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法则」的「正+反」用法

3 评论 38195 浏览 88 收藏 9 分钟

文章分享了产品工作中可运用的一个思维方法:黄金圈法则,一起学习下或许对你的产品工作有所帮助。

最近经常在各种各样的情况看到这 3 个圈(Why、How、What),关于这 3 个圈的解读和衍生用法也是层出不穷。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讲一下我是怎么使用这 3 个圈来解决我工作上的问题的。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 一,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 二,「黄金圈法则」在产品领域的存在意义
  • 三,黄金圈的「正+反」用法
  • 四,举个栗子

前两个部分简单略过,着重讲第三、四部分。

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是营销大师 Simon Sinek 提出的理论。在最开始是为了更好的卖出去自己的产品而形成的一种营销法则。跟随「黄金圈法则」的还有一句名言: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 they buy why you do it.

Simon Sinek 在自己的 TED 演讲上,举了一个惠普和苹果卖手机的例子:

惠普:我们的手机内存XXX、相机摄像头分辨率XXX万、超薄XX毫米,我们的手机非常牛,你想买一台么?

苹果:我们是追求创新、想要改变世界的公司,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我们设计了一台手机,它拥有不错的外形、硬件,人性化的系统,你想买一台么?

一旦将产品和公司的文化、追求、理想绑定,就很容易聚集一批同样拥有此追求和理想的人。获得用户的认同,最高级的层次是与用户在价值观上产生共振。而「WHY」的这个层次正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

「黄金圈法则」在产品领域的存在意义

那么,黄金圈法则在产品领域的使用方式又是怎样的?

黄金圈法则再进行剖析,则是产品中经常说的:找到根需求。

找到「Why」,其实是找到用户的「根需求」,而「根需求」常常是情感上的需求。所以,当你的产品从此层面出发并设计时,就会更容易打动用户。

现在已经在行业内看到太多人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Why、How、What 这三个词,并且会有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黄金圈法则作为一个元知识,我们在它的基础上有如此多的拓展使用方式也充分说明了这个方法的美妙和力量。

关于黄金圈法则,回归到本真,我是这么来使用它的。

黄金圈的「正+反」用法

两句话说明就是:首先,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要明确产品的用户群体。 然后,从「正」方使用一次「Why-How-What」的推理、再从「负」方使用一次「Why-How-What」的推理( 产品角度记为「正」,用户角度记为「负」)。

整个流程是这个样子的:

1.「正-Why」: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

  • 层级:战略层
  • 目的:明确产品需求的目标。
  • 说明:有了目标之后,就像有了奋斗方向,之后的设计就有支撑,不会发生偏航。

2.「正-How」:我该怎么做这个功能?

2-0,找准产品的用户群体和主要使用场景,并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进行思考。(OK,以下这个状态的转变就非常重要了:你现在不是一个产品人员,而是你产品的目标用户。大家调整好心态,进入下面的思考)

2-1,「反-Why」:我为什么要用这个功能?

2-2,「反-How」:我该怎么使用这个功能?

2-3,「反-What」:使用这个功能的结果是什么?

  • 层级: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
  • 目的:确定方案。此步骤是为了确定产品内容、产品逻辑、产品框架。作为设计落地的指导。
  • 说明:这是 0-3 岁产品经理经常面对的问题,需要对产品进行设计、提出解决方案。这一部分也是比较难的一部分。此处需要采用「反」向的黄金圈法则。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进行思考。这样思考的好处有几点:
  1. 让你更明确用户的操作动机,从而针对动机进行产品设计和引导
  2. 让你更明确用户的操作需求和操作场景,从而能够在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上更加贴合用户的操作需求和操作习惯

3.「正-What」:得出功能的具体方案,并实施。

  • 层级:表现层
  • 目的:最终方案展示。
  • 说明:在得出方案后,我们便确定了产品方案,并且有了用户的 N 条完整的操作路径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由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配合输出最终的图稿了。

举个栗子

下面就以「签到加班分享」功能作为栗子讲解这个方法。

1.Why(战略层):我为什么要做签到加班分享这个功能?

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1. 优化当前的签到分享方案,最大程度的让用户分享出去
  2. 塑造云之家的品牌形象

2.How(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如何做分享这个功能?

从这里开始,需要根据目的找寻分享方案了。此时,需要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从用户角度出发。

2.0,找准目标用户和主要场景 

目标用户:所有加班结束并进行签到打卡的用户。

主要场景:我进过一天的辛苦工作,现在已经是晚上 8:00 以后了。夜色中,用户掏出手机、打卡云之家,签到打卡下班。这个时候,界面出现一个分享内容,某个点触动了我,于是我把这个内容分享到了我的朋友圈。

2.1,Why:我为什么要分享加班文案? 

  1. 证明我加班过:转给朋友圈的同事及领导看
  2. 从自我出发的分享:产生共振 / 展示自我
  • 我是好员工
  • 我有好才华
  • 我有高逼格
  • 我跟其他人不一样
  • 我……

2.2,How:我怎么分享? 

内心活动:简单,越简单越好,别让我做一堆操作再分享出去

对应设计:缩短流程,漏斗模型尽量减少一层,提高转化率

2.3,What:我分享出来的是什么内容? 

为了达到用户的分享目的,我们定义设计的元素包含:

用户名:表明用户身份

下班时间:标明「我是好员工」,并且可以表明是夜晚、给加班文案制造出阅读场景、烘托氛围

文案:打动人心的文案

背景图:制造阅读场景、烘托氛围

3.What:表现层

最终我们定义用户的分享路径是最简洁的,并且为分享文案设计了 N 张背景图。最终的整理方案如下:

分享出去的内容图如下:

 

作者:空格_S.F,你可以叫我「空格」,也可以叫我 Sherl。是一个主线 产品,辅线 IxD 和 coding 的 Product Designer 。

本文由 @空格_S.F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谢分享,点赞

    来自北京 回复
  2. 目前看到黄金圈最棒的文章 ==还配合了用户体验要素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来自广东 回复
  3. 文章讲的太好了,学些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