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部产品,我踩过的这4个坑

23 评论 16749 浏览 133 收藏 11 分钟

做产品,坑千万,不踩光,非好汉。

若踩光,事可成矣。一起加油吧!

内部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提供给内部员工使用的产品。之前我在网易实习做支付,关注的都是to C的东西,页面呈现效果,表单设计,用户行为路径,用户反馈,活跃数据。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内部产品,什么CMS、CRM、ERP,当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兴奋,想着又有新技能要解锁了。后来才知道,这内部产品,并不好做。

1.沦为需求传达器(只勤奋不思考)

据我不客观的猜测,刚入行的产品新人,绝大部分都会踩到埋头执行不思考这个坑。我也一样。

而且当时我自认为做的很认真了,每天跟业务方反复沟通,跑到他们位置上把一个一个问题复现,整理好按优先级排序,写文档画交互,重要的提给开发,预发环境里我自己测试一遍,确定没问题了再反馈给业务方。

业务方说这里要加个筛选按钮,我说“好”。业务方说想一键分享到微信,我说“行”。业务方说前台页面展示信息混乱,我说“OK,我去画原型。”

工作中最可怕的状态莫过于此,你每天努力勤奋,充满动力。走过一阵路后,回头一望,发现做了好多无用功,好多事的解决方案不够优雅,甚至一些改动为将来埋下了祸患。

保持这个工作状态一阵子后,我的leader找到了我。她当时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我:“如果你的做法只是把业务方的解决方案转交给了开发,只起到传达而没从全局思考的话,公司为什么还要养着我们?!”她的话很重,当时的我很委屈,明明业务方很认可我的工作成果,为什么到领导这就变成有问题了?

后来,随着我自己在产品路上的经验有所增长,开始教导别人。再来细品,越想越觉得当时leader批评的对。

闷头执行就容易这样,用户要一匹跑的更快的马,我就花尽心思地找马。而忘记了“马”只是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他的需求是更快的速度。了解了背后的需求,你就能尽情发挥,不管是汽车、火车还是飞机都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前两天看到一则需求的小故事,也是这个意思:

顾客向服务员要一杯水,服务员端了一杯热水过来,顾客一摸,“太烫了!”,服务员听罢,转而端了一杯冰水,顾客一摸,“太冰了!”。服务员换了一杯温水,顾客拿着很开心地,用了这杯温水洗了手……

怎么避免呢?

leader后来教我一个方法:连问五个Why!(你为什么需要XXX?)

连问五个Why,你基本就把用户最真实的需求挖掘出来了(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会显得你很笨蛋)。用户要一杯水,如果是渴了,他需要的是一杯温水。如果是擦干净手,他需要的是一张湿巾。如果是为了兑酒,可能雪碧和红牛更配噢!

不要简单听信业务方提出的解决方案,要回到他的用户场景和业务目标,去挖掘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再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为内部产品的用户比你懂业务,但不如你懂产品,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常常是局部和片面的,这时就需要你能站在产品的更高角度,优雅地解决问题。

2.没有深钻业务

如果你是旅行App的产品经理,你得去了解旅行行业的需求和痛点。如果你是短视频App的产品经理,你得去研究短视频的功能和需求。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如果你是个HR系统、CRM、CMS的产品经理呢?你该做什么?守住产品的一亩三分田就可以了么?

不,你要成为一个业务专家和系统专家。你得懂业务,一个完整的招聘流程是怎样的?怎么组织销售,激励销售,寻找机会?怎么提高编辑的效率?这些问题你都得清楚,成为一个业务专家,和业务方站在一起。

同时你不能仅陷在业务里,得跳脱出来成为系统里的专家。画各种系统组织架构图,抽象出各种概念。对系统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划和预期,按自己的节奏去迭代升级系统以满足业务的拓展需求。这些系统的理论知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然长成了大家伙,里面的门门道道可多,够我们钻研很久。

一位产品前辈曾说过:做产品要把70%的精力花在业务上,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剩下的30%是产品通用技能,算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回想当时的我,一个劲地只顾做需求,改Bug,醉心于产品细节。没有相应的高度,钻到角落里而不自知,也算是当时经验尚浅的表现吧。

3.不了解开发成本(不懂技术)

关于产品经理要不要学技术,业界争论了很久,大部分人得出的结论是:产品可以不学技术,但是得懂。

懂什么呢?至少得清楚原理和具体的实现成本,才便于平衡多方利益,做出恰当的决策。就好像给你一千块预算办活动,你可以组织的风风火火的,在预算内把事情做漂亮。但如果光让你做活动,不知道最后能报下来多少钱,那你一定会畏手畏脚的,很受限制。

不懂技术,就像给了你一个“黑箱”,里面不知道是黑猫还是白猫(三个梗好像串了)。必定影响你决策的能力。我当时就是这样,闹的第一个笑话,就是出了Bug不知道找前端还是后端。东问问西问问不得要领。

第二点是无法评估一个需求背后的代价,从而影响优先级的排定。因为做的是内部产品,最重要的事是提升效率。我入职第一天拿到一张列着一百多个需求的表,一半以上是Bug……排期的时候,第一个需求开发说要两天,我说“好”。第二个需求开发说要三天,我说“哦”。这样一周的时间就排满了,其它活得下周再排。留下原本排了十个P0优先级需求准备大干一场的我在会议室黯然神伤,于是接下来几周在排期和接需求的时候,我心中都没有底气,担心笑话+1。

第三点,做业务系统的产品经理,需要有更坚实的基本功,出色的抽象和建模能力,要懂概念模型,画各种图。而我当时几乎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每天九、十点下班回家抱着UML的专业书籍啃,很是痛苦。

4.要做正确的事(不只有用户体验)

小时候,我幼稚地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长大后,我们仍免不了犯这类低级错误。把一类事物抽象为一个整体。比如,把业务部门抽象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把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当做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从微观看不是的,可能内容编辑人员和内容组负责人的利益并不一致,甚至是相悖的。

业务组成员都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相隔不过几个工位。这时我们很难从用户的情感中跳出来,我们习惯性地把提高他们的操作便捷度当做最高优先级的需求,仿佛这是一款to C的产品。当他们利益受损,向你抱怨的时候,你更倾向于解决他们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时我们在开发内容审核流程的时候,对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增加了多个审核状态,完善了操作规范,并要求三审必须由领导审核,大大拉长了审核流程。对于内容编辑人员,原本五分钟能做完的事,现在要用十分钟才能完成,而且操作更加繁琐。这是件对公司利好,对编辑利空的事情。编辑们对此积极性不高,不愿配合。我也松松垮垮能拖就拖,仿佛这个功能一上线,就和编辑们做不了朋友了。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对公司不负责的表现。

常有人抱怨,这类to B产品操作繁复,用户体验奇差。但我们做内部产品的不得不承认,在开发资源非常有限的后台,用户体验只是一堆重要问题的其中之一。像系统稳定、流程合理、信息安全、定制功能这些都很重要。一味地强调用户体验,照顾眼前看得见的操作者,忘记了背后看不见的公司,重视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同样是值得引起注意的进阶问题。

 

 

作者:潘潘,公众号:Hey潘潘

本文由 @潘潘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刚开始做内部产品就是被沦为需求传达器,领导也批评过,下面我也自己琢磨过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懂得抓住业务的核心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看了你这篇文章想起了之前的自己好心塞。 😥

    来自北京 回复
  2. 每个坑都躺过,我的天~

    来自四川 回复
  3. 有故事 有经历

    来自江西 回复
  4. 我想转载可以吗

    来自上海 回复
  5. 做TO B的产品有个好处是,就算伤害了用户 ,用户也是没办法,只能不离不弃,有一定的容错性。但是同样的,很可能你的某个小错,会让整个流程陷入走不通的境地,导致一堆人无法工作。 TO B非常考验人的逻辑思维,而且熟悉了业务流程,才是真正值钱的。用户体验是不同角度的杨桃,很难道清楚谁对谁错。但是业务流程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在定中求变,找到最优解,尤其是当你做出的产品让别人觉得,比我上一家公司的ERP好用多了的时候,满满的成就感。

    来自广东 回复
  6. 千万不要听内部用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会坑死自己。他们很多时候只是把自己的问题描述出来了,解决方案语言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背景之后提出

    回复
  7. 说的好!

    来自广东 回复
  8. 5个why- – give me five?

    来自北京 回复
    1. what,where,when,who,why.
      最后 how
      5w1h分析法,可以搜一下。

      来自北京 回复
    2. 不是噢,5W1H也是一种方法,但我文中提到的是一直问为什么,很有用(可见下面那位朋友的回答)。 😳 感谢你的互动 :mrgreen:

      来自北京 回复
    3. 😉 原来是这个意思,我理解错了

      来自北京 回复
  9. 感谢分享了

    来自浙江 回复
    1. 嘿嘿;-)

      来自北京 回复
  10. 作者踩过的也是我正在踩的坑,感谢分享,学习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要加油噢💪

      来自北京 回复
  11. leader后来教我一个方法:连问五个Why!
    我想知道 这具体的5个都是哪5个? 😎

    来自北京 回复
    1. 没有具体的问题,这个方法类似于“打破砂锅问到底”,针对客户(需求方)的某一个需求,问客户为什么,得到原因1,想解决方案,然后接着问为什么,得到原因2。。。。。。精益创业里面引用了一个例子:
      “ 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找出停机的真正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机器停了?答案一: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二:为什么机器会超载?答案二: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三: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答案三:因为润滑帮浦失灵了。
         问题四:为什么润滑帮浦会失灵?答案四: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五:为什么润滑帮浦的轮轴会耗损?答案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帮浦上加装滤网。如果员工没有以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他们很可能只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

      来自江苏 回复
    2. :mrgreen: 完美地替我回答了问题,赞一个!

      来自北京 回复
    3. 好的,谢谢啦~!

      来自北京 回复
    4. 是一直的问为什么,不一定非得五个,可能两三个就可以了。我当时真正见识到问到底的重要性,编辑对于同一件事,给我和我leader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我和编辑的关系特别好),就是因为我没有追问下去

      来自北京 回复
    5. 对,5是个泛数,就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

      来自江苏 回复
    6. 以后多问几个问什么,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来自北京 回复
    7. 恩恩,追问发现问题的根源,再给出解决办法。我也是总出现这样的问题。。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