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5岁以下的产品经理:学会从产品工具人阶段升级

10 评论 13048 浏览 151 收藏 17 分钟

对刚入门以及初级产品经理来说,这个阶段的工作更多是画原型图、写需求文档,而在不断的重复中,不少产品产生了“产品经理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困惑。笔者认为,工具人阶段是每一个产品经理的必经阶段,而跳脱并作出升级则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引言

在我们的从业经历当中,一定有非常多的人和观点提醒我们不要成为“画图经理”,不要成为“功能经理”,也不要成为“文档经理”等等。

有时候,我们也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认为这个行业没有技术,没有技能,门槛极低,认为这个行业只是傻瓜式的画图,机械式的写文档而已。

实际上,我们陷入了一个思维陷阱。

画图也好,文档也好,功能也好,甚至是领导的传话筒或者其他的一些“定义”,我们都可以将其归纳为:产品工具人

而且,产品工具人是现代产品经理无法规避的一个阶段。

一、三个产品流派

我们将产品经理划分为三个流派:

第一类是运气流

需求全凭灵感,没有方法,也不学方法,甚至对方法不屑一顾,做产品依赖自己的直觉,也依赖自己的喜好,成败全靠运气。

第二类是工具流

学习各种产品方法论,看很多产品书籍与课程,这些方法论、知识,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他们使用工具,解决对应的问题,但发挥并不稳定,面对自己学过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完成,而面对自己未学过的内容,就会很茫然,甚至很恐惧。

第三类是思考流

不仅学习产品方法论,也会去思考方法论,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他们驾驭工具,能够更灵活的适用工具,即使面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内容,也不会恐慌,在工作上的发挥非常稳定,似乎所有的问题都难不住他们。

这三个流派,实际上也是产品经理的三个大阶段特征,从天赋到努力再到能力,工具流的产品经理,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工具人,使用工具,但却没有驾驭工具。

在我的理解里,产品工具人并不是一个错误的形态,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现代的产品经理,尤其是产品新人一定会经历依赖天赋,直觉,想法的运气流,也会在受到打击和压力的情况下,开始学习成熟的方法,进而成长到工具流,等到工具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就会开始思考,从而进入第三个阶段:思考流。

二、产品工具人是必然的一个阶段

我们国家提倡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行为教育模式,也就是先学会如何做,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仅是学校里,在我们的工作中,职场中的成长也是如此。

所以,在我们踏入产品行业之前,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堆需要学习的命题——学习画原型图,学习需求文档,学习组织一次需求评审等等。

这让我们的平均能力比其他国家都要高,也让我们的成长速度远胜其他国家,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勤奋比天赋更重要,现代互联网,现代产品经理即使你没有天赋,也可以通过勤奋的学习走到产品经理的第二个阶段,成为一名产品工具人。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许多知识,许多“工具”,进而在实践当中,对这些工具进行应用。

  • 没有天赋,但学习需求文档的知识,也可以完成需求文档的输出
  • 没有天赋,学习四象限原则,也可以完成对需求优先级的划分
  • 没有天赋,学习kano模型,也可以从多个需求中筛选出高质量的需求

产品工具人,核心在于利用现有的工具,攻克对应的难题,学习就是我们的武器,知识库就是我们的弹药库,知识储备越多,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知识储备越少,无从下手的问题也就越多。

所以,我们说产品工具人,是产品经理必经之路,我们都会经历这个环节,每一位产品经理都需要在这个阶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日渐恶劣的环境当中生存并发展下去。

三、重要的瓶颈:产品生涯的天花板

你一定听过“功能经理”,“画图经理”,“文档经理”这样的评价,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仅仅是研发  或者其他人会如此评价产品经理,有的产品经理也经常用这些话语自嘲,这也是产品经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瓶颈。

我认可工具人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我们都会遇见的一个困境,很多产品人穷其职业生涯的一生,也未能迈过,这是困境,也是一个瓶颈。

前两年,有幸面试了一位十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岗位是营销类产品专家,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这是一位用了十年,仍然没有迈出工具人瓶颈的产品经理,同样的情况,很多创业团队的CEO 都有所经历。

我们都认为工作经验越长,市场竞争力越高,其实不太准确,还要看我们是否进入对应的阶段,越长的工作经验,额外的要求也就越高,十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市场的最低要求就是三年思考阶段的从业经验。

单纯的使用工具是不够的,必须能够驾驭工具,乃至具备一定的工具开发能力,如果只是具备非常熟练的工具使用能力,而不具备工具开发能力,就会被市场边缘化,最终结束自己的产品生涯。

还是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工具是产品的知识,工具开发能力也就是方法论的开发能力,换句话来讲,能够独立沉淀方法论。

所以,从工具的使用,到驾驭工具,从产品工具人到产品经理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我们才算是正式进入产品经理这个行业。

你还记得产品经理的第三个阶段,也是第三个流派叫什么吗?我称之为“思考流”

“思考”就是打破瓶颈的钥匙。

四、善学,不善思

平时在工作中,当面临的需求较多时,你是如何划分需求优先级的呢?

如果我们学习过四象限原则,就会通过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度建立一套需求优先级的划分逻辑,如果我们不了解四象限原则,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搜索,找资料,找方案,最终得到一个需求优先级划分方案,大概率,还是四象限原则。

但四象限原则是否存在盲区呢?

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并不适合使用四象限原则?当我们遇到无法使用四象限原则划分优先级时,又应该如何划分优先级呢?

国家的教育机制导致了一个现象,我们善于学习,但却不善于思考,能够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比较轻松的,所以我们的初期成长速度会很快。

但遇到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时,就显得特别困难,家长、老师、领导、老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基本都是以学习为主,都在告诉我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去学习对应的解决方案,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多数人都在教育我们如何学习,很少人会教育我们如何思考。

“思考”是打破产品工具人瓶颈的钥匙,不善于思考就是我们自身的缺陷。

产品经理总会遇见一些无法通过学习来解决的问题,当我们独自负责一款产品时,身边没有可以询问的人,所有问题都要由我们自身来解决和判断,不能问开发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能问老板接下来怎么办,网络当中也找不到答案,所能依赖的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解。

就如同需求优先级,在一些特殊的场景里,并不适合使用四象限原则,比如需求价值差异极大时,需求的确定性不足时,都是不能使用四象限原则的。

有的需求【A需求】价值数千万,但却不紧急,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有的需求【B需求】价值数万,但却很紧急,此时的优先级,则还要引入损失风险作为新的判断标志。

如果先做B需求,再做A需求,存在A需求价值损失的风险时,也就是可能导致A需求的价值降低数百万的情况下,就需要先做A需求,保障A需求的价值,尽管可能会损失B需求。

仅仅凭借重要性和紧急性来划分需求优先级,在此类型情况就不适用了。

五、使用工具,与驾驭工具

善学者,使用工具;善思者,驾驭工具。

四象限原则,是按照重要性与紧急性对需求进行划分,从而界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但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对四象限的关注点不同。

  • 善学者,我们更关心如何使用四象限原则,更关心何种类型的需求先做,何种类型的需求后做,关心标准答案。
  • 善思者,我们关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如何去定义需求的重要性,如何去定义需求的紧急性,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一位善思者对四象限的理解都不太一样。

工具,在善思者手里会呈现出许多的变化,有的人以目标出发,围绕目标定义需求的重要性,有的人以价值出发,围绕价值定义需求的重要性,也是因为这种变化,所以我们驾驭工具,让工具为我们服务,即使工具自身存在一些盲区,也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重定义”,通过我们驾驭工具的能力,解决盲区内的问题。

如同数千万价值的A需求,与数万价值的B需求,界定优先级的方法,依然可以回归到四象限原则,只是需要以价值出发,去定义需求的重要性。

然而,善学者,更多的是凭借他人对工具的思考与理解,即学即用,缺少变通,往往把握不住核心,在工具盲区内,大脑就会陷入瘫痪的状态,只是对工具的使用,尚未驾驭工具。

  • 对于使用工具而言,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急的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重点是将需求按照重要度,紧急度进行排列,得到一个优先级的顺序。
  • 对于驾驭工具而言,排列顺序只是一个自然得到的结果,重点是如何界定需求的重要性,如何界定需求的紧急性。

两者截然相反。

所以,对你而言,什么样的需求是重要的?你又是以何种指标来界定重要性呢?

六、突破瓶颈的荆棘之路

“思考”是我们突破瓶颈的钥匙,但,还有一个因素比钥匙的作用更大,缺少了“它”,即使有钥匙,也找不到“门”的位置。

这个因素就是从产品工具人晋级到产品思考者的路径,一条充满荆棘的通道。思考其实并不困难,但坚持思考就很难了,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也就意味着失败了1600多次,才找到了最合适的答案。

如果是你来沉淀某个产品方法论,你会坚持到第几次失败?你的思考能坚持多久?

我们善于学习,因为学习很快速,效率很高,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这也意味着,我们对“慢”和“失败”的接受度并不高。些许的挫折,些许的失败,就可能伤及自信,进而放弃思考,变相去索取答案。

久而久之,学习犹如一种成功的作弊器,遇到任何问题首先去学习,而不是去思考,不思考就不会犯错,不思考就不会失败,不思考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那为什么还要去思考呢?

最终,当我们成为产品负责人时,身边已经没有可以学习请教的人,当我们遇到深度定制的问题,网络当中没有学习材料时,当我们不得不思考时,却发现,即便有丰富的产品经验,但依然不会思考。

才能醒悟,“成功”哪里有什么作弊器,拥抱学习,放弃思考,不过是自欺欺人。

从产品工具人成长为思考型的产品经理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全程充满了挫折,充满了错   误,也只有不断的尝试,犯错,总结,再尝试,再犯错,再总结,经历无数的循环,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断的思考,才能突破两者间的瓶颈。

七、小结

这篇文章有点长,这里对主要的观点做一下总结:

  1. 产品工具人是产品经理成长的必经过程,无需回避,也不用妖魔化。
  2. 从使用工具到驾驭工具,就是工具人到产品经理的转变
  3. 停留在工具人阶段的原因是因为过度依赖学习,放弃了思考
  4. “思考”是成为产品经理必备的钥匙
  5. “荆棘之路”则是通往瓶颈的必要路径
  6. 思考容易,坚持思考很难
  7. 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意识:思考,尝试,犯错,反思,再尝试,再犯错,再反思,持续思考,持续尝试,持续犯错,持续反思,最终成功。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9年经验产品经理,3年产品总监经验。擅长数据增长,商业模式。曾孵化过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创业产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理想化的产品成长之路。
    整篇文章偏鸡汤文,参考价值不大。
    整篇文章核心在于告知正处于“产品工具人”的阶段的产品经理,主动接受“工具人”身份,并努力向“思考型”产品经理发展。然而现实中他们不正是这样做的么?他们不知道这些么?。

    更残酷的现实,并不是所以公司都能给产品提供【完备条件】,比如领导/同事,开发/UX/UI/测试/项目经理等;比如时间,比如其他资源。
    甚至有些产品工具人有可能是老板只需要一个工具人,他只需要一个能给他想法落地的画图人。他并不是不想成为思考型产品,并努力向这个方向延展,学习各类方法论,但现实老板不需要你用这些,做这些,他只需要你老老实实地画好图,代替他沟通开发。

    回复
    1. 理解想法一致,真正表达的就是那几点,接受“工具人”身份,自己努力向“思考型”转型;其实大家都向转型,但问题是老板不需要你的想法,就想让你落地方案,这是大部分公司的情况,任何脱离实际情况的方法论没什么用

      来自陕西 回复
  2. 产品方案

    回复
  3. 所以文章说的是
    例如做某个功能 不仅要想功能细节,还要思考
    1、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个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2、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 目的是什么
    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这样吗

    回复
  4. 思考,学习,总结,还有会合理利用工具都很重要,一个刚入行不久的产品小白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学习渠道和可以读的书籍呢? :mrgreen:

    来自河南 回复
  5. 大部分的人都缺少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这也是区别好的产品经理与一般的产品经理的方式吧

    来自北京 回复
    1. 赞同,除了思考,我觉得总结也很重要,许多可以复用的东西,往往总结之后下一次会更有效率

      来自河南 回复
    2. 思考+总结,然后沉淀为自己的方法论,不停的在工作中实践、丰富方法论!长此以往会有很大的提升!

      来自北京 回复
  6. [我们国家提倡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行为教育模式,也就是先学会如何做,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仅是学校里,在我们的工作中,职场中的成长也是如此。]—— ZG教育模式一直是我的疑点,想与您探讨学习一波。不知方便加您不

    来自广东 回复
  7. 写的很棒,是否接收“慢“和“失败“是产品经理心态上的一大考验,受教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