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越做越慢的

13 评论 11962 浏览 78 收藏 11 分钟

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产品经理,他们做需求做的很快,或者,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有那么几个阶段,会觉得,产品不过如此,因为我们能够很快速的输出方案。用快和慢来衡量一位产品经理的产出能力,其实是比较偏颇的看法,我个人认为,产品是越做越慢的,而不是越做越快的。

快与慢

《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里详细的阐述了人们的两种思考模式,对于产品经理的工作而言,也是通用的。

我们在“快速”输出方案时,往往是依赖自己的经验判断,因为熟悉,因为有经验,所以我们能够快速思考,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技能,实际上,快速输出可能并不是一个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技能。

快速输出产品方案,只是经验的一种表达而已,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自己与对方有相同的经验,或者对方与我们自己有相同的经验,那“快速”也只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现象而已。

学生时代,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这么一篇小故事,名字叫《卖油翁》

我的记忆中,对于文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哪是什么技能呢?

原文如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我国古代不乏大智慧的人,“唯手熟尔”与《思考的快与慢》中的“快”,表达的都是相同的含义。

产品方案输出快速,有什么值得羡慕或者炫耀的呢,不过“手熟尔”,不过是凭借过往的经验能够快速判断而已。

产品是越做越慢的

甚至越是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其产出的方案会越慢,这是因为我们在向自己的经验判断发起挑战。

“固有认知”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一旦我们形成惯性思维,很快的就会被时代淘汰,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所有人的预期,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都有大量的新技术。

而“固有认知”却可以将我们的成长完全打断,陷入禁止状态,即使我们依然能凭借经验快速输出产品方案,但。。。

曾经,餐厅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的,现在,餐厅不只是吃饭,还有享受服务,还有养生健康。

以前的经验,即使你曾是一位知名大厨,即便你能很快速的烹饪百人份的菜肴,也无法拒绝淘汰的宿命。

只因为,你还认为人们去餐厅仅仅只是“吃饭”

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固有认知,甚至经验越丰富的产品经理,输出越慢。

原因无它,经验越丰富,我们要警惕的认知越多,我们需要质疑的判断就越多。

曾经,我们仍然认为电商产品,就是攀比价格,比谁的价格更便宜,现在,若还保持相同的看法,便是错了。

在淘宝的背后,有更多的垂直电商,默默的吸金,默默的躲在大树背后,收获自己的果实,不乏摒弃低价策略,回到购物本质的项目。

诸如专注男性服装的电商产品,还有专注童装的产品。

当网购已经普及,网络也不再那么新鲜,网络购物与商场购物也就没有太大差异了。

因为我们要向自己的惯性认知发起质疑,作为产品经理而言,对一切正常的现象提出质疑,在质疑的基础之上,寻找更优秀的解决方案,是我们的天职。

我们所认为的“需求”,“痛点” 也不过是比常人更加认真的对待一些“抱怨”,也不过是,对常人认为“正常”的现象,提出质疑。

零售店买东西,一定比批发市场贵,这是正常的,因为零售店自己也要生存,而且相对批发市场而言,零售店也有自己的成本支出,比如门面。

所以零售店的商品价格高于批发市场价格,难道不正常吗?

不正常,零售店为什么就不能比批发市场便宜呢,如果零售店直接从厂商铺货,就可以把批发市场的成本给抹掉了,这样就能抵消掉零售店的成本了。

正是因为,有的人把“正常”视为“不正常”,才有了现在的“网络零售店”,才有了“厂家铺货的零售店”,才有了“品牌直销店”

我们所掌握的认知越多,需要被我们质疑的“正常”就越多,我们的思考所需要的负担也就越重。

这还因为我们所需要并发处理的信息增加的太快了。

一款产品从0用户发展到1万用户,只需要1个月甚至更短,优秀的产品,甚至一周的时间就能斩获上百万用户,就像最近火热的知识答题。

伴随用户数量的增加,我们所需要处理的信息呈指数趋势上升,最简单的一种表达,是这样的:

上周,我们所需要考虑的,不过是数百用户的体验,不过是数百用户的需求,这并不难。

这周,我们要考虑的,就变成了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用户的体验,以及他们的需求。

换做是技术角度,或许,我们会更容易理解两者的区别,仅仅从服务器的性能,前者只需要支撑数百用户使用,后者,则需要支撑数十万用户的使用。

不管是在服务器数量,还是代码逻辑的性能,在成本上存在极大的不同。

2017年11月11日,对阿里技术团队最大的喜讯并不是有多少订单,有多少交易额。

而是阿里的技术,能够从容面对比往年更高的数据峰值。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阿里双十一背后的技术方案。

对于偏后期的产品经理而言,相对于快和慢的评价标准,我更倾向于慎,准,狠这三个字的评价。

(考虑到篇幅,这里只给大家分享其中的“慎”字。)

意味着,我们需要慎重面对自己的需求,如果阿里的技术方案不慎重,在双十一当天出现重大技术事故,会损失多少呢?

对于现在的互联网环境而言,一款产品从生到死,太快了,上半年获得高额度融资,下半年也许就濒临破产。

这种死亡速度,以及死亡面积,远超有商业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不作就不会死”,这句网络语,用来形容互联网死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有几款产品,印象比较深刻,如果没有某个版本的发布,他的死亡并不会那么快。

换言之,正是因为推出了某个功能模块,做了某次改动,导致大批量的用户流失,导致了产品走向死亡。

其实,按照正常速度发展,他们至少还有3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用来周旋,结果却在1个月后,走向了倒闭破产。

偏后期的产品经理,面对自己提到的方案,面对自己挖掘的需求,需要慎之又慎。

有时,新功能不被使用,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更糟糕的是,因为新功能,而放弃了这款产品。

 

又是好长时间没更新了,其实文章倒是写了几篇,但总觉得不好,也就没有发出来,希望这篇几经周折的文章,能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希望2018年,能继续写写文章,和大家多分享一些产品上的心得,感悟。也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产品人,热爱产品这个行业,以专业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感谢大家的支持,也希望2018,能与大家一起度过。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近6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基于固有认知,因为需要谨防思维陷阱、质疑判断和认知,所以需要慢思考。
    其实我觉得还包括:
    1)慢是为了全面深入思考:也就是给出整个解决方案的时候,为什么不是第二个方案,不是第三个方案,第四个方案,第五个方案,这些多种可能性的对比和分析后,给出的产品方案可能才是想清楚的。
    2)慢-是为了理清到底解决什么问题。产品的设计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是用户体验,可能是功能的,但是我们收到的需求,用户是 我要A功能,有没有去探究他为什么要A功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考虑是什么?结果最后发现,用户说:给我造一个大炮,你问他:为什么要大炮。 他说:打东西,我需要。 …最后的最后,用户说:我其实要打蚊子。 正确的是你应该给他一个蚊子。
    3)慢-慢工出细活,关注细节。比如一个质量很好的手工包,每一个都是手工,工序及其复杂,流程很慢。同样做产品也是如此,有时候就是慢下来,写个产品文档,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完成,你应该给自己2小时,因为就是慢下来,你就会不自觉的想的多点,想的细腻点,那些细节点都出来了。

    来自美国 回复
  2. 写的非常好!不过产品方案产出的特别慢的人也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再所有地方都考虑的太多了纠结的太久了,有的细节想着想着想不出来可以先放着或者先这样说不定一段时间后柳暗花明了,快和慢也是需要平衡的

    来自湖南 回复
  3. 曾经把工作放在心上,后来把工作放在嘴上,如果工作只是讨生活的手段,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习了

    回复
  4. 我不是什么逼格很高的人 这句对评论板说。

    赞同楼楼说的,学习了。

    1现在的餐厅做菜都不会放的很满分量很足,因为这已经不足以代表餐厅,越来越多的餐厅以高价,份量少,精致为主了。

    2惯性思维我也很赞同,固执了就是跟不太上时代。

    3文中第一点说的,学着认真思考,输出的慢一些准一些。

    回复
  5. 实际上,叶神的标题就涵盖了本文的全部意义,快速输出和高效输出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快速≠高效,衡量是否有价值,最终还得看实际结果,而“慢”是保证结果更能达到理论目标,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ps:现在拍脑袋的决策实在是太多了!

    来自浙江 回复
  6. 这个确实有同感,现在几乎所有的产品,世面上都有大量相似的案例或者说可以拆分成相似的模块,如果需要输出方案,大概率就是抄,无非抄A还是抄B的问题,怎么样有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定位,每一个功能的打磨都是需要慢节奏来的,产品经理输出需求不难,输出精准的需求真的很难,需要时间

    来自上海 回复
  7. 好文章,刚好在看“思维,快与慢”。在时间进度压力下往往会忽视 “慢”(理性的思考),草率交活,随着项目的进行被各方挑战,补坑花的时间一点不少。

    来自北京 回复
  8. 同感。想到一句话:快是高效的快 慢不是速度的慢~~~

    来自天津 回复
  9. “我们在“快速”输出方案时,往往是依赖自己的经验判断,因为熟悉,因为有经验,所以我们能够快速思考,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技能,实际上,快速输出可能并不是一个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技能。”这句话很有感触, 因为以前的 leader就是以“快输出”作为标准来要求产品经理的,谁的方案输出的快输出的好,谁的能力就强,当时我就质疑过,以难道评判产品经理要以快慢来衡量,今天在您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为什么不愿意相信身边的人而选择相信一个网络上的人。

      来自上海 回复
    2. 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有感评论而已,不明白您的意思

      来自广东 回复
    3. 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感慨一下,实际工作遇到的情况和行业知识输出完全是两回事

      来自上海 回复
    4. 问题不是相信不相信,而是为人的道和术不同,导致形的巨大差异

      回复