车。

在这个过程,重要的是什么呢?——复盘与提炼。想要做好这两点,可以在实践中多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

  • 这些事情有什么共同点?可以怎么归类在一起?
  • 类似的问题是什么?
  • 我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
  • 做的不好的地方呢?如何改进?

2. 抽象化

上一步,我们通过经验总结,已经获得了一些有用的知识,你可能会发现:这些知识很散,就像是你在夜晚抬头望向天空,散落的星光点点一般。

但是,如果你知道一些星星之间的联系,他们就成了各个星座的一分子。比如说你知道北斗七星,那它们看起来就不再是孤立的七颗星星了。

抽象化就是为了将这写散落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连接,编织成一张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网络

以需求调研为例,具体怎么抽象化呢?

(1)对于同一个问题,应用脑海里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需求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行业报告分析…..

(2)对比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他们的优劣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问卷调查:资源占用少,可量化分析,但是问题设计困难,容易得出无效数据等等;

访谈:可获取细节信息,但是耗时耗力,很考验主持者的能力等等;

行业报告分析:信息全面、方便了解市场趋势,可以为产品未来规划提供思路等等。

(3)这些方法可以怎么组合在一起,得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行业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市场的情况,各个用户层关心的重点在什么地方,但是具体到产品设计细节,我们得需要结合用户访谈来进一步了解。(此处不再展开,大家可以思考得出自己的方法)

通过这三步,原本脑海里分散的知识点开始伸出连接点,组成了一个知识调研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这个体系还可以与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等组成产品经理的能力体系。

3. 迁移应用(实验)

怎么进行迁移应用呢?

央视主持人大赛选手蔡紫讲过的她的一个亲身经历,我觉得很有代表性。

蔡紫带着她6岁的孩子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给孩子讲阳陵虎符:

虎符当年是皇帝调发军队的信物,一只虎符一分为二。皇帝需要用兵的时候,会派使臣带着自己的右半符,来到军队,和将军手中的左半符相合。当两个半符可以相合时,将军就可以确认是真的命令。

有一次,选手因为有事,没能按时到幼儿园接孩子。

过了几天,孩子突然拿了一副类似虎符的木板。说:

“妈妈你看,我做了个虎符,一半给你,一半我带着。你可以请人拿着你的那一半来幼儿园接我,我一合就知道,这是妈妈派来的人,我可以跟他走。”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本质提取与问题联想

孩子识别到虎符具有唯一性,可以应对信任问题。而他在等妈妈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呢?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信任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制作一个类似虎符的木板,就能让问题得以解决。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大量知识,却发现没什么用。大多时候就是我们缺乏这种提取本质,联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当然,我们无法一下子就将学到的都进行应用,但是只要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多去思考:

  •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 本质与之相似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个问题上吗?

别忘了,应用中也要去思考原来的方法有什么缺陷,通过一次次应用去迭代优化哦。

每一位产品人也正是这样一步步对产品进行优化迭代,让它越来越好,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更多的价值。

希望以上分享能够对你有所启发,愿我们都能够拥有自己做产品的方法论。

 

作者:彬,微信公众号:有个思享,专注读书与产品心得分享,欢迎交流。

本文由 @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加油 加油 加油 祝在产品道路越来越好 😉 😉 😉

    来自浙江 回复
  2. 篇幅和题目太不搭了 而且全篇看来好像就是那一幅图就能说明一切了 多余的话术好像没有实际用处 可以找一下论点,围绕论点展开 🙄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